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精准定位,方可入脑入心

2022-05-30 10:48刘仁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精准定位人文内涵红色经典

刘仁增

[摘 要]红色经典课文除了承担语文能力训练的任务,还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传统、培养民族精神的重任。然而,由于久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理性主题与感性经验、价值取向与个性阅读、单薄文本与丰满形象的多重矛盾,使得教材中的红色经典显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深不可测,从而难以入脑入心,无法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采取细化、具象、聚焦、提炼等方式,精准定位红色经典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与革命先辈对话,获得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红色经典;人文内涵;精准定位;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6-0005-05

小学語文统编教材大量增加了红色经典课文(下文所举的例子均为统编教材的课文)。此类课文除了与其他课文一样,承担着语文能力训练的任务,还有其独当之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传统,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教学时,不少教师对这类文本的人文内涵的定位和处理不当,致使红色经典和革命形象难以入脑入心,这已是普遍现象,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红色经典难以入脑入心的课堂表现

当下的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总体趋向是,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来电”,似乎有个“绝缘体”横亘在三者之间,导致人文教育难以入脑入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不可攀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悲壮的故事,五位八路军战士完成掩护任务后纵身跳崖,壮烈殉国,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教学这篇课文时,有的教师从文眼“壮”入手,引导学生从“壮志”“壮行”“壮举”“壮言”等方面走进文本,展开阅读,感受到五位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壮士行为和英雄气概。这样的处理,无视五位壮士原本也是战士这一基本认知,硬生生地把五壮士架在了高高的神坛之上,只能敬畏、敬仰,不可走近,更无法抵达,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唯有牺牲才能成为英雄”的认识误区。这样高不可攀的形象定位、难以复制的人物行为,让“英雄”“牺牲”“无畏”脸谱化、标签化、概念化,使学生敬而远之,无法产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自然也难以感受到阅读的现实意义与生活价值。

(二)遥不可及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清贫》是一篇回忆性课文,作者方志敏烈士以自述的方式,重点回忆自己被国民党的两个士兵搜身的经历,展现方志敏忠于革命、甘于清贫、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有的教师教学这篇课文后,引进一些贪官贪污受贿的现实案例,与方志敏的清正廉洁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共产党人的胸怀与品格。就课文本身而言,方志敏简朴的生活方式很难被当下生活在幸福中的学生所接受;而“清正廉洁”的教育主题,更不是这一年龄段学生所需要的、所能体会得到的。生活经历的时代差异,加上人文思想定位的失当,无疑加剧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了“课文说的和我的生活无关”的错误认识,阅读时的“无感”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深不可测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写的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事。从人文主题上看,全文的重点落在课文的最后一句“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上。依据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只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当年毛主席为什么要带领人们挖井,想象怎么挖井,从而感受到毛主席为人们做了好事,人们用立碑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感谢之情就可以了。可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断挖掘“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层内涵,借助毛主席带领人民闹革命,为人民翻身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从而引出了“饮水思源”的教育主题。这样过度的阐释,哪里是一年级学生所能理解的?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红色经典难以入脑入心的原因探讨

(一)久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入选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红色经典课文,无一不是“过去时”,而且几乎涉及红色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距离现在至少有六七十年了,这就必然给学生造成多方面的阅读障碍。比如,时代背景、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与当下的和平生活天壤之别;又如历史事件,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等,见都未曾见过;还有故事人物,英勇跳崖的五壮士、用胸膛堵住枪眼的黄继光、被烈火活活烧死的邱少云,这样的英雄壮举在现实生活中匪夷所思。即便是最基本的、曾经出现在历史长河中的常识和生活物件,如根据地、大扫荡、租界、长征等历史知识,扁担、草鞋、油灯、井等生活事物,都是许多学生所不了解的。这些知识背景的缺乏,连最基础的阅读理解都有困难,更遑论人物形象的认识和文章主题的感悟了。

(二)理性主题与感性经验的矛盾

红色经典课文的人文主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单元主题上,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家国情怀”,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家国之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革命岁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志向与心愿”,它们或凝重,或悲壮,或激昂,甚至是沉重的。其次,单元导语上,四年级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五年级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六年级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大都概括、抽象,富含理性色彩。其三,篇章内容上,《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豪迈,《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大义凛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高远,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给人留下了深沉的思考。这样的人文主题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辨才能有所感悟,获得启迪。可是,小学生的学习以感性思维和经验认知为主要特征,难以承受理性的人文内涵之“重”。

(三)价值取向与个性阅读的矛盾

阅读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个性化理解、多元化解读成为阅读的常态。但是,红色经典课文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那时那刻”发生的事件,文中人物在“那时那刻”做出的人生抉择,都难以用“此时此刻”的认知和眼光去看待与理解。这就决定了红色经典课文的人文价值相对明晰而确定,不可因阅读者的个人理解而改变,更不允许随意歪读。正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主编陈先云所说:“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做多元的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其编排意图。” [1]所以,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就不能讨论“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值不值得”的问题,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也不必纠结于“毛主席有没有亲手挖井”的疑惑。价值取向的确定性与个性阅读的多元性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

(四)单薄文本与丰满形象的矛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是名人、伟人,也是优缺点并存。但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伟大形象,加上篇幅所限,课文往往只选取人物生活的一个截面,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表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往往对人物进行高、大、全的材料聚焦和艺术提升;选入教材时,还要做适当的改动。这样一来,虽然突出了人物行为的一面,却又人为地遮蔽了另一面,使得文中的人物与真实的人物有了差距,难以反映出故事人物的整体面貌,看似人物形象高大完美了,实乃变得单薄与扁平,从而给学生了解其人其事带来视野上的狭窄、理解上的片面,造成人物形象的标签化、脸谱化。而学生对故事人物的敬而远之,无形中减损了课文应有的教育价值。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高大形象。就历史真实而言,李大钊是秘密躲藏在苏联大使馆(前身为俄国公使馆)后被捕的。军警们破门搜查,李大钊还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带着女儿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这些真实发生的事件,充分说明了李大钊虽为革命先驱,但在危险降临之时也会考虑自身安全。这样的考虑,丝毫不影响李大钊的革命者形象,反而让人物更为鲜活饱满、可亲可敬。因为,他藏身苏联大使馆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继续战斗;他随身携带手枪,不是胆怯,而是为了以防万一,这恰好说明李大钊不是一介莽夫,不逞一时之勇;他对自己的处境有非常冷静、客观的判断,讲究斗争策略,富有斗争智慧。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在课文中出现,影响了学生对李大钊作为“人”的了解,空留下“革命者”的抽象认知。

三、红色经典入脑入心的关键在于人文内涵的精准定位

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它最大的亮点是把抽象概括的“雷锋精神”具体阐述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和“艱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2],极大地推动了学习雷锋活动的纵深开展。以此观照红色经典课文教学,虽然不要做多元解读,但对人文内涵做精准定位,尤显重要而必要。其关键在于尊重文本、尊重历史,依据学情,依循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文本核心价值取向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解读,避免“高大上”“虚假空”式的说教。

(一)细化

就像前述的“雷锋精神”一样,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大而泛的人文教育内涵,细化为更明确、能理解、可学习的教育内容。例如,《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五个宁死不屈、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对“英雄”,学生借助先前学过的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事迹,加上本文五壮士的英勇跳崖,形成了“英雄=牺牲”的模式化认知,产生了“英雄非凡人,并非人人可为”的错误理解。这样的认识显然有失偏颇,不利于学生学习英雄、争当英雄。细读《狼牙山五壮士》,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五位壮士的称呼前后是不一样的。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作者用的都是“五位战士”“战士们”,点明了他们普普通通的战士身份;而当他们毅然选择把敌人引向绝路之后,人物称谓才由“五位战士”变为“五壮士”,且一用到底。人物称呼的变化隐含着如下信息:英雄也是凡人,伟大源自平凡;“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危急时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借此,我们不妨把“英雄”细化为几个层面:为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的人,危难时刻舍生忘死、舍己为人的人,日常生活中做出不凡业绩的人。教学时,我们可将此融入不同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环节一,初识英雄形象。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说说自己对五位壮士的印象。这样,学生就会用“勇敢顽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之类的词语,做概念化、浅表化的概括。环节二,感受英雄形象。结合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词句,感受他们对敌人的满腔怒火和刻骨仇恨;引导学生从第4至第6自然段的马宝玉和其他战士的行为表现中,感受五位壮士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环节三,丰富英雄形象。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称呼的变化,并展开讨论:“‘战士与‘壮士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称呼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让学生懂得,“壮士”源自“战士”,又超越“战士”,当接受掩护任务、路上阻击敌人时,他们就是普通的战士;当他们选择绝路、誓不投降、捍卫民族气节和尊严时,就成了壮士、英雄。环节四,领悟英雄内涵。引入身边的英雄事迹,如冲锋在抗击新冠疫情第一线的普通医务人员、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解救被困群众的市民、东京奥运会上14岁的跳水冠军全红婵、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卧病在床老人的志愿者等。组织学生对这些人和事进行讨论、评价,让学生明白:像抗击新冠疫情的白衣战士、水灾救人的普通市民那样,不顾危险挺身而出的行为,堪称英雄;像全红婵和志愿者那样,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不平常的事,也是英雄。如此细化处理,使学生对“英雄”有了全面、立体的认识,彻底颠覆了牺牲才是“英雄”的固有观念,让“英雄”揭开神秘面纱,走下神坛、走进心里,成了学习的好榜样。

(二)具象

学生根据感性思维、认知经验进行学习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摒弃教条主义式的思想理解、泛化抽象的人文教育。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是让人文教育真正落地的必然选择。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伟人”,安排了《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四篇红色经典课文,分别讲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雄人物刘胡兰的感人故事。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大人物,就是因为他们牢记历史使命,肩负时代责任,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无法完成的大事。也正是这个原因,许多人都觉得伟人的形象值得敬仰,却难以接近,更无法效仿,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习这些文章就面临着如何认识伟人、接受伟人、认同伟人的现实问题。如果仅靠教师的“告诉”“灌输”,不仅难以奏效,更难以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联通,课文学习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为此,我们不能固守着空洞的“学习伟人好榜样”的主题教育,而应该把榜样的行为和力量转化为学生可触摸、可感受、可仿效的生活实践和日常行为,让人文内涵具象化、生活化、鲜活化。如,《八角楼上》一课,通过阅读,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毛主席在寒冬腊月的深夜,穿着单军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在八角楼上写文章的故事,并为毛主席的刻苦勤奋、心怀天下的精神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层递式教学。(1)今昔勾连。教师先提出问题:“毛主席为之努力奋斗的革命胜利、百姓幸福的愿望如今实现了吗?”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用具体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依然有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感受,他们能从发生在自己、家人、身边人身上的一件件小事说起,感受生活的美好。(2)联系拓展。教师提问学生:“我们能过上好日子,和许许多多的人是分不开的。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像毛主席一样,努力工作,辛苦劳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见闻来谈,既可以谈像袁隆平、杨利伟这样的杰出人物,也可以谈生活中普通人做出的点滴贡献。这样,他们就明白,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受年龄、能力、职业、身份的限制,任何一个人只要愿意去做,就能做得到且能做得好。这时,学生跳出了课文内容的樊篱,形成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思想认识。(3)联结自己。教师继续追问:“在学校,你是小学生;在家里,你是小孩子;在社会上,你是少先队员。你觉得可以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事?”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生活、劳动等不同角度交流观点,畅谈想法,潜移默化地進行责任分担、为人服务、愿意付出等意识的渗透。

(三)聚焦

聚焦有两个功能:一是指向精要,目标精准,能从众多选项中选择最为重要的部分进行相对透彻、精确的分析、理解;二是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凸显关键问题的作用,犹如拍摄中的特写镜头。对人文内涵较为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借助聚焦的方式,选定适合学情的人文主题,避免面面俱到的教育泛化。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金色的鱼钩》一文,写的是长征路上炊事班老班长精心照料伤员,自己活活累死、饿死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说法较为概念化,难以打动学生。其实,就人物行为来看,老班长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主要是通过他的负责任来体现的。首先,带三位伤员走出草地,是党交给老班长的光荣任务,这从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都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中可以看出。其次,为了完成任务,老班长担起了上级、保姆、勤务员的职责。没有吃的,他开始是找野菜、挖草根,后来翻草皮找鱼饵,黑夜摸野菜、钓鱼熬汤,伤员吃鱼汤,自己嚼鱼骨头;战士有情绪,他或安慰,或鼓励,或命令。第三,他时刻不忘责任, “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这是老班长对“我”说的话。即便费尽心力,临终前他依然深深自责:“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可以说,全文字里行间都写满了“责任”两个大字。既然如此,与其泛泛而谈“忠于革命”“舍己为人”,不如聚焦“责任”二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老班长为了完成任务,如何殚精竭虑地忘我工作,直至倒在草地边上,这样让学生深受思想的洗礼。在此基础上,从老班长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负责延伸到学生自己的责任,如“在学习中、班级里、家庭内、社会上应该做什么,才算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样的联系对即将成为中学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极有必要。如此从课文故事到现实生活、从历史人物到自身需要的无缝链接,让阅读体验更有意义、更接地气。

(四)提炼

提炼,原指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要的东西,这里是指从相对宽泛、模糊的人文主题中总结、概括出明晰的、具体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特征。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清贫》一文,方志敏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文中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开篇就是“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结尾再次表明心志“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洁白朴素”“矜持不苟”,前者指向生活,后者指向工作。其实,这两者互为关联,因为追求洁白朴素、不慕金钱的生活,所以做起事情来就能不贪不求、严谨认真、公私分明、秋毫无犯,实现“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的人生理想。两相比较,“洁白朴素”更具本质属性,也与课题“清贫”的含义更为贴近、吻合,确定其为本课人文价值之所在应该不会有错。“洁白朴素”的字面意思似乎不难理解,可真正要说清楚可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语句中寻找答案。表现“洁白”的内容课文有两个部分。一是“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里“数百万元”与“一点一滴”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表现了方志敏清明廉洁的高贵品质,也暗含“公家的钱,分毫不取”的意思。二是国民党两个士兵“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甚至以炸弹炸死相威胁,都没有从方志敏身上搜出一个铜板,侧面印证了方志敏的“洁白”。“朴素”除了“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还有“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怕被国军抢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 “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作者视其为“传世宝”,会让“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这表明了方志敏“衣着不光鲜,精神很愉悦”的朴素观。整合这些信息,就能提炼出“洁白朴素”的核心含义:不贪钱财,清白做人;不图享乐,勤俭节约。这样,能改变学生认为“朴素”就是穿旧衣服、过苦日子的传统观念,成为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环境都需要遵行的普世价值,赋予课文学习以现实意义。教学时,教师可先采取先分后合的策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洁白”“朴素”在文本中的含义,再进行信息归整,提炼出“洁白朴素”的本质内涵,让学生感受方志敏同志生活清苦、精神富足的思想境界。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在富裕起来的今天,是否需要洁白朴素?如何做到洁白朴素?”,这样就将洁白朴素的种子深深埋在学生的心田。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7(12):14-19.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jrzg/2012-03/02/content_2081558.htm,2012-03-02.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精准定位人文内涵红色经典
浅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内涵的特质
浅谈大学校园雕塑
郫县:“精准定位”协作模式 整合派驻机构审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