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22-05-30 10:48:04任怡雯
百花 2022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创新

任怡雯

摘 要:在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这一词汇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儿童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美术教育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其本身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本文结合儿童美术教育现状,提出目前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方式进行研究,为促进儿童思维能力、表现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童美术;创造性;创新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以及配套措施。国家开放三孩政策,必将带动儿童相关产业的发展,儿童教育作为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家长和老师越来越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德智体美等学科的全面发展,市面上出现了层出不穷的课程,例如创意美术、音乐舞蹈、乐高课程、无人机课程、花艺课程,编程等等。以往的课堂停留于老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一模式,会导致学生思维较为僵化,习惯性的接受老师所给予的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与习惯,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这些新型课程中,对学生想象力、动手能力、创新力、审美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才是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美术是一门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科。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通过学习可以培养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和周边事物的感知力。通过丰富多彩的颜色以及画笔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欣赏更加广阔的世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现人间百态。在儿童的童年时光里,美术教育应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儿童在自由的国度里愉悦地学习,愉快地创造。

一、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美术教学虽然在不断地革新,但是在教学中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一)简笔画的授课方式

目前仍有很多老师按照固定的绘画模式教育学生,学生则按部就班地进行临摹,不加思考地进行被动式的模仿。在这些学生的眼里,老师画的东西是标准,形成一种“与老师画的一模一样才是标准答案”的绘画思维误区。如:房子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组合、蝴蝶是中间的细细长长的身体加上四支半圆形的翅膀、大树是树干和云朵样的线条的结合……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此类形状的房子,蝴蝶的种类成千上万种,翅膀的姿态形状变化多端,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半圆的形状。以这种简笔画的教学方式授课,老师往往把现实中的事物,用抽象、提炼、概括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会他们所谓的技巧和画面的快速呈现方式,虽然是一种立即见效的方法,但是从长远来看无疑是扼杀了儿童想象的天性,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背道而驰。简笔画授课也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东西以外,画新的东西时无从下手,甚至会说出“老师没教过,所以不会画”的话语來。反而有些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孩子,敢于去画,敢于表现,表现出极高的创造力。

(二)美术课堂的材料单一

在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中,所使用的绘画材料较为单一。常见的有水彩笔、油画棒等,材料的单一会限制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在绘画创造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感受不同综合材料所呈现的不同视觉效果与肌理效果,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是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探索世界的,通过颜色、声音、形状来认识事物并激发情感的,因此教育者应当利用好儿童的这一天性。

(三)课堂形式的单一

1.教学的场地有大有小,可以在书桌上进行,也可以在厨房餐桌上,或者在地面上,也可以把教学地方定在图书馆、户外场所等,拥有一个舒适且放松的环境是创作的前提。

2.虽然老师教了很多书本知识,儿童却很少能深入大自然,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进行美术审美体验。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走进自然,没有切身观察自然界中真实的物体,所画出的画面难免会比较主观,儿童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概念化的绘画,画面往往是较为生硬,缺少灵动的美。比如:一节名为《多样花朵》的课程,要求学生画四季里的不同花朵,上课过程中老师打印了不同花朵的照片,让学生看着照片进行写生,学生所画作品千篇一律。类似这样的课程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去体验自然界,感受不同花朵的姿态,有的是含苞待放,有的是傲然挺立,多观察,多收集,多感受。这样儿童在拿起画笔时,就多了份对自然的了解,笔下的花朵是生动的,富有情感的且耐人寻味的。如果只是面对照片写生,激发不起学生对于绘画的兴趣,只会觉得枯燥与乏味。

(四)儿童绘画过度依赖老师指导

每个学生在独立创作作品时,老师不应过度参与,儿童画不应该是老师和家长意识形态下操纵出来的产物。许多老师为了最终的画面效果,过度地给学生改画。很多家长急于求成,希望通过几节课就能快速看到画面成效。但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练习,最终量变引起质变。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想法,鼓励儿童自己独立完成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寻找自己的绘画风格。有部分学生画一两笔就立马寻求老师的帮助,希望老师能为自己解决一切问题,长此以往过于依赖老师,不爱动脑,遇到问题时就容易退缩,缺乏自信心。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鼓励儿童主动学习,大胆创作,敢于自我表现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鼓励儿童观察身边的事物,拥有观察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力,勇敢提问,主动思考。在儿童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参考性的意见,但不建议提供范画。比如设计课中,老师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颜色,喜欢的款式与风格,每个人的喜好都是不同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心中的独特衣服,作为小小设计师,该如何设计,把课题留给学生,带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需要在学生寻求帮助的时候稍加指点。

(二)改革评判方法,鼓励儿童自由创作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刻意强调技巧性的训练,比如将线条画的直不直,圆圈画的圆不圆,人物画的像不像,涂色有没有涂出边界线等等的条条框框作为一幅画面的评判标准。其实这些技能是经过儿童长期的练习自然而然成熟的结果。儿童的画在成人的眼里像是乱画,他们的画也许“形”不似,但是只要听儿童他们自己进行作品解释,就会觉得有一种“神似”,这就是儿童美术魅力的体现,独特性的体现。

毕加索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由此可见,儿童美术教育不应该拔苗助长,作为老师和家长,不应该用成人的视角审视孩子的画面,从而抹杀了他们的童真和童趣。如果仅仅要求技巧性的表现,往往会束缚儿童的想象力,使得他们不敢表现,害怕动笔。因此,老师和家长如果能用开放的眼光,独特的审美,宽容的心态看待儿童绘画,那么儿童绘画会更加充满童真、童心、童趣。

(三)实验性绘画给画面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美术课程的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多元化,例如材料的丰富性,绘画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调动儿童的感官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不要过于考虑最终画面的结果,而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创作过程本身的乐趣上。

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养成收集材料的习惯。例如可回收的物品:杂志、贺卡、糖纸、旧信件、方格纸、彩色包装纸、地图、旧照片、废旧书籍、贴纸、印章、绳子、沙线、小块织物废料、纽扣、纺织品装饰物、毛线、泡沫塑料填充物等等,寻找一些可以帮助绘画的物品,或者是一些带有纹理的物品。也可以准备食用盐、海绵、波纹卡纸、蕾丝、塑料玩具、纸管、塑料吸管以及各种新奇的小东西。或收集不同的绘画纸张,比如:邮票、明信片、牛皮纸、报纸、书皮、词典、墙纸、蜡纸、复写纸、彩色纸、速写纸、英文报刊、卫生纸、地图、锡纸,金箔纸、印有图案的纸张、礼品包装纸等。

三、上课过程中的几种实验创作性课程

(一)不同的绘画方式

人们总是拿画笔去画出所画的对象,这里的画笔就指画物体外形所用到的铅笔、勾线笔、马克笔……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换一种表现方式,假如在画面上滴入三滴墨水,进行吹画,拿一根吸管吹出想要的形状或者图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转动画纸,思考这些墨痕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最终,纸面上可能呈现出来一幅风景、一张人脸、一个小动物、一片树叶、一支树杈或者一幅抽象画……实验本身就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创作过程中有许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体验感与乐趣。

(二)巧用文字作为画面的肌理

在《动物线描》这节课中,牛皮纸作为画面底板,可以把收藏好的英文报刊、废旧报纸作为装饰元素融入背景画面,让报纸或者书籍里的文字成为构图的一部分,增添画面的趣味性和丰富度,以绘画和拼贴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儿童在课堂中可以尽情地用纸来玩耍,探索不同的拼贴方式,寻找自己认为美的构图形式。

(三)运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再创造

生活中许多看似没有用处的“垃圾”,其实都可以进行再创造。在《泡沫网的变身》这节课中,老師引导学生通过泡沫网实物的观察,了解泡沫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对水果外皮的保护作用外的其他作用,进而延伸到渔网、网状的衣服装饰、网状的口罩等等。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即将变成垃圾的泡沫网在生活中的用途。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并探索其另外的价值。这节课让儿童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发挥儿童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四)多种综合材料的运用

在《我有一个面具》这节课中,教师讲解了面具在古代和现代的作用以及文化特色。还讲述了人物手拿面具的动作和手势,面具设计的多元化以及面具的由来。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了不同的人物造型、发型设计以及人物表情的画法。上课一开始老师带学生欣赏了许多面具照片,照片里的面具神态各异,有的凶神恶煞,有的亲切可爱,随后告诉学生,面具是人们在打猎过程中,为了自身不受凶猛野兽的袭击,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慢慢发展到今天,面具更多被赋予了娱乐的用途。学生在画面上画了不同的主体,有的学生画了自己,有的学生画了自己的小伙伴,学生们挑选了自己喜欢的不同颜色的头发和制作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用到了同类色、渐变色、三原色进行颜色的挑选。选择不同的麻线、彩线、毛线,并且做了头发的造型进行粘贴,给人物加上了丰富的表情。

《敦煌岩彩壁画》这节课中,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进行创作。中国古代敦煌壁画主要用色就是矿物颜料。在“岩彩”一词中,“岩”代表矿石粉末,“彩”代表“色彩”,“岩彩”就是源自中华民族文化内部的一种色彩绘画,从外延上讲,“岩彩”就是与油画、丙烯画、版画一样深具材质特点的一个画种。它具有独立完整的色彩体系,有一套完善的审美标准,有一个最具时代意义的艺术思想“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在课堂中,可先将布面油画框用网状的材料粘贴在布面上,用来支撑颜料,再用泥土混合丙烯颜料进行绘画创作。

《仕女图》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对大唐文化的讲述,总结了唐代女子的三大典型特征:饱满的发型;大面积晕染的腮红;抹胸式的服饰。通过这三大特征的把握,运用丙烯颜料呈现出大唐女子自信大方的神态,最后用金箔纸以及黄色背景让整幅画面更加有唐朝时期的雍容华贵。

四、儿童美术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儿童天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对陌生事物的探索欲,其思维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尚小,正是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大自然以及生活中的事物所吸引的阶段。因此,开展美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得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养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当今社会,教师不仅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拥有核心的创新竞争力,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推动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对儿童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其更好地认识事物,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并且对于他们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有着促进作用。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熊世霞.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剧影月报,2019(1):68-69.

[2] 丁鲁豫.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音乐时空,2019(10):133-135.

[3] 张颖.关于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6):105.

[4] 苏珊·西瓦克.创意绘画实验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24.

[5]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63.

猜你喜欢
创造性创新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30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 08:16:36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视野(2014年17期)2014-08-25 03:38:36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