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铮
《中国植物拉丁名解析》一书刚刚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业内人士称,此书是中国植物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可作为《中国植物志》的辅助参考或补充。
据悉,此书被列入科学出版社年度重点出版项目,投入大量编校人力,以确保图书出版质量。
这部名副其实的巨著,多达384.7万字,重约2.8公斤,是由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琪璟历时15年编纂完成的。
126分册的《中国植物志》记录的全部维管束植物多达 3.1 万种及以下分类单元。其中很多种类存在一至多个异名,再加上品种名以及近年来发现的新种和新记录植物种类,加起来超过 4 万多个。该书的价值在于,对这些植物的拉丁名都做了构词解析,并对属名、种加词逐一给出了释义,合计4.5万个检索词条。
植物拉丁名多数为复合词,有丰富的含义,能够反映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使用价值、重大事件、神话人物、地名人名等。但植物拉丁名难记,是植物分类学、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共同感受。多数人对拉丁语不了解,记忆拉丁名就像记忆字符串,十分枯燥乏味。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该书对植物拉丁名进行“基因解码”,帮助读者了解构词原理,可提高读者对植物拉丁名的记忆效果,同时掌握植物的关键特征。作者对植物拉丁名的构词进行拆分“破译”,详细剖析各种构词成分的含义,解释构词规则。对植物学名复合词的拆解,有利于读者掌握更多的植物学拉丁语词汇。
书中还通过对学名中记载的人物介绍,展现了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及世界各国学者的贡献。作者称,植物学名中还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如古代地名、古代民族、地方土名等。
此外,該书还对《中国植物志》中存在的构词错误、拼写错误、印刷错误等进行了订正。该书可通过多种途径检索植物,包括拉丁名检索、中文科属名检索、种加词检索等,方便实用,为读者提供了便利。
刘琪璟教授从1986年起,开始从事植物群落和植被研究。他对植物分类非常感兴趣,在工作中经常接触植物的拉丁学名。但因不了解学名所表述的含义,深切感受到记忆植物学名之难。他想方设法收集了许多植物学拉丁文方面的工具书,但是很多词都查不到。后来他知道了,并非书中的词汇不全,而是由于缺乏拉丁语的语法基础及构词原理方面的知识,不能把植物学名中的用词和书中的词汇对应,即不会拆词或将单词“复原”。这些书最后都成了陪伴他的收藏品。
他花费了不少时间学习这门古老的语言,甚至梦想顺便把它派生出来的5种语言也融会贯通。但语法难关一直没能越过,更不要说精通了。
拉丁语复杂的词尾变化对学习者来说是巨大的障碍,仅就名词而言,词尾就有100多种。不过,他梳理后发现,拉丁语在植物名称上的词尾种类是非常有限的。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仅从记忆植物学名的角度来看,掌握一些词汇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的词尾特征就应该足够了,大可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钻研语法规律。
起初,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建立一个关于自己研究区域的植物拉丁名的术语单词本,用于记忆拉丁名。随着收集词汇的增加,他对构词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突然意识到,同行也需要这样一个单词本。应该将其扩大,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冲动,就是把全中国的植物学名都全面解析。“这是一件对社会十分有益的事情”。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不懈的跋涉。从哪一天开始编撰此书的,他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至少在编撰中度过了十几个春秋。
撰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有很多词汇难以查到明确的解释,特别是复合词。可以找到的工具书就那么几本。他都翻遍了。在这个过程中,他无数次搁置,无数次想放弃,但又无数次拾起。他苦闷的是“欲速却不能”。有时为了搞清楚一个词的含义要耗费好几天时间。自找煎熬的感触常常让他感到痛苦,但更多的是憧憬到达巅峰的那一天。
起初,为了这个想法,他感到兴奋、充满自信。途中,他常常怀疑自己能否到达目的地。旅途过半时,已不容徘徊。只有坚定信念,恪守初衷,义无反顾。用他自己的话是,屡遭挫败、初心不改、永不言弃。
兴趣使然加责任驱动,使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植物拉丁名多数是复合词,平均每个种加词大约由 2.5 个构词成分组成。对《中国植物志》中记录的所有植物学名逐一进行拆分诠释是一项巨大工程。以一己之力完成这项工程看似有点不自量力,但一路走来,他深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
完成这样一部巨作,需要具备知识、技能、智慧、毅力、责任、信念,需要排除名利诱惑而静心纯念。考证每个学名的由来是非常耗费时间的工作。对庞大的数据文件进行校对纠错,需要掌握熟练的数据处理技术。为此,他编写了一系列程序,总计460万条代码,并无数次运行,包括词条整理、查错、排版等,排除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多次意外数据坏损,甚至多个备份文件竟然也同时故障,使得一切工作又不得不折回重启。
向困难挑战,也是自我挑战。总之,他闯过来了。呈现给读者这本书的排版工作是由他亲自完成的,包括封面创意。
在考核中,这类工作并不被列入业绩,对个人而言几乎没有意义。但在他看来,让社会受益是无价的,用知识和技能回馈社会是自己的责任。
他自比这是一次任性自我的旅程,历经十几年,犹如汪洋之中一叶扁舟,向光年之遥的彼岸行驶。历尽艰难,却又乐在其中。这是一份自选命题的答卷,其中凝聚的只有一个词——“感恩”:感恩时代,感恩社会,感恩百姓。
他说,本书的出版如果能为中国的植物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发挥些许作用,他将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