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曾 郑忠立
北京琴书源于单琴大鼓,唱腔呆板,板式单一,关老对此并不气馁。胸中自由丘壑,他锐意改革,兼收并蓄,化腐朽为神奇,熔铸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认识与表现能力,另辟蹊径,亮秀补拙,终于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有着北京风味的曲种——北京琴书。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历演不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不难窥到关老所付的艰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老所走的,正是一条用于探索的路。
关老出身微寒,历经磨难,由于家贫,只上两年小学,最早拜常德山为师,十四岁便登台献艺,幼年深受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又生活在社会最下层,跟广大劳动群众有着广泛的接触,非常熟悉他们,了解他们的疾苦、爱憎和审美要求。所以导致了他后来表演纤巧细腻,质朴大方,京腔京味儿,淋漓酣畅。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刻苦的磨炼,他那特有的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时代气息更加浓烈,独特的个性越发显得突出,正如屠格涅夫所说:“是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见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关学曾特有的风格一经炼成,听众顿时感到耳目一新,曲坛也为之震动。关老所走的正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
自从艺以来,关老演唱了上千个段子,演出近两万场,其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令人击节,像他创作和改编的《东坡与小妹》《长寿村》《慈母心》等脍炙人口,颇受好评。
现在北京人提起北京琴书就想到关学曾,二者溶为一体,并成为北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视为“关学曾现象”。仔细想来,不外乎他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赤诚的心。正像他所表示的那样:“只要团里需要我,工作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写,我就唱。”
路,是人走出来的;路,就在你的脚下,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然而,走路還需人指点,否则就会误入歧途,甚至走到歪路、邪路上去。
(本文摘编自《路: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的演艺生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