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学校思政工作教育改革而言,怎样利用思想教育改革的调整措施来应对当前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成为学校课程与思政教育功能发展的首要考量之一。从当前多元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政工作教育的促进和冲击为切入点,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教育的困境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学校思政工作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为当前文化多样背景下学校思政工作教育的创新化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多元;思政教学;高校;改革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文化产生了迅速普及化与简便化的趋势,它突破了传统线上互动的空间局限,给社会文化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产生了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巨大变化。从大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群体也因为认知水平的相对欠缺,在网络文化中遭遇了负面文化和思维的影响,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群体思想观念和意识受到了冲击。在此语境下,以往的思政教学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教育多元文化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动,关于学校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就成为亟须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文化多元对高校思政教学的促进
(一)拓展高校思政教学发展空间
民族多元文化通过网络、政治经济等新媒体技术实现了跨国界传递,也能够与学科思政教学进行融合,从而为学校课程与思政教学发展空间的扩大提供了内容保障。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利用这些差异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认识层次,另一方面又可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致。同时,在高校思政课程中,通过传播多元文化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理解,准确把握当代国家发展的脉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为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提供内容支持。
(二)提升思政教学的前沿性
多元文化本来就反映出了一个全球化与时代性发展的趋势,虽然可以保证了学校思政工作内容和模式的前沿性,但从未为学校思政教育功能的全面发展提供过保障。一方面,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知识教育教师能够通过对外国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学习,并根据自身学生的实际状况、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国传统思政知识教学方法作出调适,从而为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群体接触世界先进文化的机遇,为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政治知识的与时俱进提供了保障。
二、文化多元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冲击
(一)思政教育主体受到质疑
大学的思政老师是学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参与者,长期以来处于主导性的状态,这也是学校思政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在文化多样性语境下,不同思想元素经由线上与线下二个渠道进入高等教育中,对高校群体的传统思维价值观念造成重大冲击,从而引发了高校群体思维的多面性,也使得大学的主流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影响,而带有负面性的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是大部分学生群体所推崇和追逐的对象。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大学主导思想教育的课程思政知识制度产生怀疑,严重威胁着大学思政领域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和领导力。
(二)思政教学阵地受到挑战
思政教育中心是在大学宣传思政教育内涵、传播积极正确价值理念的主要阵地,这也是引领大学生群体形成积极正确价值理念的重要渠道。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部分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的文化冲击,以及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错误认知,对学校思政教学的重要阵地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因为许多院校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正确引导、对多元文化的合理解读,使得多学生群体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多元的文化內涵,从而危害到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三)思政教学延伸渠道缺乏把关
当前,在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上,已建立了以网络技术为基本的文明信息延伸渠道,而广大学生群众既是信息延伸途径的主要受益人,又是渠道中负面文化内涵的主要被影响者。相对于大学传统的学科思政教育来说,在延伸途径中缺少了专门学者的有效把关,使得许多不良文化和思潮进入到渠道内,而大部分学生则在追新存异思维的影响下,对不良文化形成了积极的兴趣,从而接受了腐朽落后文明的腐蚀,也影响着他们内在的价值观念,这也就成为大学学科思政教学和企业文化传承中的困境所在。
(四)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造成影响
多元文明在大学中的迅速传播,使得拜金主义等不良文化逐渐进入大学思想教学环节中,并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理念产生了危害,这就给大学思政知识教学提出了挑战。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多数的不良文明在向大学生群体中迅速集聚,各类不良舆论、消息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危害,也使得部分学生群体对外域文明和本国文明形成了错误的理解,甚至使部分学生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歪曲,从而强化了不良思想社会文化对本科生价值观念侵蚀的效果。
四、文化多元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优化对策
(一)组织负面文化辨析,明确教育主体地位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但要宣传学生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也要能够训练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引领学生积极地远离负面文化,从而提高学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主导地位。学校的思政老师要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组织学生积极地探究多元文化中的问题,重新梳理多元文化中的错误文化和正面文化问题,并采取课堂探究等多种形式,对虚假文化、落后文化进行辨析,明白其中的利弊危害,从根源上纠正学生对不良文化的认识,从而起到远离负面文化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能够积极主动地留意学生群体认知上的不足,将具有普遍性的错误认识和特殊性的错误观念进行整理,灵活运用互联网等途径,组织论点、论据与事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反驳负面文化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群体回归到正确思想文化的轨道上。
(二)组织开展主题性教育实践活动
各个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和多元文化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要能充分发挥出各个学校主题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功能,在文化融合视野下组织实施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并由此来增强学生群体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体验,从而充分发挥出文化素质训练和思想政治教学的双重效益。各个学校的课程思政教研组要能够在思政教育内容中提取社会主义文明与多元文化的有关内涵,并根据中国特有的节庆活动、思政教育新内涵等,凝练相应的主题内容,在活动上将思政教育内容和多元文化的有关内涵以具象化的方法表现出来,从而使学校学生在对语言主体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地体验到了社会主义文明本身的魅力。
(三)创新思政教学内容,强化教学阵地
大学思政教育要能够积极革新教学,强化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高校思政知识课程中要能够积极融入中国先进的文化底蕴,引领学生认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另一方面,要能在思政知识课程中积极介绍外国先进文化内涵,引领学生科学辩证地审视外国先进文化,增强对外来文化发展的认知与了解。
(四)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净化教学延伸渠道
在高校思政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对网络教育途径加以净化,如借助慕课、强国社区等方式,录制和发布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创造富有针对性的空间环境,极大地减少网上消极思维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干扰。同时,针对学校实际的状况,对课程的方式与方法做出调整,比如开放式课程、社会实践教育以及小组自主合作研究等方法,从而使得学生最大化地汲取课程思政内容。
(五)整合高校校园文化,打造专属实践活动
一方面,大学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功能,通过举办专属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群体在活动参与中进一步增强对多元文化及其负面文化影响的认知。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以认识多元文化,强化核心价值为主旨,在校园内举办脱口秀、短视频制作等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发挥促进文明传递和社会价值传承的功能。同时,一方面打造以学生社团和班集体为单位的思想交融主体,进一步加强二者的思想交融效应。另一方面,要能充分发挥高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的思想引领和组织功能,通过举办学社联合会文化、社联活动等方式,引导各个学生社团以思政教育和多元文化为导向开展自己的思想探索活動,并把摸索的结果在校园宣传平台中加以宣传,从而营造出以思政和多元文化为主体的学校文化氛围;另外,还要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班委成员的积极作用,通过研究并开展思政+多元文化的主题班会设计制度,利用主题班会设计的活动定期开展,带动全班成员对思政教学内容与多元文化进行学习,进而扩大思政工作课程与多元文化结合的范畴。
五、结语
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大学思政教学要能抓住最主要的文化问题,在明确确定了教学主体的前提下,通过指导学生对负面文化内涵作出自主分析,从而掌握负面文化的危害程度,把多元文化转变作为大学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契机,并以此发挥教学方法、课程目的等多重优势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多元文化对思政教学改革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1):99-101.
[2]黎绮云.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3):102-104.
[3]郑曼.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措施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3):134-136.
(作者简介:王楠,信阳农林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政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