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穿越童年的地平线

2022-05-30 06:05朱晓鑫
师道 2022年7期
关键词:诗歌儿童孩子

朱晓鑫

作为语文老师,我喜欢和学生聊读书,给他们读美文,但我很少聊诗。我会带着他们写一篇篇文章,但很少带他们写诗。我也不会写诗,总觉得写诗是需要缪斯亲吻过的灵气的。

其实,我喜欢诗歌,但有时候的喜欢,属于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早晨上班去,我一边开车,一边吟咏着艾米莉·狄金森的《要造就一片草原》;当行驶在秋天的田野旁,风都是金绿色的,就会背诵里尔克的《秋日》。开着车,在诗歌的平平仄仄里,一路向前;在吟咏的抑扬顿挫中,自在安然。而这,只是属于自己的独乐乐时光。

作为语文老师,常会收到一些派发的任务,这不,又来了一项征稿,要求每班交十首诗。优秀的学生却为难了,和我说:“老师,我可不会写诗。”

于是我决定带学生认识什么是诗,不能用最常规的定义——“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这只能让孩子觉得诗是神秘的东西,缺少对诗的亲近感,而诗本来是与儿童最贴近的。讲述诗人聂鲁达的意大利电影《邮差》中有一段话:“没人知道诗是什么,但它却总被人们惦念。”于是,我带着孩子们读英国作家依尼诺·法吉恩的《什么是诗》:

什么是诗?谁知道?

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

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

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

我不是诗,那使得我看见听到感知某些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

但是什么是诗?谁知道?

诗是什么?诗是不可解释的,然而并非不可理解。

“诗的范围是全部的生活和自然”,我让孩子们明白诗的领域就像生活和自然一样辽阔无垠。不需要明确说出什么是诗,只需要让孩子们去阅读诗,感受诗,触摸诗,领会诗的湿润、灵动与纯净,受到美的熏陶,心生感动,心存惦念,让诗在他们心里生根,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望、对生命的热爱。

我知道,与诗的初相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出声地读,声声入耳,声声入心。这样,通过声音呈现出来的诗,就立体了,富有生命气息了。

于是,我决定要培养孩子们聆听诗歌的耳朵。坚持给孩子读诗,也让孩子自己诵读诗,利用晨诵、午读时间,“每日一诗”,坚持下来,就是丰厚的馈赠。诵读的内容可以是语文书上的诗歌,也可以自主挑选,同一主题或同一诗人的,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呈现;也可以选择选编好的,如《给孩子的诗》(北岛选编)、《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嘉莹选编)。每一天都坚持,即使是短短的一段时间,就如北岛所提倡的:“让诗歌独特的排列、音韵和节奏,带给孩子奇妙的感觉。让孩子带着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

带着孩子在诗歌里徜徉,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可张望的新世界。于是,那些现实中越来越稀薄罕见的画面,不用亲至,就如临其境。于是垂钓小儿“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可爱举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蓬勃生命力,“感觉好像我的脚渐渐染成绿色/也感觉好像香草融入脚里”的绚丽想象……在诗歌的世界里活色生香地存在着,不知不觉滋润着那些靠近它倾听它的孩子们,敏锐着触觉,丰富着情感,拓宽着内心的容量。

我把孩子们诵读诗歌的过程录音或录视频,在班级群展示,并在学校“童声嘹亮”微信公众号专栏推出,投稿市、区相关平台展出。通过声音的传扬,诗歌也悠远在孩子们童年的时光里。

诗意的理解与表达

“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但还不是诗歌。”北岛在《给孩子的诗》中这样说。如何让诗意成为诗歌,那就需要将儿童眼中与心中的景,予以文字捕捉与诗性表达。在课堂上,我的诗歌教学努力遵循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不断发展与提升孩子们对诗歌的想象力、感受力。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遵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写景的占比较大,从各课语文要素来看,更可见学习诗歌时需要想象与体悟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例如二年级下册《咏柳》、四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六年级上册《江南春》,这描写春天的三首诗学习的语文要素分别是: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读诗句,说说眼前浮现的情景;诗歌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说说你的发现。因而教学时就有不同侧重。

《咏柳》一诗中“拂堤杨柳醉春烟”,“春烟”描绘的是春天江面上烟雾迷蒙的景象,可以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而“醉春烟”就需要带着学生想象杨柳拂堤的情景了。于是我问孩子们:“杨柳怎么会醉呢?在烟雾迷蒙的江边,在柔和春风的轻轻吹拂下,柳枝会是什么样儿呢?”孩子们想象着: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随风飘动,像甩着长长的头发;柳树对着水面照镜子,梳着长长的辫子;柳树轻柔地摆动着腰肢,心里美极了,她陶醉了。我趁机追问:“还有谁陶醉在迷人的春天里?”孩子们争着说:“诗人醉了,我们也醉了!”他们的回答也成了诗。海德格尔说:“诗从来不是把语言当作是一种现成的材料来接受,相反,是诗本身才使语言成为可能。”遵循儿童立场,也会让诗意成为诗。

二年級下册《找春天》中有这几段文字,很有诗意,让孩子们在充满想象力的诗句中感受春天万物的生长变化: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我就带着孩子们走进春天,寻找春天的踪迹,于是,他们也感受到了春回大地一切欣欣然的美好,寻找到这些诗句: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那是春天的使者吧?

桃花粉红,杏花雪白,那是春天的笑脸吧?

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

春雷轰隆轰隆,那是春天的号角吧?

五年级上册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文字简练,又意蕴悠长。这样的文章得静静读:“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孩子们很难进入这样美的意境。于是,让他们说说读了这段文字后,喜欢哪种情况的夜晚,月夜、暗夜还是雨夜。这样,孩子们可以从文字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可是有的孩子仍然感受不到,于是我继续引导:漆黑漆黑的夜,一片黑,什么都隐在如墨的黑里了。无数的萤火虫,这暗夜的微光,仿佛星星落入人间,是夜的精灵。让他们的形象也随之走入暗夜,跟在萤火虫后面:萤火虫飞过花丛,花艳了;飞过草丛,草尖儿照亮了……一点一点在黑夜闪亮,这黑夜也因为有了萤火虫而变得迷人。

如今孩子们在夏天很难看到萤火虫,只有让他们通过文字再加以想象来体会。我引发孩子们思考:如果没有看到萤火虫款款飞,你能写出夏天的独特韵味吗?我告诉他们,在黑夜里,眼睛看不见,耳朵能感受到,身体也能感受到,用所有器官去感受,感觉就敏锐了。有孩子说,听到蛙叫蝉鸣,小鸟梦呓般的几声鸣啼;又有孩子说,漆黑漆黑的暗夜,有荷花的淡淡清香飘来……尊重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经验,他们才会有诗意的理解与表达。

与古代儿童相应答

诗人、翻译家冯至说过:“诗歌所能带来的情趣就是从一颗心走进另一颗心,并且随之跳跃与感动。”我创设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诗歌穿越时空,与古代儿童相遇并应答,与古代儿童的生活体验相勾联,找到生命的“同调”,体验心心相通的默契,体验心跳和着同样节拍的惊奇与快乐。这样互文式的诗教活动增添了趣味,让优秀的诗词成为孩子们的精神滋养。

教学唐朝诗人于鹄的《巴女谣》,我就带着学生与骑牛归家的巴女相遇: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向往这种自由天性的孩子们喜欢那位天真伶俐的巴女,喜欢这首诗,他们畅谈着,将这首诗描述的情景排列成诗行:

夕阳西下,雾霭升起

荷花朵朵、菱叶田田

岸边,一个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

放声唱着《竹枝词》

优哉游哉回家去

路人关心她

太阳要落山啦,找不到家啦

她摇晃着两条羊角辫儿

一排木槿篱笆伸出大大绿绿的芭蕉叶

那就是我的家了

将《巴女谣》与这诗交互着读,一诵一和间,仿佛在向巴女问候,与巴女交谈。后来看到一期《儿童文学》中作家应拥军老师写的诗《晚归》,可作为对这首诗的解读:

夏日的夕阳如一朵花

给粼粼江水

铺上一层闪闪发亮的光

举目远望

江的唇上

染一抹浅红色的笑

一个小女孩

骑着牛儿

沿着盛开着荷花的江岸

亢声唱着山歌

慢悠悠地回家去

暮色一寸寸长长

可小女孩儿一点儿也不担心

星灯萤火会照路

木槿篱笆外的芭蕉叶在向自己招手

等她回到家里

邀请它们一起来编织

夏夜里最美丽的梦

儿童作家与古诗相遇,并和诗一首,不禁有了志同道合的喜悦,于是推荐给孩子们阅读,这更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穿越千百年的心意相通,是如此奇妙有趣。他们积极地阅读古诗词,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高鼎的《村居》等,都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与诗中不同时代的儿童相互交流,去捉柳花、学种瓜、钓鱼、放风筝,收获了学诗的快乐,也收获了独创的一首首小诗,而这些学过的诗就深深刻印在童年的歲月里。

与当代儿童同行走

毕加索说过,他在十几岁时就能画得像个古代大师,但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孩子总会简单、纯粹、无拘束地表达自己。让孩子们读读自己同时代的儿童的诗,会更有亲近感,感受诗句中透射出的纯真的灵魂,感受喜怒哀乐,他们就会拥有一种终于被道出心声的舒畅。这样也让他们明白,诗就是他们生命里每一天的感觉、经历、想象和希望。

和孩子们读读陈科全八岁时写的《眼睛》: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装得下高山

装得下大海

装得下蓝天

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时遇到心事

就连两行泪

也装不下

儿童的诗心,明澈如琉璃。眼睛,大到可装下世间万物,也可以小到容不得半点委屈和伤心。小小孩子也会有心事,用干净、简洁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却又意味深长。我们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日常的感受与发现。

阳光体育时间做操,一个学生来了诗兴,脱口而出:

初升的太阳给我伸展的双手

戴上了金色的手套

暖暖的

让我的动作更加有力

我鼓励他以及其他孩子继续去发现“手套”,于是,又有诗句出现了:

我奔跑时,

秋天的风轻轻给我摆动的双手,

戴上了透明的手套,

拂走了手心里渗出的汗珠,

舒服极了。

考了一百分,

妈妈柔和的目光给我高举试卷的双手,

戴上了大海般蔚蓝色的手套,

让我充满自信地迎来一个个挑战,

骄傲而坚定。

上完英语课,又有了惊喜的发现:

老师教我读,

手套是“glove”。

哦,原来手套就是给予爱,

我一直生活在爱之中,

我感到幸福和快乐。

我也要给人们送上一副副手套,

让我们都生活在爱之中。

这样打开感受与想象,语言就有了创造性。将他们的诗句连在一起,就是一首极棒的诗,让他们就以《手套》为题,抄写在黑板报上。他们看着语言变成一段段实实在在的文字很是自豪,同时又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就这样,诗歌成了他们舒展的双翼,托举他们去发现,去创造。南山湖的摩天轮、积满雪的屋顶、数字“0”、一本有着各种符号的书、桑叶和蚕丝、凌晨街头的垃圾车……他们心怀美好,积极自信,用稚嫩的笔触、丰富的想象、灵动的语言,描写他们眼中的自然和心里的世界,书写他们的诗意童年,是那么生动鲜活。

下雨了,打雷了,有孩子写:风筝想去划破苍穹/却只划了一条细细的裂缝/它发出轰隆的巨响/人们把它叫做雷。

有孩子写童年:童年的乐趣在田野里/捕捉流萤点点/然后用小树枝/写下天真的童子谣。

有孩子写夜空:当夜晚来临时/大海深处的鲸鱼在沉睡/海面波涛阵阵/鲸鱼黑色的背脊一起一伏。

有孩子写迷路:我竟然在哥哥家里走丢了/我找不到妈妈/那里就像迷宫/我一直走不出尽头/找不到出口。

看见春天的小草,有孩子写:请你轻点啊/别赤脚漫步在草地上/因我正在倾听/星星落地的声音。

写作文时,我不会强调“诗歌除外”。一次,给孩子们布置了走夜路的任务,让他们写下自己当时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有孩子写与父母月下聊天的快乐,有的写夜的宁静,还有的写克服黑暗的恐惧等,真实又个性。有位大大咧咧的男孩写了一首诗,他观察的是月下的树影,觉得那是树叶在开舞会,真是拥有了诗的眼睛。

夜晚,树叶的舞会

晚上,我走在小巷里,

白天熟悉的一切,

在夜幕下重新變得陌生了,

显得那么变化莫测,

我的脚步变得胆怯而又迟疑。

一抬头,我发现

皎洁的月光,

洒在婆娑的树叶上,

叶子一片片亮了起来,

在露水的滋润下舒展开叶脉,

好像在准备参加即将开始的舞会。

风吹过来,

地上大团大团的树影开始晃动,

好像搅动了一池的湖水。

哦,舞会开始了,

树叶们成了舞会的主角,

衣裙飞扬,

舞姿翩翩。

路边楼房的墙壁,

好像是舞台上拉起的幕布,

将树叶们动人的身影

随时播放。

欣赏着美丽的舞会,

我的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我哼着曲子,

赶往一场又一场树叶的舞会。

不知不觉就到了家。

有时,在太阳收了工的晚上,

睁大眼睛,

可以看到很多美妙的情景。

我还想要看,

星星像风铃般悬挂在黑水晶般的天空,

马儿在水边将月亮一起吞下,

…………

我知道最后一句源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句“马儿将月亮一饮而尽”,我曾经给他们读过,月下神奇的画面也引发了孩子的诗兴与诗思。孩子们的诗,也为我换了一对干净清澈的眼,让我用他们的独特视角感知世间万物。诗,让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一些孩子成了“校园小诗人”,还有几位精彩亮相中小学诗歌竞赛全省总决赛,获小学组特等奖。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生命就是你活着的艺术,你把自己谱成曲,你的光阴就是十四行诗。”让诗歌穿越童年的地平线,童年时光就成了诗。拥有诗歌的生活,诗意的人生,孩子们成了春风里种诗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诗歌儿童孩子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