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促教 教考合一

2022-05-30 02:41:29周丽蓉王元亨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楼梦审题素养

周丽蓉 王元亨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以《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的“元妃省亲”为材料背景,“匾额题名”为具体事件,以“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为思考出发点,引导考生结合个人学习与生活经验,选择角度,明确立意,表达思考。题目选材有深意,题干指令表达清晰,审题角度丰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了写作空间,试题有极强的综合性、情境性,符合这一轮课程改革“以考促教,教考合一”的理念,对一线课堂教学的改变和提升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以《红楼梦》为命题素材命制高考作文,带来的是考后的一片哗然,《红楼梦》迅速成为热点,有人表示“看不懂题目”“幸亏不在今年高考”,也有人认为“不读书无法考试”等。一道题能形成这样的冲击力,促进人们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和思考,这是很有意义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考促读”的目的。那么,带给教师的,就是以评价导向课堂教学方式改变的思考。

静心阅读题目,我们发现,“匾额题名”是古代乃至当今存在的一个普通的文化生活现象,读过《红楼梦》的考生不会陌生,而没有读过《红楼梦》但具备应有的阅读经验和一定的生活体验的考生也不会觉得有太大的理解障碍。命题者设置这个情境,显然是遵照不设审题难度的命题原则的。这个情境能引发大部分学生产生合理的想象,并能让他们结合文学阅读知识去揣摩写作角度,确定立意。然而,许多不具备对文字阅读的敏感力的考生可能因为在审题时没有细致、周全地关注到材料提供的语境,导致“看不懂”;没有名著阅读经历或不熟悉《红楼梦》的考生可能会被材料吓到,产生畏难情绪或自我否定情绪,导致发挥失常;也有许多考生没有把题干关键词放在语境中进行具体的理解,导致审题偏差,同时对“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者间的区别以及其背后的道理理解不够深入。因此,要把这篇高考作文写出彩并不容易。

作为长期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教师和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的研究者,结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简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重点聚焦“语言的建构与积累”,对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作文题进行分析与解读,兼谈对一线语文教学的启示,期待引起语文教师、教研员、语文教师培训专家及相关学者、学生的共鸣与争鸣。

一、思考

结合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分析,有如下两点思考:

1. 关注材料中的表达环境、表达目的、表达行为之间的配合

“元春省亲”“大观园竣工”“匾额题名”三个关键词为材料中的环境奠定了一个基调:庄重、严肃、典雅。“有人”“贾政”“贾宝玉”三类人的言行举止都应该符合这个基调。因此,直截了当的“移用”,就地取材的“化用”,不落俗套的“独创”,三个行为都在这个环境内部有序开展,虽然从艺术效果上的高低见仁见智,但出发点和选材都是恰当的:“移用”出自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出处可循、材料雅致、格调清丽;“化用”基于此情次景,真实贴切、可亲可感;“独创”新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各有千秋,但艺术效果高下已分,境界大小也可探讨。

从考场审题的角度看,很多考生可以很快地厘清“移用”“化用”“独创”三个动作在字面上的区别,但也很有可能止步于此,在构思作文和行文过程中将它们进行简单的“优劣”“高下”“非黑即白”的对比,而忽略了材料范围内的表达环境和表达目的。笔者浅见:恰当、深入的审题角度之一可以是呼吁人们在基于同样的目的和相似的环境中,对“移用”“化用”“独创”三者进行思辨的推敲和甄别,体现自己的思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考生写作时的选材范围可小可大,选材渠道也可窄可广。例如,防疫标语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感染、鼓励;防疫标语的环境是社区和街道;受众群体是当地的群众。根据这样的目的,身处这样的环境,面对这样的观众,标语的创作者和宣传者是应该移用、化用,还是独创?再如,面对“线上学习”(环境),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对象),基于用心学习或教学、努力适应线上教学环境的目的,又应该移用、化用还是独创?

以上的审题分析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和备考方面的思考:理解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目标,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用语意识和能力,实现语言的建构、积累与运用。语言的建构、积累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是语文学科价值的独有的体现,它的独有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是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要求,完成一次有效的表达交流,学生能否在材料内外关注表达语境、表达对象、表达目的、表达方式?能否在语境、对象、目的、方式的“同”与“不同”之间进行甄别及协调?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能力,这个能力的训练要在教材的学习中逐步达成。比如,我们在“实用类阅读与写作”教学设计中,对《青蒿素,人类前进的一小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语用”特征是否进行了关注?《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等篇目的表达目的和对象不同,语言又有怎样的区别?这种意识的培养关乎考场上的作文审题与写作。而因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从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的教学变革,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择校、就业都是需要的,所以才有作文要求中将《红楼梦》中的一个文化生活现象拓展到广泛的领域的提示,因此值得老师和学生关注并深入思考。

2. 关注人文底蕴、文学素养、语言能力之间的交互

《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是一座承载着丰厚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人文思考的宝山。它可以为青年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是高中学生的必读作品。试题内容选自“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聚焦点之一是呈现青年贾宝玉的文化(语言与审美)功底,题干中也出现关于“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的关键词,如“新雅”“蕴藉含蓄”。虽说题目本身不见得是考学生是否读过《红楼梦》,但其中的价值导向很明确:高中阅读和写作教学,需要培养拥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有一定的人文底蕴,能够雅致、得体地表达的社会公民。

以评价促教改,试题提醒教师对《课标》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课标》明确指出,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材料(如课内外阅读)和多样的言语活动达成,这种积累所带动的不仅仅局限于“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还能带动思维品质、审美体验、文华传承,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也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特点的一个彰显。这就需要老师在解读《课标》、侦测学情、设计教学时格外关注材料的价值与作用。其次,将《红楼梦》设置成作文材料,既是为了让老师或学生完成必修任务,还提醒老师和学生关注教学和学习中语料的选择——文质兼美、情理兼具的文章是选材、用材的关键,这里考量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是语文教师本人的语文教师学科素养、阅历与眼光。

二、启示

从更深远的“学、教、考”三者衔接的角度来说,以上思考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 依标命题,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呼应学习任务群

用《红楼梦》情节设置高考作文试题情境,考查的是对《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价值及“学习任务群1”的理解与落实,对学生的必备品格以及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红楼梦》,读什么?为什么读?读到了什么?必读的价值在哪里?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仔细揣摩和领悟的——名著阅读的价值关照学生的精神成长,这就是高考评价中要考查的必备品格。试题选用这个情节作为材料,有引发和推动的作用。在具体的能力考查上,呼应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直接关联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注重必备知识的落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课标》)。然而,要实现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又不能只限于这两个任务群。这就是上文提及的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在作文题目中的交互关联。教师在教学中,要确定并落实文体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文学阅读的情境经验走向更宽阔的生活领域,洞悉社会发展中各领域的现象,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深思明辨。

2. 理解文意,关联生活,表达得体

为了使作文在考场上体现出很好的“艺术效果”,借用作文试题的情境,学生要写出自己的那片“山水佳境”,以下三个方面是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努力去践行的,我们姑且把它们认为是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要闯过的“三关”。

第一关是“理解”。换言之,就是对文字具备一定的敏锐度。这种敏锐度可以让学生迅速厘清今年高考作文题中“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个角度的微妙区别,发现其中人物能力境界的高下,找到写作的角度:“有人”的“直接移用”“翼然”与整体情境是否和谐;贾政的“借鉴化用”“泻玉”虽贴合了场景,但宝玉的“独创”“沁芳”既关注了场景,又与“元妃省亲”契合,同时,“沁芳”的独创在古诗文中也有典可依,这样的思考,本身已经体现了写作的逻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应该立足文字出现的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任务,细读文本,深研文字,追根溯源,落实上文提到的“语言建构与积累”的要求。积累和理解相关的文艺创作知识和手法,并能灵活低分辨和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如本次考题中的“移用”“化用”“独创”。

第二关是“关联”。在理解文字和文化的基础上,能够调动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去对个人的生活和其他更宏大的领域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联系,并对材料进行整合和迁移——“直接移用”要得当,“借鉴化用”要合理,“依据情境独创”要合情;所关联的“领域”很广泛,学生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一个领域去写作:文学、文化、文艺、科技、科学……但关键点还是要辩证、有层次地呈现出自己对三个角度的思辨。

第三关是“表达”。从考生发挥的角度看,高考作文的目的之一是“展示”——展示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表达要“新雅”“蕴藉含蓄”,呈现出“山水佳境”“沁芳”的书面语状态。对字、词、句的运用要准确、丰富、熟练;段、篇、章之间的衔接要流畅、自然、严谨。

前面没有涉及太多对《红楼梦》的阅读价值和学习价值的直接探讨,是因为试题为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学生留有空间,但要写好作文,呈现“山水佳境”,展示自我的学科素养,是必须要读《红楼梦》的:《红楼梦》有百科全书的博大,有人生百态的呈现,有不同的生命形式在不同情境(语言运用情境)中的展现。在阅读中體验,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成长。“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闯过三关,“才如江海文始壮”。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红楼梦审题素养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三招”学会审题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