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忠 李淑瑜
【摘要】本文基于广西华侨学校构建“中外联动、语技并育、学用一体”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论述推动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外逻辑及存在问题,提出坚持开放性办学的原则构建“2+1”国际直通车跨国人才培养模式、秉承标准引领人才培养的原则研制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系列标准、坚持教改助推人才培养的原则稳步推进东盟商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等策略。
【关键词】中外联动 语技并育 学用一体 东盟商务外语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7-0075-04
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各国外贸进出口额不断增长,从2013年的159亿美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8 78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的增长客观上加大了东盟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对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西开设有东盟商务外语专业的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教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文化等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近年来,广西华侨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依托侨务系统办学优势,以服务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为宗旨、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中外联动、语技并育、学用一体”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东盟商务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商务外语类人才。
一、推动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外生性逻辑和内生性逻辑
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是适应中国与东盟国家日益繁荣的经贸往来而产生的人才培养需求,其中蕴含着政策导向与经贸需求的外生性逻辑、育人诉求与学校发展的内生性逻辑,只有遵循这两方面的逻辑推动职业院校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
(一)政策导向与经贸需求的外生性逻辑
中国与东盟各国商务往来的繁荣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商务外语人才,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是推动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外生性逻辑。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交往日益密切。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命運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交流合作更为频繁,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总额持续攀升。即使在疫情期间,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逆势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20—2021年,东盟各国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作为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地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窗口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与东盟开展经贸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存在着广泛的合作空间。中国与东盟国家广泛频繁的经贸往来关系对商务人才供给提出了迫切需求,这就要求相关职业院校应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大量适应双方经贸往来的东盟商务外语人才。
在外生性政策驱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既要服务于经贸往来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同时更需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带动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二)育人诉求与学校发展的内生性逻辑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和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需求,是推动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生性逻辑。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日益繁荣的当下,急需大量从事经贸合作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即既熟练掌握东盟国家语言,又通晓商务规则的人才。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相关职业院校往往存在侧重于语言教学或侧重商务教学的误区,这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国际经贸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笔者认为,相关职业院校要以培养“德技并育”的东盟商务外语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东盟商务外语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己任,这是东盟商务外语专业育人诉求的根本所在。同时,人才培养作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东盟商务外语人才既是专业办学实力的具体体现,更是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彰显出了职业院校办学的综合实力。
二、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对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在推进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尚存在缺乏开放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供给无法满足商务合作的现实需要。
(一)人才培养缺乏开放性,呈现出主体单一、体制机制落后等问题
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中国与东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背景,应着眼于适应双方经贸往来不断增长的实际而开展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但在落实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部分中职学校出现了专业办学局限于本国范围,缺乏国际化办学的计划、缺少开放性办学实践,专业办学过程无法汇集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等弊端,主要表现出主体单一、体制机制落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主体单一,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不仅要开展商务外语专业理论的培养,还要开展东盟国家语言运用、文化理解等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离不开相关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参与。但就我国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实际而言,相关教育工作往往局限于国内职业院校,呈现出主体相对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聚合效应,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是体制机制落后,不少中职学校的东盟商务外语专业还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没有为人才的培养搭建适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特别是搭建国内外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导致人才培养不规范、成效低,在实践探索中往往会出现失误。
(二)人才培养缺乏规范性,呈现出标准不清、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
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东盟国家语言,或是掌握一项商务技能,而应是培养“多门语言+多项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部分中职学校东盟商务外语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特别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标准不清、课程资源匮乏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标准不清,在国家大力倡导并推进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东盟商务外语专业开设学校偏少、招生人数数量少等,所以一直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虽然各有特色,但也良莠不齐,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获得一致性和规范性。二是课程资源匮乏,由于东盟商务外语专业既要教学东盟各国的语言,又要教学商务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学校无法实现兼顾,特别是融外语与商务一体化的专业教材少之又少,这就导致课程资源数量上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语言+商务技能”相融合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客观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性,呈现出学用脱节、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
相对于其他类型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突出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灵活应用,而非单纯的识记和理解。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商务外语技术技能,包含东盟语言教育和商务技术技能培养两个部分。但部分中职学校东盟商务外语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突出存在缺乏实践性的问题,呈现出学用脱节、应用能力不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与现实的“用”相脱节。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东盟商务外语专业教学侧重于东盟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商务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自然语言情境的构建,特别是知识的使用和实践不足,导致学习到的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内化,出现“哑巴外语”“纸上谈兵”等现象。二是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不强。职业教育强调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然而部分中职学校没有为东盟商务外语专业学生搭建知识实践应用平台,这就导致学生专业技术能力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和提升,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
针对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开放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近年来我校以“质量”为轴心,以“中外联动、语技并育、学用一体”三个维度为改革指向,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和改革行动力,构建并实践了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中外联动:坚持开放性办学的原则构建“2+1”国际直通车跨国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东盟商务外语专业团队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坚持开放性办学原则,将“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作为商务外语人才能力结构,以培养“具备较高国际文化素养和娴熟语言技能的初级商务型人才”为定位,发挥学校隶属统战系统的办学优势,借“侨”搭“桥”,构建了“2+1”国际直通车跨国人才培养。
我校坚持开放性办学原则,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多方办学主体的深度合作。近年来,我校依托侨办、侨联、华侨、商会等资源,借“侨”搭“桥”,开拓国外优质办学资源,与国外高校、企业和行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同时,我校建立了由校政行企等利益相关主体构成的治理组织,成立学生出国留学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制订《广西华侨学校学生国外留学管理办法》《广西华侨学校学生国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上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校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协同构建“2+1”国际直通车跨国人才培养。所谓“2+1”主要是根据中职學生三年制的学制特点以及语言学习认知规律,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学生在国内学校主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选修课,参加第二课堂实践,到企业跟岗见习;第三年学生经自愿申请并通过学校与国外高校联合测评后,到越南、泰国的合作高等学校留学,毕业后可继续申请留学深造或到合作企业实习就业。如我校与泰国曼谷北部大学开展“2+1”国际直通车跨国人才培养后,双方联合制订了泰语专业系列课程,开设了泰语基础、泰语听力、商务泰语会话、交际泰语、商务泰语、泰国文化等六门核心课程,其中泰语基础等语言类课程强化语言技能,而商务泰语课程衔接国内泰语导购会话、商务泰语会话课程,为学生从事涉外商务活动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语技并育:秉承标准引领人才培养的原则研制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系列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校主动加强中外校政行企联动、协同育人,成立广西华侨学校东盟商务外语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师团队、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育人机制,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标准的统领价值,研制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系列标准,为人才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
我校秉承标准引领人才培养的原则,以东盟商务人才需求为导向,将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为了深化“语技并育”,我校借“侨”搭“桥”,牵头成立了由国内外院校、企业共计20家单位组成的广西华侨学校东盟商务外语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制了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系列标准:一是将国家职业技能比赛商务泰语、越南语标准和“1+X”证书标准等融入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中,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商务越南语人才培养方案》《商务泰语人才培养方案》等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越南语导购会话课程标准》《泰语导购会话课程标准》等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二是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办公技能、国别概况知识、国别行业与法律知识等五大能力模块,强调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与国际化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我校依据涉外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了“语言能力+专业技能+文化素养”三维能力紧密对接的东盟商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分为语言、专业和文化等三个板块,同时开发了“语言+商务技能”相融合的系列课程资源,包括专业教材、线上精品课程、实训教学指导书等资源。这不仅强调学生语言能力的学习和应用,还重视商务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文化作为涉外商务活动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快速适应到东盟国家文化,更好地从事商务活动。
(三)学用一体:坚持教改助推人才培养的原则稳步推进东盟商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
当前,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车道,但是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为此,我校坚持教改助推人才培养的原则,全面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稳步推进东盟商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
“学用一体”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外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外语教学中,学用一体教学模式以“产出导向法”外语教学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倡导输入性学习和输出型运用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推进实施“学用一体”教学改革创新,缩短学生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距离,是提高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应用能力的关键。为此,东盟商务外语专业课堂教学应当贯彻实践性与应用性,结合专业内容采用岗位模拟教学、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其中,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旨在创设通用职业场景,综合训练学生信息交流、合作讨论、情境描述、阐述观点的能力。同时,我校依托校内留学生资源优势,创设自然语言文化环境,搭建丰富多彩的中外学生互教互学新型课堂,形成语言教学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合班上课相互纠正语音语调,相互讲解本国文学、地理、民俗等人文知识,课间表演本国文艺节目,让学生亲切地感知异国语言和人文知识,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为了推动东盟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我校还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建设了一支“混合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我校依托华侨资源,构建了一支“归侨+海归+外教+企业能手”为主体的双师型东盟商务外语专业教师团队,专业教师绝大多数人拥有跨国生活背景和商务工作背景,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跨国文化素養、商务经验;另一方面,我校从中外合作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职业素养高的外教和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教师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一带一路”海外侨商侨领广西交流合作大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等商贸文化交流大会提供翻译服务,到外贸企业锻炼,外派支教等。
二是全方位搭建学生培养支撑平台,稳步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我校通过建设东盟语综合实训室、商务外语翻译培训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进一步为学生营造“泰语角”“越南语角”等自然语言文化环境,实现课堂实训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为培养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空间。同时,我校依托“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平台,高频率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拓展东盟小语种专业发展空间。
三是改革创新中外互通互认教学评价体系。我校将海外高校评价指标、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商务外语项目(越南语、泰语)评分标准和“1+X”证书考核标准融入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国际化办学学分互认制度,建构基于信息化的在线测评、项目式考核方式等多元评价方式,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在“2+1”国际直通车项目中,学生在完成两年专业课程学习后,还要参加学校与国外合作高校的联合测评,测评合格方可获得本校与合作高校联合鉴定的出国留学资质证书;在国外留学一年的学生由合作高校做语言培训结业鉴定,获本校毕业证书和国外语言结业证书后可直接进入国外高校就读本科。
我校通过推进东盟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架起了沟通和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与经贸交流合作的桥梁,与东盟国家高校与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大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一批学生在国外院校继续攻读本科和硕博学位,一批学生在国内外创业,84.5%的学生对口进入中外商贸企业就业,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王国川.教学标准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在线学习,2021(11).
[2]余方敏.“学用一体”教学模式构建及其可行性研究[J].海外教育,2019(3).
[3]张海宁.高职院校跨国分段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22).
作者简介:姚远忠(1975— ),广西贺州人,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研究、华文教育与国际交流;李淑瑜(1987— ),广西容县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研究、德育教育。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