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马线上的红色“密码”

2022-05-30 10:48许燕妮
闽南风 2022年7期
关键词:华安县永福华安

许燕妮

在华安这座“天然氧吧”,“绿色”一直是它的常用代名词。青山绿水固然是华安的“珍宝”,但在崇山峻岭间,华安还隐约有一种威严的气质,这种气质或许就源于这里曾是原中央苏区县,这里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星星之火”最旺盛的地方位于现在的马坑乡与高安镇。

从资料上看,马坑乡的下垅村应该是“第一处火点”。百度地图上显示下垅村的位置很是独特,它隶属华安县马坑乡,位于南靖、漳平、华安三县的交界处,山高路远,群山连绵,在早些年里交通十分不便,作为生活居住地,这是劣势,但作为革命据点,这里却是上好的选择。

村子的原名叫霞垅,源起于清朝康熙己末年(1679),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古朴宁静的古村落。抬眼望去,这里的屋舍大多还是白墙灰瓦,灰黑色木制的窗嵌在黄土墙上,屋角堆着干燥的烧火柴木,屋檐下有竹制的晾衣竿,衣服披在上面,随风轻轻摇摆,鸡鸭呆立在路旁,竖着脖子侧着眼睛好奇地盯着我们这群“陌生的来者”,不明就里,一只小猪从猪圈里探出头来,欢快地朝我们哼哼唧唧,空气里隐有泥土温润芳香的气息。这里拥有乡村最原始的模样,是记忆中最熟悉的模样。

村子里的人不算多,只有两百多户,住得也比较分散。顺着山势往村中走,路有些陡,依山而建的村舍不规则地分布于村道四周,像无数星星绕着银河。村里遍种一种中药材,名为绞股蓝,俗称七叶胆。七瓣小绿叶为完整一片,团结一致向心生长,叶片呈波齿状,略有细毛,根茎细弱卷曲,却容易攀藤,仿佛一伸懒腰就又蔓延了一大片。在这片土地上,绞股蓝活得很滋润,长势一派喜人。

德英堂就在一大片绞股蓝地边上。

与紧挨着的几座古民居相比,德英堂一眼便叫人看出不一般。德英堂是土木结构,背靠着一片遍种竹林的小山,坐东北朝西南,是李氏二十世祖李朝儒于清代所建,占地面积有二百多平方米,由前埕、前厅、正堂、厢房、护厝组成,主房两进三间,共有七间房。大门由花岗岩条石砌成,门上清晰刻着“竹苞松茂”四个字,让人禁不住想象这古屋“年轻”时的模样。

门上的铁锁刻着缕空的八卦形状,锈得发黑发黄,门把早已不知丢失在哪个年月。推开木质的大门,历史尘封的气息散发开来,檐上绘着文武世家的壁画,燕尾脊的屋角透出沧桑的质感,层叠的瓦片上覆盖着青黄色的苔藓,天井里的鹅卵石高低不一,许多石缝间长出翠绿的杂草,石条上满覆的青苔诉说着久无人居的萧瑟。

但德英堂的护厝里是有人居住的。中午时分,一对老夫妻开始在屋内生火做饭,饭香飘来,老人迈着小步,端起一个古旧的碗坐在门槛上,一边吃着午饭,一边招呼着我们。老人说,这是他祖上留下的房子,他打小就住在这里,房子已有一百多年,比他还要老些。

护厝的厨房背面便藏着时光的秘密,两行黑色繁体字赫然写于土黄色的墙上,“華安縣霞垅蘇維埃政府”。墙上开了个后窗,偶有厨房的炊烟和饭菜的香味飘出来。现实的场景与历史的痕迹夹杂在一起,令人有些恍惚,分不清这一刻是现在还是过去。

门牌号清晰地写着,下垅村36号——这是德英堂在俗世里的具体坐标,但这只是个地理代号,却不是它的全部,慕名而来的人们首先会将目光落在它的1929年。

这一年的春天,在中共闽西临时特委的直接领导下,漳平县永福乡相继成立永福总区苏与东河区、南河区、北河区等各区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九月,桂花正芳香,朱德率领中央红军攻克了漳平县永福乡,帮助成立永福乡苏维埃政府和农民武装赤卫队。彼时,红军第四军的布告贴满了永福乡,宣告着永福从此进入历史的新阶段,许多在永福做生意、打工的华安村民深受鼓舞,有的就地参加了红军,有的则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带回自己的村里。

很快,星星之火便绵延到了毗邻永福乡的下垅。这一年的十月底,闽西特委派出洪锡麟和永福区委委员陈志科到马坑乡下垅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们以小商贩做掩护,进驻下垅村,一边卖小商品,一边暗地里发动群众,宣传“最贫苦的农民要联合起来”的革命道理,很快得到了贫苦农民的拥护。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活动和筹备,发展了李友理、李朝通、李水金、李庆林等4名中共党员。同一时期,东河区苏指派永福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陈元兴等人到华安赤溪、银河等村庄开展革命活动,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此后,华安下垅、马坑、和春、文华、高安、高石等地均有闽西党组织派人前来活动。

下垅从这一刻开始,逐渐走上属于它的革命历史舞台。

1930年,为加强对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的联系,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闽西特委派蔡义昌组建“闽西工农通讯社”,建立起多条由闽西通往中央苏区、白区、大城市的地下交通线。其中一条交通线就是从闽南的厦门、漳州经华安、永福进入龙岩十八乡,直到龙岩总站腊石点,然后转往红都瑞金,成为中央苏区一条重要的秘密交通线。

1930年2月,在永福总区领导下,下垅村党支部应声成立了。2月15日,华安县下垅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成立,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里,终于诞生了华安县第一个红色政权。

下垅革命政权成立后,他们想方设法不断武装自己、壮大革命力量。组织由地下秘密的状态转为半公开的状态进行革命活动,队员们到偏僻的小山村张贴标语,宣传发动群众,号召穷苦农民团结起来,参加革命活动。包括下垅在内的华安西部、北部把永福总暴动的影响扩大到华安的大多数乡镇,形成了新的红色割据区域,真正成为了闽西苏区向外发展的组成部分。

在这段时间里,发生在华安县域内的最闻名的一场战役便是“五峰山战斗”。这是打响漳州战役发起总攻的第一枪,是红军攻克漳州取得胜利的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更是毛泽东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的一次战斗。

紅军驻扎漳州前后一个月时间,是华安区、乡苏维埃政府发展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山、水、林木、民居,都留下了红色根据地的踪迹。

位于高安的联春楼就是其中一处。“联春楼”是一座方形土楼,因为是清末期间由旅居南洋的华侨筹款兴建的,所以又被称为“番仔楼”。从外观上看,楼外墙底层用花岗岩石砌成,二、三层用鹅卵石搅红糖、石灰、生土砌至屋顶,燕尾脊式的屋顶,屋檐与外墙平齐,是典型的闽南土楼的模样,但仔细一看,便能发现“玄机”。三层楼高的城墙上不时有着一些大小不一的、特殊的“凹洞”,这据说就是联春楼历经“枪林弹雨”的痕迹。

静默无语的“番仔楼”在时代的洪流中履行着不一样的使命。这里不仅是革命战斗遗址,也曾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劳动居住场所,在一段特殊的时期内,还曾作为漳州市档案馆档案材料的临时藏所。美丽坚固的“联春楼”,注定是不平凡的。

如果说联春楼的关键词是“激烈”,那么红军洞的关键词就是“隐藏”。

红军洞距离联春楼仅有五公里,位置十分隐秘,位于一处岩壁之上,周边植被茂密。红军洞洞口窄小,只容一人躬身缓步而入,在洞口向内探视,隐隐有股潮湿阴凉的空气扑面而来。红军洞共有两处洞穴,分别位于华安县高安镇平东村大片头和坪斗仔坂底坑。红军洞的得名源自于邹天保和邹天水两人,两位革命先辈曾经在此红军洞附近为根据地开展革命活动。

在土地革命时期,高安镇平东村人邹天保、邹天水分别于1929年、1930年在龙岩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6月,为配合闽西游击战争,两人从闽西回华安,带回了“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军旗一面,“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印章一枚,还有驳壳枪 4支、步枪一支、子弹若干,以及红军大刀一把、斗笠、红军证章、袖章、传单等物品,分别藏于平东村的大片头和坪斗仔坂底坑两处洞中。新中国成立后,邹天保和邹天水主动把这批革命文物獻给国家,现珍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当地人也因此将两处洞穴命名为“红军洞”。1985年3月,“红军洞”被列为华安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红军洞”外,已不是深密丛林,而是一大片开阔的农家休闲小院,坐在小院中喝杯铁观音茶,一边聆听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那是昨日的传奇,也是今日的信仰。凉爽的山风吹过,远眺的山峦景色令人倍感愉悦,山林、清风都在传唱,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猜你喜欢
华安县永福华安
Proton loss of inner radiation belt during geomagnetic storm of 2018 based on CSES satellite observation∗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瑞 兽
飞龙在天
慧眼独具 神韵天成
—— 九龙璧(华安玉)鉴赏心得
鼠来宝
游永福樱花园
古雅意韵华安玉
温润华安玉 多姿九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