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学
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分,集中体现在思维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渠道。由此推知,阅读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生成的过程。基于此,文章以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 Unit 4 Earth- quakes reading 部分的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教学为例,以点带面,深入剖析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视频播放,质疑发问,点燃思维“引擎”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可以是教师导向性的提问,亦或是学生自己的质疑发问,主动提问。问题指向的层面不同,则思维对应的层次不同。即思维从初级发展到高阶经历辨析、梳理、概括、分析、推断、评判等六个层次,逐步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生成。基于此,教师可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呈现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机会,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学片段一:
课堂伊始,教師为学生播放了不同级别地震的视频内容。并让学生思考:What information did you get from the video content?学生围绕问题,仔细观察视频内容,纷纷讨论并发现新的问题:视频中有震级相同,伤亡却千差万别,究竟是采取了哪些关键的措施?震前如何做才是最佳的?引起地震的因素有哪些?震后应该怎样及时救助和重建?这些新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地震灾害进行主动探究,同时也感受到生命既是脆弱的,又是强大的。此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不及时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找到答案,从而吸引学生主动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提问能启发思维。学生围绕视频对信息进行获取、梳理和概括,从中发现问题,质疑发问,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和阅读奠定最佳的心理基础。
二、完成表格,比较异同,发展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集中体现在关联、矛盾、有序、条理等关键词上,着重阐述观点时所用论据是否能有效支撑论点,结论是否合理,事情前后是否有联系,有矛盾等。教师可从不同的维度切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梳理、比较、归纳,挖掘文本内涵,强化其逻辑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可通过设置表格填写任务,引导学生对比细节信息,分析异同,锻炼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二:
教师以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地震的不同点,并将信息填写在表格中(详见下页表1 )。学生从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死亡人数、震前预警程度、地震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表中信息对比可知,尽管两次地震级别差不多,但是造成的后果却是不同的。在死亡人数上,汶川地震要比唐山地震少很多,震级高的反而比震级低的死亡少。学生对此进行了讨论,从文中信息发现,唐山地震发生在夜里凌晨3点左右,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候,对突发的情况反映不及时,再加上地震发生在1976年,那时的地震预警还不发达,人们失去了最佳的逃亡时间。而汶川地震发生在白天下午2点左右,处于2008年,经历过唐山地震此时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预警度高,同时,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等原因,造成了人数死亡上的差异。此外,在规模上,汶川地震释放能力是唐山的3倍,其强度远超唐山,并且多国都有震感。
此次教学,教师通过设置比较两次地震信息的任务,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取不同的信息,并从差异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体现出思维的缜密、合理性,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讨论,多元评价,促进批判性思维
评价思维亦是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通过分析和评估做出更优的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任务,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内容等进行赏析和判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不断思考与多元评价过程中,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三:
教师以赏析文中:“ 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 … could blow them away.”语言理解为任务,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该句的用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小组认为,此句用秋叶的惨败来比喻悲惨的景象,形象贴切。有的小组表示,秋天是伤感的代表,以及后面没有风能吹走它们,则暗示这种悲伤不会被忘记,加深了悲惨的气氛程度。还有的小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红色是喜庆的颜色,用在这里不合适。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语言的认知和理解。文中在描述受灾情况时,引用了大量的数字等,表明作者想突出地震的猛烈、受灾的严重性,也从侧面凸显出救援工作的重要性。语篇在描述震前各种动物的不同表现外,还描写了人的反映: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asleep as usual 。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描写的原因,其中隐含的可能潜在的因果关系。即地震产生征兆后,人们并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很可能是导致受灾惨重的一个原因,使得学生对事件的分析更趋于合理、全面。
批判性思维涵盖积极思考、深度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展开评价等多个方面,此次教学,教师以评价语篇内容和语言为着力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做出评价,在判断与自我纠正之间,逐步将思维推向高阶,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采访演绎,实践迁移,激活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思维活动的高阶层次,体现在具体情境中是学生对知识的重组,活学活用,以解决真实问题。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设置采访任务,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换位思考,获取不同的思维体验。
教学片段四:
教师以震后采访为主题,要求学生围绕语篇内容,对其进行改编,形成一篇采访稿,并以两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现场演绎,再次呈现唐山大地震的整体情况。教师对采访的内容提示如下:(1 )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再次改编,以震前、震中、震后为节点,选取体现事实客观性、真实性的信息作为采访的内容。(2)可以是对震后伤亡人员的安排、救援工作的开展、人员伤亡统计、余震预测、疫病防护等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重点详细展开,按照先讨论后成文的顺序开展,最后以采访的形式展示成果。对文本进行重新再创造较容易些,学生可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前各种征兆、震中情况、震后景象等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形成采访内容,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同时,学生在采访演绎中,可以通过互换角色,每人体验一次采访与被采访的机会,以深化对地震灾害严重性的认识。
采访活动的开展,既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应用的再创造,又是对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锻炼,推进了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双重创新输出,其创新性思维会更加活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通过创设对比分析、评价、实践迁移等方面的阅读活动,推进学生逻辑、批判、创造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