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镇街小学“提质共同体”建设路径

2022-05-30 04:03莫春荣赵铭华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7期
关键词:南站课例提质

莫春荣 赵铭华

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城市化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随之而来的是大片乡村“变更”为城市镇街,土地上原有的或新建的小学,归属级别也变为城市。如何将这类镇街小学快速提升为“一流条件、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质量”的现代学校,是大湾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教育学会“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镇街小学的孵化提质实践研究”课题组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孵化提质共同体”的发展思路,并与广州番禺南站小学(以下简称“南站小学”)联合开展实践研究。南站小学于2020年9月开办,虽地处广州南站核心区域,但招生范围内小区不多,生源以积分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干部教师由周边学校调任,是一所比较典型的社会期望值高而起点低的新学校。经过一年多的深化合作,逐步构建起由课程提质、课堂提质、教师提质、资源提质、文化提质组成的“孵化提质共同体”。目前,南站小学已基本具有现代学校的雏形,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明道课程”体系:以课程提质夯实品质基础

学校的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在构建教学共同体层面,首先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改造,为共同体构建提供品质基础。南站小学引进 “全人课程”,为南站小学整合形成全新的“明道”课程体系。其一,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打通,整合成融通式的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哲学、学校课程理念为核心而建构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课程体系架构,勾勒出科学的特色课程图谱。其二,结合校情、学情整合为内生式的课程体系。学校挖掘地域的文化积淀和特色基础,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基于生命意蕴的“明道课程”,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体验型课程。学校以基础型课程建设为基石,开发“五道”拓展型课程:书道、雅道、艺道、智道、力道。体验型课程包括道德与法治、社会劳动、幼小衔接。

其中,如社会劳动课程,由国家课程劳动教育课与学校校本课程社会服务实践课整合而成,涵盖劳动教育、社会服务、研学实践,指向四个维度:历史维度(传统劳作)、现实维度(社会生活)、价值维度(志愿服务)、未来维度(新劳动),每个维度又根据其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進行纵向归类,分为初阶课程、中阶课程、高阶课程。

再如,幼小衔接课程是结合校情、学情整合为内生式的体验型课程。课程意义在于实施游戏化、生活化学习,让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期延伸到整个一年级阶段,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学校变得“好玩”。幼小衔接课程内容划分为明德知行、绘本世界、生命与未来、博士大讲坛四个维度,具体有“我上小学啦”“认识新伙伴”“大拇指棒棒”“我是明道号列车长”“我爱博士天团”等课程内容。

二、“问题+”范式:以课堂提质更新育人模式

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改变,学生才会改变。南站小学引进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深度学习“问题+”教学范式,以深度学习的理念为教学质量提升带来更多活力。

学校开办伊始,南站小学以接地气的“新、低、短”掀开课堂革命的序幕:“新”开办学校做好深度学习,“低”年级课堂做好深度学习,“短”时间呈现出深度学习的效果。为此,学校实施了三聚焦策略,让“问题+”教学范式在南站小学生根、发芽。

1. 聚焦信念与激情

要变革课堂,先要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分批到深度学习新样态教育研究联盟学校参观学习。“问题+”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的精彩画面深深震撼了教师,并点燃了每人心中课改的激情火焰。

2. 聚焦研训与孵化

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研训,结合校内岗前封闭式培训、专题报告、理论测评、课堂成果验收等形式,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体验式、参与式培训跟岗学习和一对一连续性孵化,开展大量的备课、磨课活动,教师们迅速走上“教学执行者——学习设计者——课程创造者”专业化成长发展之路,同时塑造教师的精神气质,让精神气质转化成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继而培育成种子教师乃至领航者。

3. 聚焦实践与反思

学校以语文科“荷叶圆圆”“雾在哪里?”、数学科“解决问题(破十法)”“多了,少了——人民币的应用”“有序思考”、科学科“它们去哪里了?”“神奇的纸”和音乐科“好孩子要诚实”等课例研究为切入点,开展实践行动,一个学期下来,外校磨课30节,本校研讨课38节,研讨课例13个涵盖5大学科。每位教师每学期有学习单设计解读微讲座和课例展示的任务,学校每学期举行“问题+”深度学习研讨会,向外校同行展示深度课堂的教学成果,让教师体验课改成功的课堂成就感和专业化成长的幸福感。

三、“飞行导师”机制:以教师提质探求多元发展

1. 引入“飞行导师”工作坊

孵化提质镇街小学,看似单向的孵化与被孵化,实则不然。南站小学与课题组、与其他实验学校实质上也是一个“孵化提质共同体”,互动互促,共同发展。在“孵化提质共同体”的构建、发展过程中,培育骨干队伍和开发共享资源,既是一种保障机制,也是一种聚合纽带。

南站小学组建了课题专家组、实验领航教师工作坊,聘请他们为飞行导师。飞行导师有三重任务:一是研发课例,包括研读教材、设计学习单、制作配套的课件;二是专题研修,组建研修工作坊(如一个思想方法研修工作坊、翟凤娟学习观察研修工作坊、李催华课堂文化工作坊)、举办研修营(如“问题+”教学研修营、音体美“1+X”教学研修营)进行专题研修;三是孵化种子教师,以具体的课例为抓手,采取一对一连续性孵化的方式,从模仿上好一节课开始,通过解读学习单、指导课件制作、执教示范课到驻校问诊指导,大大缩短南站小学破冰者、种子教师的学习成长时间,让他们迅速从“教学执行者”走上“教学设计者”的成长发展之路。飞行导师也在孵化过程中互动互促,从“教学设计者”走上“教学创造者”的成长发展之路。

2. 培育“飞行导师”教师队伍

除了教师工作坊外,南站小学培育骨干教师成长为飞行导师。具体做法是:先跟随,即让南站小学的骨干教师加入工作坊、研修营跟随飞行导师一起进行研修,深入了解“问题+”教学的内涵,逐渐从“知识主线”教学转向“问题主线”教学,以“用问题学”取代“用教材教”。

经过一年孵化培育,雷尧凤、师晓娟、张革三位种子教师在南站小学基于“双减”背景下的低年级深度学习研讨活动暨广东教育学会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中,分别执教了研讨课“雾在哪里”“有序思考”“神奇的纸”。三位教师牢牢把握深度学习的主体性学习、对话性学习、协同性学习三个视点,引导学生们自发地进行协同求助、施助,营造知识场、生活场、生命场融合的生态场域。

3. 个体带动团队的“涟漪”模式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根本支撑在于高素质教师群体。在学习共同体内,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状态和学习成果的观察与分析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在研究课堂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和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成长,提高教学自主性。教师扎根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着力培养自身的学习力、实践力、变革力、研究力。学校教师团队正逐渐形成“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个人发展”到“群体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南站小学“涟漪模式”的教师共同体成长故事在区域内形成良好的影响力,深度学习课改浪潮的余波正从学校内部向外部扩散,不断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教育同行加入。

四、云课程超市:以资源提质赋能高效发展

课题组为南站小学提供了一系列的课程资源和技术,如一手硬笔好字课程教学资源与教学范式,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技术。已开发的“云課程超市”有两种形态:“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镇街小学的孵化提质实践研究”官微深度学习新样态“微资源”栏目、小学孵化提质实践研究“云平台”。

1. 建设微资源库

“微资源”包括微改造、以课说“法”、学习单、学习观察等,由各实验校的教师们提供稿件,由课题组的“微资源”负责人审核发布。

微改造是在“问题+”深度学习教学范式探索实践中,教师发现的一些可借鉴易操作的教学手段,由“适用对象”“改造要点”“小贴士”三部分组成。以课说“法”即在某一课中,阐述运用“问题+”深度学习教学范式的方法,由“课例概况”“课例点睛”“课堂回放”“课后说‘法”四部分组成。学习单作为“问题+”教学的脚手架,设置了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三个栏目与“问题+”教学的三个教学环节大致对应,其具有备课、定位、导向、支架、测评五大功能。课堂观察类似听课记录,观察某个学生,记录与他相关的表现及行为,通过学生的表现及行为来不断地改进教师的“教”,最终促进学生的“学”。

2. 发挥云平台共享机制

云平台是全学科解决方案相关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教材)、微课(短视频)、课例(教学实录)、学习单和课件PPT等。它由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领航教师们共建共享,实时更新。

在基础型课程方面,“云平台”提供的资源主要是小学孵化提质实践研究——“问题+”教学指引,总共分为5部分:第一是“学什么——问题”,用课例教学片段阐释怎样提炼核心问题与问题引发的技巧;第二是“怎么学——探究”,解释了怎样设计问题串,搭建学习支架的技巧,教师在对话与反思时的话术;第三是“学得怎样——运用”,分别阐释了“产出导向的问题解决设计”和“课堂无边界艺术”;第四是“九课型《学习单》”,以一节课、一单元的项目式学习为主;第五是“工具箱”,包括“生态场域的训与养”“学习观察及学习观察汇报”“《学习单》的形与神”和“课件与《学习单》的超链接”。

在学科拓展课程方面,“云平台”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一手硬笔好字、一种探究习惯、一些文雅气质、一个思想方法等。其中,一个思想方法课程资源有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小学数学1~12册思维导图、小学数学经典思维游戏,基本课型有方法联想课、思维导图课和思维拓展课三种。

参考文献:

[1]韩天骄,苏德.“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涵、价值、路向[J]. 中国电化教育,2022(5):42-48.

[2]钟乐江.“双减”之下,学校教学和管理应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J]. 教书育人,2022(14):35-37.

[3]罗滨,余孟孟.“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如何提质增效[J]. 新课程评论,2022(01):74-78.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镇街小学的孵化提质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南站课例提质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为城市提质而歌
孝南站SFM编码电路设计缺陷分析处理及建议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神池南站视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课例
哈尔滨南站减速顶运用调研分析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新疆:医保由“扩面”向“提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