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梅
是飒飒微风携来的草木气息太鲜太浓郁?还是晨间鸟雀的啁啾太脆太清亮?抑或是窗外天光太明净太透彻?春光晴媚的早晨,孩子们常常醒得很早,晨风撩动蚊帐的细响就能让他们睁开眼睛。这是上天赐给孩子的黄金时节,清鲜的空气使他们的眼瞳更加黑亮,充沛的阳光让他们的肢体更加修长,春天里孩子们长得格外快,拔节的青竹一样一天天长高。
刚冒出头的太阳是很暖的金黄色,油彩一样抹在宿舍楼与教学楼之间的树梢上,叶尖毛茸茸的,带着小鸡小鸭刚出壳的新鲜颜色。早到教室的孩子已经开始早读,读书声在楼宇间回荡。走进教室,屏幕上正在播放雨晨小朋友做的幻灯片,底色青绿,是二月春寒青草萌芽的绿。我在课桌间慢慢地走,看着他们的眼睛微笑。今天孩子们朗读的片段是《醉翁亭记》的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刚开始读总是拗口,需要课代表一句一句带着,经过几个早晨就越来越顺口,越来越有韵律。琅琅读书声和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潺潺流水声一样,是人世间最好听的声音。每天赶在清早七点走进教室,就为了听一听孩子们的诵读,这可是我这个语文老师一天中最享受的宝藏时光。
晨光中,孩子们接着读起课文《桂花雨》来。“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读到这儿,他们铿锵的腔调变得柔软,男孩子的音调收敛而轻柔,女孩子的声音更加圆润动听。一阵拂窗而来的风把“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声音带到窗外去,短暂停顿的一刻,所有的朗读者都屏住了呼吸,文字产生的奇妙共鸣让人有点瞬间失神。接着读下去,一字一句中都满含情感,清清楚楚地落在耳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啊,我听到了最美的读书声。
想起自己初登讲台的日子。告别爸爸妈妈,离开繁华城市里的家,我背着行囊来到北方山脚下的一个小学校,终日和十几个初入学的孩童厮守在教室里。转眼冬日来临,为了取暖,教室里一前一后架起了两个火炉,炉火烧得旺旺的,需要时刻照看,须臾不敢离人。课余,围坐火炉边上,就教孩子們背诵《古诗十九首》里的句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也许孩子的心灵更容易被悠远的诗句打动,清脆整齐的读书声在教室回响,余音里隐含着微微的哀伤。那时候我们背诵了多少诗啊,我们的声音就在那个空旷的大教室里回荡着。
这样的读书声一直都在。在疫情肆虐的春天,在大家“互盲”的网课阶段,隔着一方小小的屏幕,我又听见了最美的读书声。
放寒假之后就没和孩子们在一起了。尽管微信群钉钉群里,我们频繁互动,可是不在教室,离开校园,一种无着无落的失重疯狂生长,我忧虑得无法入眠。长夜眼开,每每到天亮才能合眼小睡。就在那些日子,孩子们组建的线上学习小组群开始视频早读,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加入他们。
那天早晨,我打开手机,点击进入一个小组的群邀请,外放音响分明传出孩子们的诵读声: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先是自由读,读着读着,孩子亮开了嗓子,声音越来越整齐。我的心,突然就安稳了。
虽然他们不在教室里,不在我的身边,但屏幕上那一张张绷得紧紧的小脸,一双双紧盯书本的清澈眼睛,都是我所熟悉的。这已经不是一个语文老师独享的快乐宝藏了,我知道,屏幕那一端,这声音也一样回响在家里,回响在封控居家的每个人耳中。这熟悉的晨音,随日出而来,有这样的声音在,还怕什么呢?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听他们读书,批改作业,不再时时刻刻惦记疫情、频频刷屏。一日三餐,恢复日常。孩子们的读书声成了最可靠的船舵,把我从紧张恐惧的惊涛骇浪中摆渡出来,平稳登岸。
今晨,匆匆来到教室,站在桌椅之间,好像每个清晨我都站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好像二十多年的光阴中都这样站着,慢慢地走,静静地听,听着听着,读书声越来越有味道。不由抬起头,透过窗子向远处望去,拂面的春风带来远方朗读的声音:“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华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