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华
近日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落地的主阵地。”从目前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结构来看,阅读与写作部分的分值共约占了总分的百分之八十。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但当下,尽管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这两方面付诸颇多努力,但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仍然不尽人意。鉴于此,如果想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素养得以提升,那在语文教学中,则不能重读轻写,也不能重写轻读,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读写互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一)在阅读中激发写作兴趣。许多中学生一写作文就觉得词穷,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写作的切入点。我一贯要求学生“吾手写吾心”,读书必动笔,养成做读书随笔的习惯,在阅读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收获。例如,学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便布置学生阅读《西行漫记》,希望学生了解外国人视野中的毛主席,并要求写一篇随笔,此时,学生的阅读写作热情就高涨起来了。
(二)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提到“舜”“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人的事迹。语文老师就要提醒学生把这几个古人的事例积累起来,作为顽强意志、为实现自已理想忍辱负重、在困难前选择不断前行等主题的写作素材。
(三)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例如,在赏析《氓》一诗时,通过分析男主人公三心二意与女主人公专一的横向对比,突出了男主人公的冷酷无情、变化无常的形象,通过分析女主人公从沉溺于爱情的纯情少女,变成为吃苦耐劳的妻子,再到觉醒后变成刚烈的弃妇的前后变化的对比,告诫全天下女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由此可见,《氓》一诗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巧妙地表现了人物形象和表达了诗歌的主旨。分析到这里,语文老师可以适时引导,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服务文章主旨,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那么,在理解和掌握对比的方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了。比如,写一篇以“我的母亲”为题的文章,为了表现母亲的形象,则可以将自已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进行对比,以及将自已对母亲前后态度变化进行对比,从而表达出对母亲的爱。
二、以写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写促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在平常练笔中,開拓阅读视野,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
(一)在写作中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周亚夫军细柳》一课时,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认识周亚夫进而客观地评价周亚夫。周亚夫,这个名字对于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如果想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周亚夫这一历史人物,单靠讲解这一篇文言文,学生是不可能全面地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于是,我们可以适时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借助书籍或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写出自己所“读”到的周亚夫。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写”的任务去完成“读”的工作,既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干瘪的讲解,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全面透彻客观地理解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以写促读”,学生写得真实,读得深入。
(二)在写作中深入解读文本。例如,在教学《诗经·关雎》时,让学生将原文改写成散文,或写一篇读书随笔。设置这项练笔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写来检验学生对《诗经·关雎》的理解情况以及进一步加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因此,在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经常采用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读—写—读。要写出一篇感情真挚、理解到位的读书笔记,单靠一遍的略读是不可能完成的,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必然会返回文本仔细研读文本内容,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当前文本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必须通过借助阅读一些其他的资料才行,此时,以写促读的目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