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学习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2-05-30 00:50王振东魏雅君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王振东 魏雅君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的高度凝练和精准概括。大学生群体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學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大学生群体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论述普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剖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学习存在的困境,并从理论与实践、育心与育德、线上与线下、回归经典与传承经典等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学习的有效策略,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思想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学生群体;普及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9-0115-04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普及学习的重要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自此之后,英勇的革命先辈在这一坚定的理想信念之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且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诞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思想主流,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凝结和载体,毫无疑问是需要向大学生宣传普及并使其深入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要求

当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思政课成为我国每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每个学校都设立思想政治教学部门,用于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大学是一个思想活跃、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场所,大学生群体也容易被各种不良思潮所侵蚀,例如违背历史事实,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标榜普遍伦理、全球伦理的“普世价值思潮”等等[1]。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迫在眉睫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科目也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方面仍存在空白与缺失。面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缺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以及人生哲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需求。

(三)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要求

从继承光荣革命传统的少先队员到志存高远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再到如今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但是在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下,大学生教育仍是单调的专业教育,物理学院学生只识普朗克、化学学院学生只识奥斯特瓦尔德、美术学院学生只懂得素描彩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反而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但是大学生群体除了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党性教育、爱国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如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在谈“科学有无国界”时所言:“当科学家决定为谁服务的时候,是有很深的民族烙印的!”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群体对党和国家及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同感。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前普及学习的困境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晦涩难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着长盛不衰的典范性和权威性,但是经典一般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篇幅巨大、晦涩难懂。在大学生群体看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作都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写,因为翻译原因,人名地名绕口、阅读语言思维逻辑不通顺、文章不够白话。加之部分大学生政治觉悟不高,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枯燥乏味、语句深奥,逐渐失去了兴趣,更是难以去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品味其中的思想精华。

(二)大学生对公共课的刻板印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普及的主要平台。在高校课程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大学生群体对公共课的学习目标不清、学习动力不强、态度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高校应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专业性,将之作为一门中国大学生特有的专业课学科。

(三)课程教师缺乏科学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公共课,教师一般都是大班授课,往往几个专业一起形成一个班级,面对众多学生,教师更是管理难度高、互动性差,机械式传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础理论,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没有良好的亲和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面对如此深奥而又重要的学科,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普及面临的困境之一。

(四)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课程测评单一

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测评不够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开设是国家教育大计的要求,其影响着民族复兴、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单一的试卷考试形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更为深刻、更加触动心灵的学习体验,机械式背诵更造成了大学生的期末负担。因此,高校要开展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考试测评,如读书报告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学生学习兴趣。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普及学习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才能懂得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传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于心,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融合实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科学教授,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然自身篇幅巨长、内容晦涩,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有其生动形象的一面,例如“一個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一优美的形容描述了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不可阻挡。教师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应该多运用开散式思维的教学方法,在对大学生进行授课的同时,也应该开拓思维,讲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创作中的背景,播放一段与著作相关的趣事视频,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知识,吸引大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学科效应,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他们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基础密不可分,彼此相关联系。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讨,只有在学生认真预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再经过教师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才会更深入人心。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政治、热点话题,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时政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大学生群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和作用力[3]。

(二)加强认同,内化于心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普及学习中,也应该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让大学生群体明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大意义,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伟力,从内心出发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增强其认同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所写的篇章,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宝。其次,学生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哲学对其他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哲学和其他学科是一般和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因此每个学科之中都存在着哲学,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后,高校更应该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熏陶中去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主义道德氛围,继而加强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认同,真正做到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4]。

(三)形式灵活,拓展实践

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大的创新点在于创新它的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也要紧跟时代潮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多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侧重喜好,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述相关内容。其次,让学生自主提出想了解的知识,然后翻转课堂,进行课堂展示,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再次,可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形式,不应该局限于书面考试形式,可以与实践测评形式相结合,例如通过情景剧、歌唱、小品、朗诵等形式测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愉悦,在愉悦中学习,这才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法宝。最后,好的教育素材往往不是在书本获得的,真正好的教育资源同样也源于生活与实践,更应该积极扩展课外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去参观革命纪念馆、党史教育文化馆等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贯穿革命和党史教育,在革命故事和党史故事教育的学习中反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容,让二者之间形成联系的纽带,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四)节选经典,回归经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浩瀚如海,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 卷)和《列宁全集》(45 卷)总共是 95 卷。经典数目庞大,高校可以选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核心部分作为教材,优中择优,精选精学。例如已经发行的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便是马克思主义的浓缩精华。大学生群体也应读经典本身,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坚持选择和对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成果,以史为鉴,落实实践。读书使人明理,读经典使人重道。当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等高等教育知识分子群体作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重温经典,在经典著作中找到解决困惑与难题的钥匙是时代给予大学生的最新课题。大学生要重温经典,掌握科学有效的研读方法,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创作背景、文本编辑和思想语境[5]。经典不仅是经典,还是真实的历史,一个真实历史的实践活动,要从文本、历史、实践三个方面出发,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义的精准把握、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一定认识和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思考。围绕这三条主线,对经典的研读方式进行探讨[6]。

(五)品味研读,传承经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每一篇都是丰碑伟作,内容丰富而耐人寻味。毛泽东曾讲:“《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因此,大学生群体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不能靠一次浅尝或断章取义、一知半解就轻易发表意见,要尊重经典,完整阅读经典,更要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内有许多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和思想研究者,这些专家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理论研究,并攥写理论性文章,发表在期刊和报纸并上传至知识数据库,大学生群体可以下载学习相关读本,借鉴学习,从中收获。另外,受网络科技发展和全国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国内相关高校和各级单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前沿大家会在网络平台开展相关公开讲座,大学生群体要积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讲座信息,及时向权威专家学习,积极交流研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

(六)结合传统,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政治之本;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撑,是民族之根。大学生可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给养筋骨的同时也给养灵魂,双管齐下。例如,就目的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为公”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实现途径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显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殊途同归[8]。大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哲学理论逻辑,也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二者结合,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的统一中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

四、结语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能经过岁月打磨,历史认可,现实检验的不朽之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发生着各种复杂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通俗来说,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增强个人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党和国家的关怀與人民的期望下,当代大学生群体肩负着特殊的时代使命,他们顺势而生,也将应势而为。其一,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坚定理想信念,让大学生群体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其二,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国家的保卫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保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思潮的入侵;其三,当代大学生群体还是未来的教育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薪火相传。因此,读经典明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能回归于实践、应用在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永红. 浅析几种不良社会思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2-23+28.

[2] 习近平.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EB/OL]. (2011-05-14)[2020-03-0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 1026/13038783.html.

[3] 吴凡. 民办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普及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159- 160.

[4] 钟佩君,吴涛. 传承经典与新时代大学生素养提升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48-152.

[5] 周嘉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自觉[J]. 求索,2018(05):25-31.

[6] 刘萍. 试析研究生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79-81.

[7]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02).

[8] 邓文钱.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J]. 学习月刊,2010(03):17-18.

(荐稿人:崔治忠,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受众选择视角下微信表情包发展研究
管你怎么想,大学生就酱
网络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态度及其导向策略分析
基于设计仿生学理论的大学生手机支架设计
微信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