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琳
2021年7月,原创话剧《威廉与我》在北京大麦·超剧场首演,剧作收获了热烈的反响以及业界的好评。剧作以全新的视角回顾威廉·莎士比亚的一生,又与当下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透过莎士比亚的传奇人生,照见自身的影子,梳理我们的人生。导演田晓威突破了莎士比亚追求现实主义的风格样式,以简代繁,以形写神,创新性地继承了莎剧的戏剧美学。演员一人分饰多角,以真实自然的方式演绎人物角色,指向“人人都是威廉”的思想内涵。
《威廉与我》创新性地突破了莎剧绚丽夺目的演剧风格,舞台布景质朴简洁,主要由简单的桌椅、形似剧院的转台和多功能积木构成。简洁明了的布景为时空的转变创造可能性与可塑性。舞台时空由演员的调度、行动、对白、独白或旁白交代。比如,剧中威廉叙述道:“这天晚上,市政厅正在上演一出很走红的道德剧。”此时的舞台变成了市政厅的舞台。随后,威廉又陈述到:“那时的我,连后台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就一头扎进了无边的黑暗中……”同时,演员转动转台,转台上的演员背对观众。此刻,舞台又变成了市政厅舞台的后台。景随身变、戏随景迁,戏剧舞台充满了自由灵动的美感。
《威廉与我》创新性地继承了莎剧的服化风格,剔除了雍容繁杂的古典服饰,以中性可塑、朴实无华的白衬衣与棕裤子为基础着装。演员在扮演不同角色时根据角色的需求进行装点。比如,演员从叙述者变成童年的莎士比亚时,她戴上可爱的圆帽,并说道:“在我五岁生日当天……”以此表明角色身份。又如,演员从叙述者变成莎士比亚的母亲时系上了白色围裙;扮演莎士比亚的妻子时戴上了棕黄色的帽子,怀里抱着布娃娃。通过简单的装扮来表明角色身份,区别于剧中其他的演员,也便于回到原来的身份。
这种看似简陋单调的舞台设计和单一中性演出服装,其实是导演的独具匠心、另寓深意的安排。在向观众娓娓道来威廉的生平的同时,亲切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传递着“威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你和我”的思想内涵,更为剧名“威廉与我”的深刻寓意的开掘埋下伏笔。
剧作《威廉与我》仅有4名演员,一人分饰多角,创造了30余个鲜活生动的人物角色,包括童年、青年、壮年和暮年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妻子、父亲,剧院大作家马洛、赞助人南安普顿伯爵,同时代剧作家本·琼斯、伊丽莎白女王、爱人尤娜,等等。
整体而言,演员在这部作品中承担了多种角色,既是叙述者,叙述威廉的生平,串联故事线索,交代时空的转换;演员又是参与者,轮流扮演威廉各阶段重要的友人,参与、见证、陪伴莎翁的成长;演员还是当事人,四位演员扮演四个年龄段的威廉,感受、体味、演绎威廉的五味人生。
《威廉与我》中,故事是被叙述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演员主要通过台词和情感进行表演,台词简练,都是对情节精简有力的叙述,动作简化,去掉繁冗的形式和内容,用最直接最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精神力量的方式来进行表演,这与莎翁所追求的真实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相契合。
“莎士比亚专家罗伯特·魏曼对莎士比亚文本和剧场进行了仔细考证,认为莎士比亚的很多剧本中存在着一个微妙的‘角色调度。在这个调度位置上的演员,台词从功能上看类似旁白,是直接对着观众说的,让观众迅速理解开放式情节中的场景转换,这样的台词往往起着描述、评价,或者舞台提示的作用。”(朱凝.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改编与传播)
《威廉与我》继承了“角色调度”的概念,演员穿梭于舞台的各个角落,通过旁白、独白向观众娓娓道来,串联故事情节,揭示时空的转换,交代人物关系的转变,引领带动观众跟随时间线一同前进。随着转台的移动,演员登上了前往伦敦的马车,激昂的音乐好似威廉的斗志、热情和希望共同编织的交响曲。音乐减收时,演员陈述到:“我在伦敦的第四年……”故事进展到威廉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叙述的表演方式“间离”了演员与角色的关系,让观众不会完全沉溺于演员的情感,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关注事件本身,思考人物的转变。这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推崇的陌生化效果不谋而合。剧中,演员作为叙事者,为观众提供了“第三视角”,时刻提醒观众这是戏剧故事,让观众保持冷静理智的状态来看待情节的本身和人物的行为,引起观众的思考。
《威廉与我》全剧仅有四名演员,采用一人分饰多角,不断“跳进跳出”,共同完成了30余人构成的戏剧故事。“跳进跳出”是指演员不断地在演员与角色之间切换。演员有两个自我,又称为双重性。第一自我是演员,第二自我是角色。囿于表演艺术三位一体的特点,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本质上都是演员本身。
《威廉与我》中,演员时而叙述威廉的生平,时而扮演关键角色,参与见证事件的来龙去脉。时而又化身为威廉本人,从第一视角演绎人物的爱恨情仇。如演员既是支持鼓励威廉去伦敦追梦的父亲,又是中年功成名就的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在不同场合、为了不同的目的,将表演融化在了自己的现实行为中。他们的表演不在于绚烂的舞台,而在于在波澜不惊的现实行为中建构各自需要的形象,在形象展示中应对各自的处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莎士比亚会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这种跳进跳出的表演方式还与莎翁的至理格言相对应。
演员的参与带动了观众的参与,作为第三视角的“参与者”,剧场中的观众持续关注着威廉的生活,感其所感,想其所想。与演员一同参与其中,完成艺术创作并进行审美再创造。这种自由灵活的表演形式,既给予了演员开阔宽广的创作空间,又赋予了观眾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观众可以跟随演员在不同角色间的“跳进跳出”,进行价值判断与审美选择,形成独立的思考与选择。
四名演员分别饰演威廉的儿童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以及暮年时期,剧作由此分为四部分。从整体而言,威廉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备独特的性格特征、风采气质。他对戏剧的热爱,对写作的坚持,对剧作登台的期待,贯穿生命的始终,也成就了其的传奇非凡人生。然在不同年龄段,威廉的阅历、境遇、心态不尽相同,性格气质也各有特点。比如,童年天真稚气,青年坚定勇敢,壮年深刻沉稳,暮年蹉跎仕路……这对演员的表演创作提出了要求,在前期要全面、深入了解莎士比亚,在人物中发掘出整体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把握“变与不变”的分寸感,既要表演出不同年龄段应该具备的气质特征,又要在整体上形成统一。
同时,演员轮流成為剧作的主人公,与剧名“威廉与我”遥相呼应。“威廉”是角色,是莎士比亚,我是演员,也是观众。轮流成为主人公的形式,对应着威廉与演员的关系,观众与威廉的关系。就正如台词所说,“这既是过去的故事,也是今天的故事。既是威廉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引向表演的最高任务与剧作的主题内涵。
《威廉与我》给我们提供的全新的视角来了解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生平,在演员的演绎中,我们看见了褪去光环的莎士比亚,窥见声名显赫、功成名就背后的喜怒哀乐苦、酸甜苦辣咸。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再是文采斐然、声名显赫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而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而平凡一员,是你,是我,也是他。他所有的经历、思想与情感,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有过真切地体会。他所面临的困境、经受的苦难,我们在身上亦或深或浅地发生过。借着威廉的故事,我们走进了莎士比亚,照见了自己。正如林兆华导演所说:“我们今天面对哈姆雷特,不是面对为了正义复仇的王子,也不是面对人文主义的英雄,我们面对的是我们自己,能够面对自己,这是现代人所能具有的最积极、最勇敢、最豪迈的姿态。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同理,今天的我们再度谈论莎士比亚,在舞台上搬演源于关于莎翁的戏剧,不是为了歌颂莎翁的丰功伟绩,而是透过威廉,照见自己,看见威廉与我的共通点与相似性,回顾梳理我们的一生。正如导演田晓威所说:“做戏还是要琢磨自己、琢磨人本身。”
剧作开头的一段台词,奠定了思想基础,点名的主题内涵:“还记得威廉曾说,整个世界,就是一座舞台。在这世上活过的男男女女,其实都只是演员而已。我们以各自的方式粉墨登场,可也总会有谢幕的时刻。终其一生,我们每个人都要去扮演许许多多的角色,这就是我们的一生。”在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威廉的生平,看到了威廉在不同境遇中的思考判断和行为选择。而世界舞台上的我们,在不同场次的“戏”中,又会做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而《威廉与我》,创造了一次真切的思考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