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释义研究》的勇于突破

2022-05-30 10:48:04郭攀
博览群书 2022年7期
关键词:训诂学元语言训诂

郭攀

训诂萌芽于先秦,发展兴盛于汉唐,到有清一代达到顶峰。20世纪初以来,随着传统学术现代化的进程,传统训诂学开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积极吸收借鉴现现代多学科的学术思想,大力加强理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王建莉的《训诂释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站在时代的高度,针对训诂的核心问题“释义”,既全面调查与利用前修时贤的训诂理论,又不囿于原有框架,推陈出新,初步构建系统的训诂释义理论。这对训诂学是从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上进行的突破,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可以大大提升训诂学的理论建设,这种理论探索对于训诂学来说是很宝贵的。

首先,训诂释义研究是对传统训诂核心工作的现代反思与开掘。现代学者给传统训诂学分类、定性、定位,从中分出“释义之训诂”,这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究。训诂之产生就表现为各种各样词语的释义。比如《周易·序卦》:“解者,缓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后发展为专门解释词语的专著《尔雅》《方言》《释名》等,还有解释经籍词语的专著《毛诗故训传》、郑玄的三礼注、王逸《楚辞章句》《十三经注疏》等。其中词语的解释从上古到清代,一直是其基础性的和主要的工作,为解经、研究语言、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反观“释义之训诂”实践,不禁会令我们反思,它历经千年,资料宏富,内在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呢?学术界似乎还是比较混沌模糊。对此,《训诂释义研究》进一步强化训诂的“解释”功能,称“释义之训诂”为训诂释义,界定了训诂释义的概念。训诂释义就是在各类文献中,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未知词的一种语言活动。认为训诂释义不同于训诂考据。也不同于因形求义、因声求义,后者属于考据范畴,是探求词的词汇意义或词源意义。释义是表述词的义位,把区别性义素作为释义内容的重点。根据这样的理念,全书论述训诂释义的内涵、类型、表达方法、语言面貌等一系列问题,建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展现了不同于传统研究的新框架。

其次,深入揭示准确释义的一般规律。1949年后词典释义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大量成果论述了现代汉语词语的释义问题,并不断运用新的方法推进该领域的研究。现代汉语词语的释义源于训诂释义,但大型的语文字词典吸收了多少训诂释义的成果?古今释义有何同异之处?训诂中如何准确解释词义呢?王建莉把释义按照不同类型分为“语文义”和“文化义”的训释,两者的训释内容各有侧重。又分为“确切意义”和“模糊意义”的训释,前者用明晰语言,采取定量、定位、定形等方式精确表达客观事物的外延。后者用模糊语言来表述,能收到准确释义的效果。王建莉根据训释部分结构关系,对训诂释义进行了多层次研究,分词训、语训、综合训三部分,深入到词义内部,阐述词义训释问题。比如关于词训,以往仅从直训、互训、递训、同训等,关注的是表面的形式问题。作者着眼于词的意义关系,由词义的相同程度,逐级划分为词义的等值训释、准等值训释及不等值训释,这就把释义的精确程度作了等级划分,更利于我们深化对释义的认识。不仅于此,作者还注意到了古代类聚多词释义问题,认为古人早已有了系统释义的观念,形成同義词、反义词、类义词等类比释义方法,通过在词义结构系统中比较的办法,准确解释了词义。作者多角度、多类型的剖析解构词的释义的内涵、层级、类型,呈现了准确释义的形形色色,可谓精彩。

再次,理清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的源头及传统。训诂释义语言是指用来解释辞典或经籍中词语的语言,也正属于释义元语言的范畴。训诂释义通过适当的语言来训释词语,准确、恰当地选择训释语言是准确释义的必要条件。训释语言不同于一般的交际语言,这是由其使用的目的与功能决定的。学术界较多关注现代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而对具有完备训释功能的训诂释义语言却探讨很少。王建莉就训释语言的功能、结构、风格以及语义特征进行探究,都在“训释”的表达范围内,显示了其不同于交际语言的特征与面貌。当代学者把使用频率高、语义分布广的词语作为释义元语言的基元词。在此基础上现代词书理论研究认为词典释义用词完全可以做到限量。而在训诂释义中,训释词语出现的频率以及分布是什么状况呢?长期以来我们对释义词语的限量提取工作,几乎被忽略了。王建莉提出训释词语的高频是有规律可循的,分布在否定词、上位词、相关词这几类上。她以《说文解字·艸部》为例,统计“艸部”解释467个词,其中直接解释为“艸”的词70次;在描述性的释义语言中,“艸”充当复音结构中的中心成分的有33次。“艸”与“菜”构成上下义位的关系,而“菜”对于其统属的词,又是上位词,在“艸部”共使用了17次。在复杂分散的训释语言中出现相对集中的“艸”与“菜”,表明训诂释义语言已经出现了限量选定的现象。这些训释语言的诸多规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正是现代词典释义的源头与传统,这是进一步深入汉语释义元语言特别是古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所必做之事。

最后,坚持训诂学具有语言与文化多学科交叉的性质,深化推进了有关问题的探究。王力先生说过,训诂的出现,“首先是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论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训释治政之“政”为端正的意思,并非全解该词的义位,而是阐明了他的政治主张。像这类释义就要充分考虑其文化属性,然而作者指出:

几乎受语言本体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现有成果一般就释义而论释义,将它看成是纯粹的语言活动,没有从跨学科角度审视,致使“释义之训诂”研究与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脱离、与古代文化的解读相脱离,研究难以深入。

有的释义即使涉及文化的关照,但又是零散孤立的,“忽视了文化的整体性对释义者的影响,所以难以考察到众多释义中反映出的一般规律。学者们重视释义的实用性,追求经验的总结,虽然这些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忽视了对其本身内含的释义思想的考察”。基于此,王建莉回归训诂学的跨学科性质,注重把训诂释义研究和古代文化历史相结合,根据社会历史描写分析释义内容。训诂释义源于名实思想,古代经儒研究事物与名称之间的关系,从哲学出发来解释词义,释义具有社会伦理和现实政治的色彩。书中称其为“文化义的训释”,解构了训释文化义的内部成分。从意义划分的角度,认为文化义的训释包括联想义、象征义、理据义等,具有系统性、多样性、主观性、时代性等特点。这是训诂释义不完全等同于现代辞书释义的方面,体现了独有的语言表达体系,作者对此进行条分缕析的阐述,别开生面,且有一定深度。

词义与释义一直是语言学研究者和辞书研究与编纂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该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不囿于传统的理论框架,另辟蹊径,力图搭建一个完整的训诂释义系统,对推进训诂学理论体系与指导训诂实践,具有独到的意义与作用。该成果所研究的,有些是以往少有人问津的新问题,如训诂释义的内涵及特性、训释元语言等,使人耳目一新。在训诂学领域,对当代训诂学的理论研究具有方向性的启示,是训诂学的重要发展,是有时代意义的工作。另外,该成果对于词义学、词典编纂和古籍整理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语言学家、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先生。主要从事汉语词汇、语法等的研究。)

猜你喜欢
训诂学元语言训诂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
训诂学定义新论
参花(上)(2014年5期)2014-12-12 02:41:57
训诂学与民族民俗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辞书研究(2013年5期)2013-04-01 10:04:28
明清医家《内经》训诂探疑
陕西中医(2012年2期)2012-07-09 07:06:12
教师话语中的元语言现象与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
关于EFL课堂元语言的界定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