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镇有两个迷人之处

2022-05-30 10:48陈小玲
闽南风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寨石刻

陈小玲

华安沙建镇现在是一个热门的旅游打卡地。它地处九龙江北溪中游,华安县南部,南与丰山镇相邻,西与南靖县接壤,北与新圩镇、高安镇交界。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感兴趣,我想,最重要的是因为它有两个迷人之处——汰口古兵寨、仙字潭。

是“古寨”不是“兵寨”——烟火芬芳

在九龙江北溪汰溪边上,有一座古寨叫汰口古兵寨。古兵寨,一个很有军事要地意味的名字。

发现古兵寨,是因为路过。在沙建镇汰口所在地一条通往龟形山的小道入口处,有一个很不起眼的路标——汰口古兵寨,这个名字引发我许多遐想。会不会也是一座抗倭古寨呢?

早在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明太祖为防倭抗敌,派江夏侯周德兴视察东南沿海,管理福建军务,“经略海上防倭戍守”。明洪武二十年(1387),周德兴奉诏在漳州沿海线上由北而南、等距分布建立海防前沿军事要塞,设置了镇海卫所和六鳌、铜山、悬钟三个千户所,并在这四镇筑城,还在铜山设水寨,布成了漳州滨海第一道防线。漳州各地百姓为了保家卫国,也纷纷组织起来,许多村社修建坚固的土堡,组建自卫武装,奋勇歼灭倭寇。最著名的是长泰县高安乡(今枋洋镇乔美村),以“林墩寨”为根据地,发动各村青年参加习武,严格训练,组成一支骠悍善战的抗倭武装,号称高安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初七,8000倭寇分两路围攻长泰县城,情势十分危急,高安军800名壮士在团长林承休带领下,火速前往增援,经过三昼夜奋战,杀伤大量倭寇,保住了县城,从此,高安军威名大震……历史烟尘渐渐散去,走近汰口古兵寨,以为可以听到快意恩仇的江湖传说;以为可以了解曾经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历史典故……沿着小道走,很快,一座长方形古寨映入眼帘,古寨正门上方,“全保楼”门匾清晰可见。

汰口古兵寨又称“桃源口古寨”“全保楼”,此时,入口处,几位老人在那儿聊天喝茶,见我走来,便热情招呼。

从正门进去,眼前是鹅卵石铺就的通廊式庭院,被称为“天街”,其两侧各有两排房子,内侧是20间对称的平房,外侧是上下各22间的两层楼房,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外围相对称的两侧,又各有一排22间的两层楼房,这样,古寨内就有了三条巷道、四排房子,被称为“地巷”。这种兵寨建筑,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可以灵活应战。古寨后门无题字,侧门题写“百谷朝宗”四个字。徜徉古寨,细细了解以后,之前对古兵寨的猜想立刻被推翻了,感觉古寨之所以叫古兵寨的原因,或许在于它的选址和建筑风格。一面是水,三面环山,易守难攻的位置选择,彰显了兵家时代的选址要求。只要兵寨的几个大门一关,水攻、火攻都无济于事,生活在里面的族人因此躲过多次战乱。据介绍古寨整体风格与南唐、北宋时期的兵寨完全吻合,后来郭氏在上坪岱山建造齐云楼、蒋氏在大地建造土楼时也都借鉴了。

据汰口寨青阳庄氏公望二房四世均和系谱记载,古寨距今600多年历史,是南宋末期江苏淮阴总兵十三世祖庄公望的后代所建。汰口古兵寨庄氏尊公望为始祖。庄公望(1230—1277)号西池,来自中原(今河南光州固始县)。开基祖庄森于唐光启元年(885)随舅父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定居于永春桃源里,其后世子孙逐渐繁衍到福建各地。公望为永春桃源庄森的十三世孙,晋江青阳古山公之四子,自幼受到严格教育,爱习武,心怀大志。宋赐进士,曾在江阴为官。南宋末端宗皇帝逼于元兵追赶,从福州逃往泉州。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准备献城降元,拒绝少帝入泉州城。当时泉州城庄氏自九世孙庄夏(字子礼,1155-1223),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历仕三朝,諸多子孙都是宋朝仕官,有心报国。听闻少帝到来,居于晋江青阳、曾任江阴总兵十三世孙庄公望五兄弟,庄夏后裔、宋钦授挂印大将军庄弥渊及宋封护国大将军庄罗等,连同表弟潮州司户参军蔡若济一起,赶到泉州城南七里下辇埔迎驾,随陈宜中、文天祥等护驾继续南逃,拟往广东潮州,途径漳州时,在今龙海岳岭,遭元兵截击。庄公望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头被砍,然威武不屈,屹立马上,奔跑至九都凤田(今龙海区榜山镇田边村)才坠地,庄弥渊等庄氏近臣族亲奏帝、帝悯其忠烈,封“义勇将军”,并赐金头就地安葬,时年仅48岁。

庄公望有三子,归西后,长子守圻及部下一行9人从现在的龙海(由龙溪和海澄合并而成)出发,沿九龙江北溪上溯,看中沙建汰口的一块高地,就用银两购买,建造汰口寨定居;次子守埏定居平和县五寨;三子守址与母定居长泰县欧山。由于与南宋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元朝建立后,隐居这里的庄氏后人都不出仕,直到明、清。古寨里至今还保留着两根旗杆:一为汰口后裔庄有恭,于清乾隆四年中状元;一为其弟庄有信,于乾隆七年登进士。

古寨入口不远处,有一棵高大的楠木树。这是一棵真正的古树。正是初夏,开着千朵万朵浅黄色的花朵,聚伞状,柔和清香。独自站在树下,仰头看,满树繁花,微风吹过,便有一两朵花飘落下来,落在地上,落在肩上,让人深感天地之灵秀。

穿过长长的天街,来到古寨后门,只见山腰上古木林立,林间掩藏着一条石径。“这是古寨的进出要道,往下面一点还有一棵8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在古寨居住了60年、今年82岁的陈玉英阿婆介绍说。沿着凹凸不平的石阶往下走,我见到了粗壮的古樟树,树牌上写:树龄852年。树的周边还有香樟、枫树和松树,大概树龄也都有上百年至数百年。“除了这棵,寨子前门的树林里还有一棵400多年的。”陈玉英阿婆如数家珍。从古寨前门出来,穿过一片竹林,不远处是一棵被芋丛团团包围的古樟树,树龄451年;边上的枫香树,树龄200多年……楠木、樟树、白荷、松树、榕树,近千株参天古树包围着古寨,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防风林。此时,有白鹭从眼前掠过。这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得益于古寨先民对保护环境的重视。在古寨祖祠附近,有个“禁伐碑”,石碑上依稀可见乾隆四十年十月等字眼,这是庄午、庄才、庄张、庄印等兄弟共同设立的,告诫后人要保护环境,不乱砍伐树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树被砍,孩子就会“光头”。居住在古寨的庄氏老人说:“以前有外村人前来偷砍树木,我们立即组织全村人去制止,把他们吓跑,后来就很少有人敢来了。”

返途遇见一拎长铲的农妇,黑裤花衣,一问果然是去挖竹笋的。农妇极热情,邀我一起去。已近黄昏,竹梢红灿灿的,感觉特别清爽。突然蹿出一条狗,但没有叫,似乎认识我。此时古寨的炊烟慢慢升起了,烟火气在每一个角落弥漫。声响多了,但依然是静的。

古寨里有216间房间,居住着约80来户、300多人,大部分还是庄氏后裔。由于族谱保留完整,常有福建及周边省份、海外的庄氏后人前来核对、认亲,特别是每年春、冬两祭,总有数百名子孙前来祭拜。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台湾庄氏子孙多次前来认祖拜谒。

袅袅升起的炊烟,让人恍若走进时光深处。静谧安详的田园气息,令人着迷。探访古兵寨,不料邂逅的却是幽静的生态古村落。汰口古兵寨是个聚族而居的古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兵寨,但又不是寻常的古寨,古典,诗意,却又蕴藏着生机。

是“字”还是“画”——千古之谜

在华安县沙建镇九龙江支流汰溪中游,溪水弯曲,溯流而上是险滩河段,水深如潭,北岸山峦连绵起伏,临水悬崖的峭壁上,遗存着许多古石刻,除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一处为汉字外,其余都是离奇古怪的文化符号。这儿离漳州市区约30公里,我经常来到这里,隔江仰视。仰视是一种景仰,更是一种遐想,古老的时间仿佛被照亮。

仙字潭边上立着两个石碑:1961年5月,少数民族遗存的图像文字,被公布为第一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记载,仙字潭摩崖石刻是新石器至商周时代古闽越人民的重要遗迹,集中凿刻在汰溪北岸的崖壁上,1957年调查发现6处13组50多个文化符号,其中一处为汉字题刻;2004年又在原有石刻上游发现2处5组10个文化符号。石刻似字但又有别于传统观念上的文字,似画但又过于抽象变形,内容现仍无法确认,有待进一步考证。它是我国东南沿海史前石刻最重要的代表作。

自从有了摩崖石刻,人们一直试图进行考证解读。

韩愈曾经为仙字潭摩崖石刻破译。当我看到这一记载时,不禁感到惊奇了。韩愈(768-824),是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漳州府志》记载:“长泰县良冈(即良冈山,其山脉延伸至九龙江北溪之畔,与仙字潭相毗邻),峻峭壁立,下有深潭,周十余亩,石壁上凿成古篆十九字,人莫能识。郡守因名其地为石铭里(这个地名沿用至今为岩溪镇石铭村)。后有人临拓其字持至洛,时韩愈以尚书郎为洛阳令,见而识之。其文曰:‘诏还黑视之鲤鱼天公卑杀人牛壬祭神书急急。不知韩公所何据也。”后来专家分析,韩愈解读的这 19个字,同“仙字”的原形对照,确实无从查证。

据史书记载,对华安“仙字”最早作出的解释为“雷篆”,认为这是神灵通过雷电霹雳显现出来古篆字。如《闽书》记载:“唐开元中(713-741),漳泉二州分疆界不均,互讼于台制使,不能断。迨数年,词理纷乱,终莫之决。于是,州官焚香告于天地山川,以祈神应。俄,雷雨大至,霹雳一声,崖壁中裂,所竞之地,拓为一径,高千尺,深仅五里,因为古道。壁中有古篆六行,二十四字,皆广数尺。虽约为此界,人終莫识。贞元初(785),流人李协辨之曰:‘漳泉两州,分地太平,永安龙溪,山高气清,千年不惑,万古作程。”这个“雷篆”的传说,是古人受道教神仙观念的影响而想象出来的。所谓传说,都是人们想象而生,基本没有真实性可言。

韩愈的破译乃是附会,“雷篆”只是传说,两者经不起科学的考证。真正开启仙字潭科学研究的,该是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1915年8月,黄仲琴教授历尽艰辛前来实地调查,多方求证,直到20年后的1935年,才将调查情况和研究论文——《汰溪古文》刊发在《岭南大学学报》四卷二期,从文字学、民族学、民俗学等角度阐述,明确指出:“纵观所见各字……实非符箓之类,仙字一说,当然不能成立。”得出了“汰溪古文形有类似蝌蚪者,与近人法国牧师费亚所述苗文有相同之处,疑即古代蓝雷民族(今称畬族、苗族、瑶族)所用,为爨字或苗文之一种”的结论。

黄仲琴教授的研究成果,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1961年5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采用了黄仲琴教授的文字说,认定仙字潭摩崖是少数民族遗存的图像文字。

关于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大约产生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其上限延至新石器时代,下限则在唐代之前。至于石刻属何民族所为,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好几种看法:漳州地域古属扬州,史称扬州乃“百越”之区,因而石刻的主人可能是越族;福建古称“七闽”,即有7个南蛮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石刻的主人当属南蛮族(即今畬族的祖先);古代吴楚的势力曾经到达闽南,吴族也可能是石刻的主人……

1986年,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教授考察仙字潭后,力排众议,认定“仙字”实属“岩画”,并即兴赋诗:“峭壁岩刻仙字潭,闽越先民舞翩跹。古画悠悠数千载,敬祭水灵娱神仙。”他写了论文《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从岩面学的角度,同广西、云南、江苏、台湾等地的古代岩画进行对比研究,对6组“仙字”的内容,逐一作出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岩画说”也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用岩画学的观点分析,“仙字”的图形主要由舞者、人面形、兽面形和山羊形组成,其中的舞者群像,是原始部落在大自然中欢快舞蹈的场面;人面形和兽面形图像则是戴着面具的巫师和舞者在举行祭神仪式;山羊形则象征原始部落的猎获物或祭品……纵观这些岩画的内容,是原始部落通过舞蹈、祭祀而祈求神灵保佑的娱神、媚神活动的真实写照。

石刻气韵生动,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是“字”还是“画”,一直未解,成了千古之谜。其实不管是“字”还是“画”,古人用简练的线条来表达事物,记录和认识世界之物象,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万事万物,并且让更多的人认识,这或许就成了书画同源的依据?仙字潭摩崖石刻文化符号的流传,随时而兴,随时而动,合着审美,给人无限的想象。

猜你喜欢
古寨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嘉那嘛呢石刻工艺演变调查
石崆寨览胜
张家畈新村
绥宁大园古苗寨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环保古寨——文斗
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