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姗姗
随笔写作是记录教育教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最佳途径。随笔的特点是一个“随”字:随时、随地、随心、随意,它不同于一般的论文写作,需要理论支撑,需要参考文献。只要是跟教育教学有关即可,不需要写得那么严谨规范,也不需要反复打磨。但是随笔的作用很大,可以积累论文素材,可以养成写作习惯,可以培养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随笔写作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随笔的类型很多,不同类型的随笔带给教师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有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读书心得、听课反思、培训心得等。
一、教学反思:最有用的随笔
一线教师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教学素材,但这些素材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而是需要整理归类。参加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4年了,写了很多随笔,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我们上的每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教师不及时反思,那么在课堂留下的遗憾终究只是遗憾。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很多问题写着写着就写清楚了,很多难点写着写着就简单了。常常有教师抱怨自己不会写论文,认为是自己文采不好或者理论功底太弱,事实上,写教学反思就是写好论文的必要训练。我的论文《“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就是从一节常规课的教学反思衍生而来,所针对的是教学中常常会碰到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知识点明明听得懂,题为什么就是不会做?如何设计教学才能引导学生从“知道”到“想到”?课后我根据这节课写了一篇教学反思,并提炼出几点策略,有空的时候整理成一篇论文,最终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2020年第3期)上。在不断摸索中我逐渐掌握了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可以写教材对比、作业批改、课堂实录、备课心得、试卷分析等。通过大量的教学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我逐渐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多元表征理论和数学运算素养。从这两个方面写教学反思,并整理成论文,目前发表的关于多元表征的论文有7篇,数学运算有2篇,立项并结题市级课题“基于多元表征的高中生接受假设困难的教学实践研究”,主持的成果《基于问题解决的“三元交互表征模型”的构建与实施》获中山市第十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一点点反思不值得写,于是,一个又一个好的素材被错过了。谁都不可能保证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都有好的反思,但只要坚持思考,在反思中与自己对话,哪怕是一句话也值得写,积少成多,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成长。
二、教育叙事:最好写的随笔
教育叙事是随笔里最好写也最省時的文类。刚开始写作时,我流水账般地记录班级事务,班级活动、学生成长、家校沟通、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谈心等等。没想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记录下来却很有用:对班级事务的分析逐渐丰富了我对班级管理的理解,进一步的阅读和反思又拓宽了教育视野。
2018年我写了一篇随笔《我为什么要做班主任》,原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随意地写写自己为什么要做班主任,在困难面前我是如何接受并克服的。这篇随笔先是发在写作组的公众号,2019年5月,我突然收到《中国教师报》褚清源编辑的信息:这篇随笔将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题目改为《我又一次选择做班主任》。当时刚加入写作组不到一年,一篇记录内心真实想法的文章居然发表了,而且还是“国”字头报纸,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这篇随笔的发表让我明白一点:教育写作要有真事真情。接下来我更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班主任生活,记录着我和学生的点点滴滴,一些有意义的随笔就改成德育论文进行投稿,其中《班级文化不是班级化妆》发表在《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5期,《恰到好处的表扬》发表在《中山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老师亲启”》发表在《中山日报》2020年5月第1380期。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裴光亚老师在文章《在写作状态下生存》中写道:“在写作状态下生存。一个把自己置于写作状态的教师,一定是有理想的教师,有反思意识的教师,也是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追求卓越的教师。”的确,“在写作状态下生存”是教师最值得珍视的习惯。
三、读书心得:最难写的随笔
写了4年的随笔,到今天为止,我仍然认为最难写的是读书心得,因为很多教育类著作读起来非常枯燥,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有时候看了也记不住,更何况要吸收、内化并写心得。我第一篇读书心得写的是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这本书比较好懂,但为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对这本书进行了详细阅读并写下21篇读书心得,每一篇读书心得都尽量提炼一个比较满意的题目,如《追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如何把握教学中的基本关系》《论教师上课的语言表达》《惩罚要适时、适度、适量》《应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佳方式是预防》《走出教学与研究迷宫的“阿里阿德涅之线”》等。写完这21篇读书心得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进步。接下来我又按照同样的方法阅读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写了15篇读书心得。正是在这本书中,我首次接触“问题表征”的概念,并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表征”的论文《“问题表征”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从此,开始了聚焦多元表征理论的研究,陆续发表了《多元表征视域下影响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原因分析及培养策略探究》《在多元表征中深化概念理解》《基于问题的学生表征能力的培养途径》等文章。后来我又读了加拿大范梅南的《教学机智》,并写了13篇读书心得。读完这三本书之后,我的理论功底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读书心得写作是积累理论素材的最佳途径,对一线教师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师道》(人文)上有一篇文章《如何做“落地”的教科研》,作者赵长河,其中写到:没有专业阅读和写作做支撑的教科研,最多是停留于表面的经验总结。就仿佛一提及带班总结,就是“爱心”,就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样。常写读书心得,教师就能学会用理论工具分析教育现象,避免语言的口语化,使叙述更有学理性,教育教学写作浅表化、套路化的问题慢慢就会得到克服。
四、听课反思:最有启发的随笔
因为有写作任务,听课也成了我的写作素材。以前听课拿了本子就去听,听完也不知道该怎样评课。现在听课前我都要先在网上查阅文献,反复思考这节课的内容,这就对自己有了要求,而不是盲目听课。听课反思的写法一般是分析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授课教师是怎么讲的、专家们是如何点评的、自己以前是怎样讲的、以后可以怎么讲等。分析教学内容的过程相当于自己备课,而根据授课老师的课堂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上点评,对自己以后上课也大有助益。这样一节课下来,收获是两方面的,一是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二是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随笔。
有的教师认为听课是一种负担,评课更是鸡肋,随便说几点优点,再说一两点无关痛痒的缺点就行了,但是当你想着要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带着思考听课、做笔记、听专家评课。以前就会发现听课有着不一样的精彩。这几年我写了不少听课反思,从他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上课技巧,尤其是概念课。以前我对数学概念课特别不擅长,因为连续教了几年高三,总是习惯于讲题。为此,只要有概念课的公开课我就去听,听完就写,并认真反思,终于在2021年12月上了一节自己比较满意的概念课。
江苏省特级教师刘祥在《改变,从写作开始》中说:“你离优秀教师或许只差一支笔。”随笔写作给我带来的真正的成长是内在的,是不可视的,也是不可量化的,那就是一个人的内驱力。最后重温一下我的一篇随笔《致我的80篇“流水账”文章》,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这是我的第80篇随笔,也是我在第一期论文写作培训组的最后一篇随笔,很早之前我就想写这篇随笔,想回答很多朋友的疑问:‘为什么我写的都是流水账式的文章?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不会写,写作对我来说真的很难,如果没有写作组,我连流水账文章都写不出。”结尾是这样的:“再过两天第一期培训就结束了,回头看看这一年,觉得很充实,一年前,我觉得一年完成30篇随笔,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今天我完成了80篇随笔,我知道它们都是流水账,但是我想说,它们是有温度的。于我而言,是一种坚持,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超越!”今天重读,仍然能给我满满的动力。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