巧用数字化工具书提升图书质量

2022-05-30 07:27孟红
出版参考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具书质量检查数字化

孟红

摘 要:提升图书质量离不开工具书,参考工具书时,以中宣部质检中心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主要依据的重要工具书最为权威。通过使用便捷的数字化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配以其他工具书、权威网站等信息源,在对比分析中可高效消除书稿差错,大幅提升图书质检通过率。从出版流程来看,让工具书的高效使用贯穿作者创作的全过程,编辑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编辑能力,参与稿件编辑加工、审校的每个环节尽职尽责,才能系统地提升图书质量。

关键词:工具书 数字化 图书质量 质量检查

出版业步入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服务大局,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新阶段。提高图书质量、为人民出好书是行业关注的热点,而提升图书质量离不开工具书。

工具书是知识资料的汇编,是出版人解惑释疑、消除差错的良师益友。[1]在书稿中遇到不知道或记不清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及科学、历史等各类知识点时,应查工具书进行核对,避免差错出门。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通过使用便捷的數字化辞海、大百科数据库,配以其他工具书等信息源,可高效消除各类差错,进而大幅提升图书质检通过率。

一、同标准,同依据,向图书质检看齐

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组编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是质检人员和责任编辑必参考的重要业务资料,其后附有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主要依据,其中第四部分详细列出了重要工具书[2](见表1),这些工具书是差错判定的重要依据。我们在编辑工作中使用这些工具书,可以少走弯路,做到与中宣部质检中心同标准、同依据,提高工作效率与水平。

在质检工作中,通过查工具书可发现较多错点的差错种类包括一般政治差错、知识差错、文字差错、名词术语差错、量和单位差错、科技符号差错、图表差错等,覆盖图书差错种类中的大部分。

笔者根据质检结果分析和日常工作中的业务交流,总结了编辑在使用工具书方面的主要困惑及其解决方法:①应查哪些工具书?以中宣部质检中心编校质量检查主要依据的重要工具书最为权威,主要应查这些工具书。②如何便捷查询?推荐使用数字化(包括网页版、手机版)的工具书,笔者最常用的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③如何快速获取结果?熟谙各种工具书的特点,掌握高效的使用方法,在对比分析中快速获取结果。

二、选版本,多综合,在对比分析中消除书稿差错

1.采用最新版,排除旧知识

许多工具书经过不断的修订更新,日趋完善。如《辞海》每十年更新一版,最新版第7版于2019年出版,总条目近13万条,新增条目1.1万余条,75%以上的条目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或更新,新增“大数据”“5G”“物联网”“量子通信”等热词,与时俱进。[3]

参考工具书时应采用最新版本。例如,关于西藏自治区成立时间,《辞海》不同版本的说法不一:第5版为1965年9月9日,[4]第6版改为1965年9月1日,[5]最新版第7版延续了第6版;[6]同时查《中国大百科全书》,发现第1版、第2版均为1965年9月1日。[7]

为何两种权威工具书一开始会出现如此关键的差异点?再查找其他信息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上找到了一篇题为《西藏自治区成立过程》的文章,其中指出“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举行。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8]据此分析,差异点在于以此次会议的开幕日还是闭幕日为成立时间。最终经过版本的更新,两种工具书的口径也趋于一致,以开幕日为成立时间。

2.搭配使用,取长补短

不同工具书有各自独特的优势,知道其特点和用法,配合使用,可取长补短。《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是综合性工具书,更适合查科学、艺术、历史等百科知识,以及人物、时间、事件、著作等。要查外国人名、地名,可首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名手册及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集/册,配以《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获取更详细的资料。要查科技名词,可使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搭配术语在线。大百科数据库收录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版、第2版的词条,往往信息更综合全面。

例如,在书稿中遇到“(摘自怀特海和罗素于1935年合写的《数学原理》的第1卷。剑桥大学出版社惠允)”这样的描述,不知道人物、时间、作品、出版社是否正确。查《辞海》中的“数学原理”词条[见图1(a)],简单显示了“英国怀特海和罗素合著……3卷。1910—1913年出版……”可确定书稿中的人物正确,并初步断定“1935年”是错点,但不知如何修改到位。再查《中国大百科全书》[见图1(b)],其中详细指出“全书分3卷,第一卷于1910年、第二卷于1912年、第三卷于1913年先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此可最终断定作品、出版社正确,并将“1935年”改为“1910年”。

3.运用首选,全书统一

稿件中的人名、地名、作品名等名称,有时只有一种权威写法,在书稿中要注意辨别易错点;有时同一名称存在多种写法,只要在权威工具书中找到可靠依据即可,但在书稿中最好运用首选,做到全书统一。

笔者在质检一部书稿时曾先后遇到《九章算术》和《九章算经》,不知情者可能以为是两部书。其实,《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均注释了《九章算术》又作《九章算经》,是同一部书。但《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均只给了“九章算术”词条,因此以《九章算术》为首选,这也与人们熟知的相符。于是最后书稿中统一用《九章算术》。

又如,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Fields Medal),《辞海》中为“菲尔兹奖”,《大百科》中则为“费尔兹奖”,在书稿中使用其中的一个即可。不过也有首选问题。考虑到此奖项以人名命名,可再参考《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其中“Fields”被译为“菲尔兹”[9],据此以“菲尔兹奖”为首选。

4.区分易混,消除错位

有些名称相似、易混,尤其是人名、地名的译名,查工具书时要注意所查到的结果是否与书稿中的内容相匹配,以防错位。

比如,在稿件中经常遇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要改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事实上,“圣地亚哥”“圣迭戈”在世界上均有多个城市以其命名:[10]如图2所示,圣地亚哥(Santiago)诸如智利的首都、古巴第二大城市及墨西哥、巴拿马等国的城市,但其中无城市建有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分校;圣迭戈(San Diego)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城市,建有圣迭戈分校,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热点国家地图 美国》中也可查到此分校名。[11]

又如,音乐世家“巴赫家族”诞生了多位著名的音乐家“巴赫”,这一家族是从16世纪中叶延续到19世纪末,共出现了50多位音乐家的德国著名音乐世家。在最新版的《辞海》第7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中可查到其中最著名的两位:J.S.巴赫、C.P.E.巴赫,进一步在大百科数据库中检索則可发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版(音乐舞蹈卷)中还有另外三位:W.F.巴赫、J.C.F.巴赫、J.C.巴赫。笔者根据相关词条的释义整理了其谱系,如图3(a)所示。这五位“巴赫”均有作曲家的身份,在书稿中易出现混淆现象。笔者在质检时就遇到过这几位“巴赫”同时在一部书稿中出现,有些地方仅用“巴赫”造成不知是哪位,还发现将第三子C.P.E.巴赫错为次子、第十一子J.C.巴赫错为第十八子的情况。

此外,还有著名的“伯努利家族”,其较著名者谱系如图3(b)所示,在以往质检中也发现不同“伯努利”张冠李戴的问题。

5.抓住关键,多方查证

书稿中的问题庞杂,有些仅用工具书不能完全解决,但如果能从工具书中获取可靠的关键信息,再多方查证其他权威信息源(标准规范、政策文件、官方网站等),往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在质检书稿中遇到这样的表述:“2006年袁隆平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对于这一事件,笔者预判很难在工具书中找到全面的依据,决定先快速查网站,经查发现包括中国政府网、央视网、人民网等在内的权威网站都有报道表明其正确性。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引起笔者注意,查《中国大百科全书》附录中的获奖者名单,[12]时间覆盖1901—2011年,却未发现“西瑟罗纳”;考虑到此为译名,可能存在翻译的差异,故而需要查其英文名;又注意到书稿中的另一身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查《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中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后未找到此人;再查涉及国外百科知识的网站“维基百科”“万维百科”,终于在“万维百科”中找到“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列表”[13](见图4),然后结合书稿中的“2006年”(当选年份,实际就职典礼在2007年),判断在任者为列表中的“拉夫·J.希瑟龙(Ralph J. Cicerone)”,据此“Cicerone”即为书稿中的“西瑟罗纳”;进一步在该网站中查“Ralph J. Cicerone”,发现其个人介绍中有一句翻译后的大意为“Cicerone因同事F. Sherwood Rowland 获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而获得认可/奖励”[14],并且该句中的“F. Sherwood Rowland”与《大百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中的1995年获奖者之一相吻合,信息链完整。因此,最终决定删除书稿中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三、抓作者,推方法,让工具书的高效使用贯穿创作全过程

从出版流程来看,写作是提升质检通过率的关键一环。有些作者可能不了解出版标准,不熟悉如何使用工具书消除稿件差错等,导致无法写就高质量的稿件。

要想利用工具书提高稿件质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应从选题阶段就预判内容是否涉及较多知识性问题、需要查证哪些工具书。尤其注意有关科技史、艺术史的图书涉及较多科学、历史知识,引进版图书涉及外国人名、地名的译名及科技术语等。

如果从选题策划、作者写作阶段开始,编辑尽可能地向作者宣传解释为何及如何使用权威工具书避免书稿出现差错,得到其配合与支持,利于提高原稿质量。同时,编辑在收到样章后进行审读时,如果发现相关问题后及时反馈给作者,也便于其在后续写作中及时纠正,进一步使用工具书,做到落笔无误。甚至在书稿的编辑加工、审校、质检等环节中,若发现用工具书解决了较多差错,编辑也可实时反馈给作者,强化其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编辑与作者的不断沟通协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原稿质量,提升质检通过率,还能帮助作者增强写作能力,拓展知识边界,更能体现出编辑过硬的专业水平、扎实的职业素养,赢得作者的尊重和信任,利于长期合作,打造更多好书。

四、重合作,提能力,发扬工匠精神攻坚克难

提升质检通过率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稿件编辑加工、审校的每个环节的人员都应尽职尽责,同时也要处理好效率和质量的关系。特别是前端关口处理得越好,越能保证高质高效地完成出版工作,否则到印前检查发现不合格再需要返工,反而延长了出版周期。

要利用好工具书,就编辑能力发展而言可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畅通,留意发现有哪些便捷的数字化工具书;二是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不同工具书的内容特点,并在编辑稿件时快速选用合适的工具书,形成使用惯性,娴熟后会事半功倍;三是注意积累,既包括记忆积累,熟悉常查常用的内容,形成知识图谱,也包括资料积累,比如将常查常用的内容集结成电子版的文件夹,便于日后更便捷地使用。只要够细心、有耐心,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编辑能力就能得到大幅提升。

有人说,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检验的,留在书中的文明精髓可成为宝贝,甚至是无价之宝。其实,这无价之宝的传承离不开出版人,出版人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发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开拓创新,才能将文明精髓传之久远。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工具书质量检查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审计署赴江西省审计厅质量检查座谈会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好风凭借力伴我泛书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工具书的指导
数字化制胜
中注协举办2016年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人员培训班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网络时代工具书阅览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