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刚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让孩子从小懂规矩、守规矩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长的职责。本期,我们邀请家庭教育指导师姜国瑞先生,与家长朋友们聊聊这个话题。
自由和规则不是一对矛盾,无条件的爱也不是放纵娇惯
韦女士(4岁男孩的妈妈):一说到给孩子立规矩我就来气!有的教育图书上说,给孩子立规矩越早越好,否则孩子长大后没有规则意识;有的育儿专家说,孩子的生活环境要宽松些,要让孩子有自由感,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有教育专家不厌其烦地嘱咐家长,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不是相互矛盾吗?让我们家长听谁的?
主持人:您误会了,自由和规则不是一对矛盾,无条件的爱也不是放纵娇惯。
姜国瑞:给孩子立规矩,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给孩子划出清晰的界限,让孩子明白,在界限之内是安全的,跨过界限会遇到危险,可能受到伤害。
马先生(7岁女孩的爸爸):生活中给孩子一些必要的约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快乐和自由是孩子的权利,不能用这样那样的规矩去剥夺。
主持人:请问,您如何理解自由?
马先生:这是个深奥的哲学命题,我回答不好。对小孩子来说,自由就是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等等。毕竟,童年只有一次,快乐为上。
主持人:如果孩子想玩滑梯,那就自由自在地玩,但是有七八个孩子同样想玩滑梯,怎么办呢?是蛮横地霸占滑梯还是乖乖排队?
马先生:当然要乖乖排队,否则就乱套了。
姜国瑞:世界上所有的自由都是规则下的自由。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如果说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那么守规矩就是责任。就像开车,我们有驾驶的自由,但必须遵守交通法规,否则就没有自由。孩子的世界同样如此,很多“熊孩子”就是因为无视规矩而吃尽苦头,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是家长想象不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恰恰是给孩子更高层次的自由。
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麻烦,不完全是性格问题,还可能是因为不懂规矩
宋女士(10岁男孩的妈妈):请问姜老师,我应该给儿子立哪些规矩?
姜国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行为特点来决定立什么规矩,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我把适用于儿童的规矩分为以下三类,供您参考:
第一类,事关生命安全的底线规矩。这类规矩是孩子需要最先接受和理解的。比如交通规则:不可以闯红灯,不要乱穿马路,乘车时不能将头、手伸到窗外,等等。还有关于防拐卖、防食品中毒、防溺水、防触电等规矩,家长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孩子必须掌握,严格执行。
第二类,帮助孩子融入集体的规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麻烦,不完全是性格问题,还可能是因为不懂规矩,无意中伤害了别人,引起了大家的反感。家长要反复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喊大叫;没有经过别人允许,不擅自拿别人的东西;乘坐公交车要给老人让座,不能用脚踹前排座椅;给别人添了麻烦,一定要当场道歉;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表示感谢;不要对别人品头论足;别人请你吃东西,可以说‘我吃饱了,不能说‘真难吃;等等。
第三类,对孩子成长有深远意义的规矩。首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睡早起不熬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电视再好看也要遵守约定的时间;每天阅读;等等。其次是优良的品质,比如守时、乐于助人、信守承诺等。家长应该把这些规矩制定成家规,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
家长给孩子立规矩,要坚持三项原则:有温度、趁早、讲究一致性
朱先生(14岁男孩的爸爸):既然法律是无情的,那么给孩子立规矩、执行规矩也应该铁面无私,否则就不能维护规矩的尊严。但是在我家,这一套行不通,每次孩子违反了规矩,比如玩手机超时、撒谎、打架,我要按约定好的规矩惩罚他时,他就暴跳如雷,与我正面对抗,结果是我给他两巴掌,他两周不与我说话,最后不了了之,规矩也随之成了一张废纸。请问,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主持人:首先,打孩子犯法。
姜国瑞:其次,给孩子立规矩方法失当。
朱先生:接受主持人批评。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以后,我没再对儿子动过粗。请问姜老师,給孩子立规矩,怎样做才叫方法得当?
姜国瑞:家长给孩子立规矩,要坚持三项原则:有温度、趁早、讲究一致性。
给孩子立的规矩,不能是冰冷的条条框框,执行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强制手段,但应该以爱为基础。孩子玩手机超过规定时间,您打骂、威胁、讽刺,相当于选择了亲子对抗。其实,您还有很多有温度的办法:可以什么都不做,陪在孩子身边;可以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感受,接纳和理解他的情绪和需求;可以诚实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规矩,从来不是靠逼迫就能立起来的,靠的是用理解和坚定的态度赢得孩子的合作。
如果家长立规矩的方式简单粗暴,孩子感受到的是羞耻和控制,规则感也就无法内化。相反,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越融洽,孩子越乐意遵守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最好在孩子12岁之前基本完成。12岁之前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较容易将根本的、重要的规矩灌输给他。等过了12岁,孩子进入叛逆期,家长给他立规矩,在孩子看来就是找麻烦,很难见成效。
朱先生:一致性指的是什么?是父母要协商一致、不互相拆台吗?
姜国瑞:一致性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执行规矩要一个标准。要求孩子晚上9点上床睡觉,家长至少从晚上9点开始保持安静,不能看电视到深夜;要求孩子不能长时间玩手机,家长也不能捧着手机放不下。否则,孩子会认为执行规矩不公平,自然就不乐意遵守规矩。
第二,执行规矩时,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如果父母态度不一致,孩子就会陷入混乱,形成错误的是非观,甚至学会钻空子,逃避惩罚,规矩也就形同虚设了。
朱先生:受教了。这三项原则是立规矩的规矩!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