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韬 李殷
选择题作为高考历史试题中一种稳定成熟的题型,在高考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绝大部分高考历史100分卷里选择题占了48分),因此命制选择题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道选择题由题干、设问、选项三部分组成。而“选项既担负着对题干信息的解读,也承载着对设问的作答,是作答的落脚点和考查思维能力的聚集点。”(王生:《选项承载功能的差异》,《历史教学》2016年第3期,第40页)所以选项的质量好坏往往决定一道选择题的成功与否。在日常的考试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百思不得其解的所谓“正确”选项,这样的选项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考试引导作用,反而会误导考生,使考生越做题目越糊涂,因此正确选项的设置应该怎样设置显得“正确”呢?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历史试题无论是命题技术还是命题质量都是引领全国的,因此本文试以近年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对选择题正确选项的设置作一番探讨。
1. 依据必备知识设置。
历史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材料,学生必备知识主要来源于历史教材,因此利用教材知识进行设置正确选项,能够确保选项的知识正确性,也能够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从高考试题来看,高考试题很少直接照搬教材的知识作为正确选项,一般都对教材知识加以变换:
(1)把静态化为动态,常量变为变量。
【例1】(2020年全国Ⅰ卷,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必备知识国有企业改革,教材里给学生的知识就是1984年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学生很容易形成一个固定的认识:只有到1984年才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因此这样命题者设置的这个正确答案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打破学生固化看待历史事物的思维,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很好体现了将教材静态的结论化为动态变化的事实认识。
答案D
(2)用学术性、专业性名词取代教材的基本概念表述。
【例2】(2017年全国Ⅰ卷,30)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政策调整,对于抗日战争这个基本概念表述,考生是非常熟悉的,而在这道选择题中,命题者设置的正确选项,使用了“民族战争”这个专业性名词来替代“抗日战争”的表述,目的是让学生对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实有更全面的认识。
答案: B
(3)将负面、消极的表述转换为正面、积极的表述。
【例3】(2015年全国Ⅱ卷,34)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与农业作出的牺牲是分不开的,因此正确选项将这种带有一定负面信息的词汇“牺牲”表述为褒义词“贡献”。让学生辩证看待历史,对学生起到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答案:A
2. 根据学术成果设置。
“引导教学”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命题工作提出的一个核心要求,高考试题又是如何“引导教学”呢?一套高中历史教材从编写到使用往往经过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因此教材表述的部分结论往往滞后于学术研究,因此全国卷历史试题中常常在设置选项中引用一些比较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来引导中学历史教学,开阔中学历史教师的视野。
(1)从不同的视角看历史事件。
【例4】(2020年全国Ⅲ卷,32) 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
A. 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 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 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 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解析:对于宗教改革这一历史事件,教材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去看待其所带来的影响。而这一道题的正确选项: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从经济的视角去看宗教改革的影响,通过本题的考查引导学生看待历史需要用全面的视角。
答案:D
(2)与教材的结论不一致。
【例5】(2018年全国Ⅰ卷,25)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這一时期的藩镇(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这一道选择题正确选项使用的是著名历史学者张国刚教授在1987年出版的《唐代藩镇研究》的研究成果: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而我们的教材在介绍唐代藩镇的时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唐代的藩镇必然割据,而藩镇割据导致了唐代的灭亡。通过“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这一正确选项的设置完全颠覆了中学师生以往对藩镇的刻板认知,起到很好的“引导教学”作用。
答案:D
3. 根据国家意志设置。
高考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历史选择题落实国家意志往往通过设置的选项来体现,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考生。
(1)价值观念的引导。
【例6】(2019年全国Ⅰ卷,26)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解析:针对当下社会流行一些不健康的审美观念,通过设置在唐朝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这一正确选项,引导考生知道健康的审美观念是:强健的体魄和阳刚的气息;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答案:C
(2)学科育人的需要。
【例7】(2019年全国Ⅰ卷,34)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 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 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 源自于劳动实践 B.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 取决于资金保障 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劳动教育在学校逐渐被边缘化,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含义,因此本题通过设置蒸汽机的发明源自劳动实践这一正确选项,目的是引导历史学科在进行教學的时候除了学科知识的传授,还需落实学科育人的的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需要重视劳动的教育,传递劳动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答案:A
【例8】(2021年全国Ⅰ卷,24)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的这一历史现象,而正确选项: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这一答案的设置很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原理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盖生产力增进,领主对于土地的欲望心亦随之增进,领主兼并土地之事遂以开始:领土之兼并愈甚”(李剑农著:《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一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随之分封宗法制这个上层建筑也逐渐瓦解。
答案:D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