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
内容摘要:科普文是对科学常识、科学精神、伟大科学人物等内容的介绍和概述,科普文不仅包含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而且科普文本身具有准确、科学、逻辑的语言特点。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语文科普文教学中教学只对科普原理津津乐道,对科普文本身运用的语言文字表达却视而不见。因而,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科普文教学这一现状着手,来讨论科普文教学的对策,力求让科普文教出“语文味”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科普文教学 问题分析 创新对策
科普文是初中语文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不仅能够补充语文知识以外的科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的科普文主要是科普说明文和科普小品文,无论是哪种科普文本都具有知识性强、语言通俗、科学性等特点。常常在科普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只关注科普原理,很容易就上成科普课或科学常识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初中语文科普文教学应该怎么教、教些什么才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语文科普文教学。
一.初中语文科普文文本的教学功能
(一)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科普文具有独特性,跟其他题材作品比较起来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具有文学性。科普文呈现的探险精神、科学幻想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了解热爱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作者:刘慈欣),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让人兴趣盎然。科幻小说奇妙的构思,会给学生创造出一片想象的天地。学生的好奇心会被激发,会驱使自己的好奇心去追寻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对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会启发学生产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从而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思考的习惯。
(二)敬畏生命,善待自然
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蝉》(作者:法布尔)通过这不起眼的生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通过对生命的理解与感受,间接的唤起学生关注自然的情感态度。随着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的日趋紧密,让学生能理解人类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通过这些文章可以很好的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
(三)传承智慧,发扬文化
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作者:杨利伟),这篇课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航天梦。阅读学习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航天英雄”“航天精神”的伟大,也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更能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探索的向往和热爱。
(四)传递方法,指明方向
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活动探究任务一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这篇文章通过对科学研究中所坚持的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获得知识的途径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提升对科学方法运用探索的能力,進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思维,在阅读学习中启迪智慧,让科学的之光照亮每一位学生。
二.初中语文科普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依据教情和学情
教情表现如下:
(1)教师重视程度不高
科普文一般是实用文,文本特征区别于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本。不同文本相较而言:散文文字语言优美凝练;诗歌语言文字朗读性强;小说故事情节丰富;戏剧综合性直观性突出;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科普文选文文本语言较通俗,所以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喜好选取教学方向。笔者调查了解,大部分语文教师更喜欢教授那些语言凝练、节奏韵律优美的诗歌散文、故事情节饱满、人物形象丰富的小说戏剧等文本;这些文本不仅可读性强,可借鉴资料多;教师在分析文本的时候更愿意去深入研究,而面对科普文大部分教师觉得文本可读性不强,缺乏美感和文学性,不具有深入分析研究的价值,以此缺少挖掘文本的耐心。其次,就是大部分语文教师科学素养较低,仅仅局限于教材选文,缺乏课外拓展。大部分语文教师几乎不会主动去关注科普文的原著以及科普文涉及的科学前沿知识。加上科普文在考试内容中占比较低,教师明显对科普文教学不在意。
(2)教师教学内容缺失
语文特级教师曹公奇在他的报告中多次提到:语文课是学习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的课程,以揣摩语言、使用语言为核心,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学习科普文并非只是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常识,而是通过学习科普文让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感染。所以笔者认为:在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时,却不能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科普文文本本身具有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阅读技巧等,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特别突出重点。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掌握不住教学重点,甚至直接把语文知识直接搁置。大部分语文教师在科普文教学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教”以及“怎么去教”。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很好的实现,影响科普文文本本身具有的科学性人文性特征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实际落实。
(3)教师教学准备不足
课前准备不充分也是实际教学活动中比较欠缺的地方,很多教师不主动去深入、细致、耐心的研究科普文文本,而是依据教师用书。部分语文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从而在教学设计活动中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依赖多媒体、教辅资料或者PPT,课前准备比较粗糙。
(4)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目前部分语文教师仍只注重单方面讲授,以“教师”为中心,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讲解科普文文本。科普文教学仅简单的停留在科学知识和科普道理的传达上,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感。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语文课程是综合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学写综合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主要途径也应该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大部分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并未开展任何课堂活动,未能让学生参与文本的学习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入。语文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活动,但是科普文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没办法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情表现如下:
(1)学生不喜欢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科普文文本,大部分语言通俗读起来枯燥乏味。相比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本,学生更喜欢阅读那些文字优美、感情饱满、读来朗朗上口值得反复吟诵的课文。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科普文大部分并不具有这样的语言文字特征,如果学生的知识面较窄,阅读兴趣单一、科学兴趣不浓厚更无法产生对科普文的喜爱。笔者调查了解,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喜爱阅读学习科普文。
(2)学生读不懂科学术语
虽然科普文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让读者理解科学知识,但是大部分科普文为了严谨的传播科学知识还是保留了一些科学术语。这些科学术语难免深奥难懂,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科普文的动力。
(3)学生不知道科普文应该学些什么
诗歌可以学习韵律节奏、散文可以品味语言、小说可以分析故事情节、戏剧可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相较其他文本而言科普文文本就并不具有这些明显的语言文字特征。学生总感觉落不到实处,加之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更是无从下手。
(4)学生对科普文有着陌生化的体验
学生对科普文陌生化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学习期待上难以获得学习兴趣,笔者调查发现,学生认为科普文所传达的知识难以联系生活实际,老师的不重视以及没有适合的学习方法,阻碍了学生品读文本的体验很难产生情感共鸣,不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阅读期待;二:在学习效果方面,老师往往停留在文本表面,常常只传达简单的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导致学生对科普文的理解也停留表面,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三:在学习收获方面,学完诗歌学生学会朗读技巧、学完散文学生知道如何品味语言、学完小说学生理解如何分析故事情节、学完戏剧学生明白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相较这些文本而言科普文在学生学习收获方面表现不明显。科普文本身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学生并未得到切实的领会导致对科普文的陌生化体验。
三.初中语文科普文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解读文本,挖掘趣味
科普文往往以说明文为主,说明文又缺乏故事情节甚至缺少优美凝练的语言。所以科普文教学常常理性分析较多,而品味感悟较少。老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无趣。如何让枯燥乏味的科普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应该找到文趣与理趣的结合点。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于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比如:在《带上她的眼睛》一文教学中,看到题目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猜想,“眼睛还可以被人单独带走”?假如眼睛被人单独带走会怎样?假如你的眼睛被别人带走了,又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好奇心也会被调动。科普文科学性强、用语通俗简洁,多以举例子的形式呈现,这就为文本的解读留出了大量空间。教师如果可以提供想象支撑点,就可以为学生走入阅读打下很好的伏笔。比如: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文章时,你知道现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恐龙?恐龙为什么会消失?教师提一些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文,就会大大提升学生想学习的兴趣。
(二)基于课标,转变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是不同阅读主体文本之间的对话,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揣摩语言,从而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特征。科普文虽然多以说明文为主,语言通俗简明,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科学、再逻辑,也会包含者创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所以科普文并不是没有温度的文本。目前的科普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对科普文说明方法的讲解以及科学知识的大量渗透。而往往缺乏读中悟情、读以学文。比如:在《太空一日》一文教学中以下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些语句蕴含的情感: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还活着!”所有人都鼓掌欢呼起来;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航天英雄”杨利伟太空一日那种紧张和意外的心理活动;科普文语言科学逻辑、简洁严密、准确客观,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其丰富、具有强烈感情的语言,让学生感受科普文的语言是如何准确、简明、科学、严谨的。比如:在《太空一日》-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命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的调姿-返回是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等等这些真实准确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科普文是怎么个逻辑客观、怎么个准确简洁、怎么个科学严谨的。另外在学习说明性文章的时候,要能抓住重点,掌握说明方法,可见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悟。
(三)文本迁移,专题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科普文的选编都是以一整个单元的形式呈现的,除了单元教学外教师可以尝试将科普文文本按照相似性的特点组建专题教学。初中语文教材科普文选文一般包括:科普说明文和科普小品文,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性质特点进行分类教学。1、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比如:《邓稼先》、《太空一日》等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发现科学人物的共同特点,又可以进行对每个人物独特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样的主体教学就可以理解伟大人物那种爱国、奉献、乐观的高尚的精神和品德。2、教师可以以“生命与科学道理”为主题,学习《大自然的生命》、《蝉》、《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这几篇文章,让学生以此来感受自然界和生命背后的科学原理。依据科普文文本的语言特点教师也可以组织其他类专题教学,带领学生感受科学视野下科普文的独特之处。
(四)开展实践,体会文本
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书、多感悟、多体会,注重整体潜移默化的感染以外;更应该密切关注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应该是广阔而富有生命创新活力的,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目标去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活动。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比如;《蝉》、《《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太空一日》、《海底两万里》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航天基地、科技馆、自然展览馆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科学探索发明的伟大。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以自主、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的方式撰写参观报告或参观笔记、心得体会等。这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科学态度,培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科普文语言严谨、科学、客观、准确,对认识世界、锻炼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学意义。科普文文本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便承担起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语文教学价值。但科普文终究是语文课而不是科普课更不是常识课,语文教材中的科普文最终指向只能是“语文”而不应该是“科普”。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渗透科学人文精神在学生身上的落实,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受到科学启迪,让学生深层次感受科普文文本独特的价值。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王荣生.语文课程目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语文教学建议[J].中小学管理,2014(04).
[3]温儒敏.“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及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
[4]季健.严谨科普文,浓浓语文味[J].语文天地2016.9.
[5]王平平.科普文如何上出语文味.小学教学设计[J].2008年第8期.
[6]范超丽.“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题材作品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