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杰
端午节,我们又迎来了三天小长假,好开心!假期里,能吃到丰盛的大餐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说到端午大餐,美味的粽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枣粽还是肉粽,不管是豆沙粽还是咸蛋粽,都是端午节里的美食。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还有一些其他习俗,比如在门前挂艾草、菖蒲,赛龙舟等。今天,老师就先和同学们说一说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赛龙舟和吃粽子,不用多说,同学们都知道这两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老师只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在南朝的《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中有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记载。据说,当地百姓听闻屈原投江后便自行组织起来,在江面上划着船打捞屈原的尸体。这些船汇集在一起,争分夺秒地向前行进,期望能早点儿打捞到屈原的尸体,于是后来便有了赛龙舟这项活动。人们又怕江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将米团投入江中,希望这些米团能喂饱鱼虾,这样它们就不会咬食屈原的尸体了。久而久之,这便演变成了我们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明朝诗人边贡写过一首端午节观看赛龙舟的诗,名为《午日观竞渡》。诗名中的“午日”指的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它理解成“中午时分”。“观竞渡”,就是观看赛龙舟。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诗中说,在端午节这天,站在岸边的人们惊骇地围观“群龙”在水面上嬉戏,不知道它们其实是装饰成龙形的船。船上的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一派锣鼓喧闹、碧水东流的热闹场面。诗中的“屈子”就是屈原,说的是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人民纪念屈原的风俗流传至今。说到这里,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屈原。
屈原,首先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这样说,大家看不出屈原在中国诗歌界的重要地位,所以,老師准备换一种讲法——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雪》,其中有几句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和“文采”相对应,指的就是文学和文采。有同学可能会问,这和屈原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风骚”里的“风”来自《国风》,而“骚”就来自屈原的作品《离骚》。再进一步解释,“风”指《国风》,用来代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骚”指《离骚》,用来代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楚辞”又称“楚词”,屈原是这种诗体的创造者。因此,可以说屈原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流派,所以后世也用他的作品来代指文学、文采和文人,于是有了“骚人墨客”一说。
不过,如果只介绍屈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并不能让同学们全面了解屈原这个人。历史上,我国著名的诗人非常多,但能让后人敬仰并纪念的并不多,能为其设立一个节日并流传至今的更是只有屈原一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上面节选的片段,是屈原在政治抱负得不到认可,眼看楚国将亡,决定投江之前的故事。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遇见了一位渔父。渔父认出他是三闾大夫,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渔父希望屈原能和光同尘,保住自己的性命。屈原则宁可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尘。
同学们如果能将《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内容完整读一遍,就会知道屈原为楚国做出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牺牲。屈原为楚国殚精竭虑,直到将生命交给他热爱的国家,这才是屈原赢得世人敬仰的真正原因。屈原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更是因为他对祖国炽烈的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