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2-05-30 10:48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先锋 2022年7期
关键词:天府成都科技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去年以来,成都坚定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和科技部有关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今年1-4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201.66亿元,同比增长8.2%。1-5月,全市登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91家,同比增长1.3%。截至目前,新增坤恒顺维、海创药业等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增至16家。1-5月,全市专利授权量37008件,同比增加22.81%,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0405件,同比增加 27.41%。

成都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创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研究出台《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颁布实施《成都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制定实施《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出台实施“科创18条”和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企业培育、成果转化、金融服务等配套政策措施。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极核引领,联动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等创新节点,构建“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发展模式,形成“核心+基地+网络”创新体系。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与重庆市签署《加强双核创新联动推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协议》,从西部科学城共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才共引共育等方面推进两地科技创新合作。搭建“科创通”分平台,举办创新资源市州行系列活动,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全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成势。编制发布《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挂牌成立西部(成都)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制定建设实施方案、专项支持政策,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以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为核心,加快建设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已聚集跨尺度矢量光场等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天府实验室挂牌运行。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战略性领域,省市区联合建设天府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运行,天府绛溪、天府锦城实验室即将挂牌。积极推动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全国实验室重组。

深化科技经济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技术创新能级不断提升。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等20个重点产业,全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形成电子信息万亿产业集群、8个千亿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6.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5%。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转让等税收优惠政策,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57.46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429.63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01家,同比增长27.8%。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14家、居中西部第1位,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校院地创新联合体深度发展。深化与中科院、中物院等國家级科研力量合作,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1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在蓉高校协同发展,落地建设“高校系”新型研发机构12家、高质量创新平台80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68个。

加快聚集创新要素,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持续推进。先后推出“人才36条”、“人才新政12条”、“人才新政2.0版”等政策,全市人才总量达587.6万人,入选国家、省、市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788人,顶尖团队195个,累计吸引落户青年人才超过57万人,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制定实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30条”,完成900余项成果确权或赋权工作,2500余项成果在蓉实现转移转化。在天府实验室探索首席科学家制度,在人工智能和大气治理等领域试点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推行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制。技术交易市场加快构建。深化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成投运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率先出台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办法。搭建“科创通”服务平台经验获国务院大督查表扬。科技金融服务不断优化。组建注册资本100亿元的成都科创投集团。建立总规模99.74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发“成果贷”、“人才贷”、“研发贷”等系列金融产品,帮助2600家科技企业获得信用贷款187.84亿元,科创板上市的成都企业,全都得到过科创系列金融产品的支持。引导组建总规模47.33亿元的“科创投”系列基金群,运用“科创贴”对获得股权、债权融资和科技保险的4457家科技企业进行配套资助。

坚持科技服务民生,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大力推动“智慧蓉城”建设。加快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打造智慧防疫、智慧交通等六大应用场景,搭建实时感知、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城市运行初步实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依托“智慧蓉城”疫情防控平台,实现从社区管控、流调溯源、密接转运、集中隔离,到风险区管理、全员核酸检测,全程平台管理。精准有效抓好科技防疫。持续开展新冠疫情科技攻关,实施科技防疫专项103项,重点支持6款检测试剂和5款疫苗研制。149项“成都造”科技防疫成果收入科技部科技抗疫成果项目库,银河卫士柜式气溶胶空气消毒柜等一批智能产品在学校、地铁、商城等场景广泛应用,有力提升城市“免疫力”。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城市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围绕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及固碳开展基础研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2021年全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75%。

成都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激荡,全球发展格局和治理体系深刻重塑。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全省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成都面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正迎来厚植宜居宜业优势、提升城市创新发展能级的历史机遇。

成都是国家首批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科教资源相对富集,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具备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条件和基础优势。7月初,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学习考察杭州市、宁波市时强调,成都要全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主动肩负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的创新策源地的重大使命。

同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相比,成都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定短板和弱项。成果转化资本供给相对欠缺。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规上工业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二是高端科技人才聚集不够,塔尖人才不多,战略科学家稀缺,2022年,我市有两院院士33人,排名全国重点城市第11位;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不够完善,且存在机构规范化、市场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团队缺乏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砥砺前行,加快推进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统将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推进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高水平运行天府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电磁驱动聚变、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全力争创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打造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行业类中试研发平台,布局中试共享生产线、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试验设施,升级“科创通”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建立完善高企培育库,采取“研发资助+项目孵化+融资服务”相结合方式,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支持在蓉“双一流”高校加快发展,落地建设“双一流系”、“中科系”等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高峰学科和前沿科学中心。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盟等新型研发组织,协同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开发“硬核科技”重大创新产品。

推动科技成果轉化应用。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建立健全技术类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容错纠错免责等配套制度,形成更强改革综合效应和更多终端转化成果。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建强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壮大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技术要素活跃流动和转移转化。做大天使投资基金规模,优化“科创贷”等政策性信贷产品体系,扩大“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覆盖范围。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空间”的孵化培育链条,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菁蓉汇”等系列活动。

加快引育科技创新人才。围绕重点产业生态圈创新需求,编制技术创新图谱,制定发布“三张清单+一张地图”(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清单、顶尖科技创新团队清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科技创新资源数字地图),联合区(市)县开展精准招才、靶向引智。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全力招引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吸引集聚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强基工程。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探索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猜你喜欢
天府成都科技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科技在线
春游天府国
成都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