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燕 祝文君
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创新和改进课程内容,以契合幼儿逻辑思維、创新能力、多元智力、自我认知能力、品行修养等全面发展的要求。游戏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现阶段幼儿园要推进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与调整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课程游戏化现状与问题
游戏以教师为主体。近年来,幼儿园课程朝着游戏化方向努力,但是仍然存在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游戏以教师为主体。无论是游戏设计还是游戏过程,都是在教师控制下进行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缺乏自主性,这不仅严重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还会影响课程游戏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未能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课程游戏化的目的是在增加课程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促使幼儿体验认知和学习,在自我参与中获取发展和增长见识。游戏只是课程教学的方式,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幼儿掌握课程内容。现阶段,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游戏有趣味性,但知识性不够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脱离实际需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游戏中,未能充分考量幼儿年龄特征、游戏兴趣、认知规律,幼儿难以全身心融入游戏中,不能从中获取满足感和喜悦感。
二、课程游戏化的有效推进策略
让幼儿成为游戏主体。在课程游戏化推进中,要确保幼儿拥有自主参与游戏的权利,成为游戏的主体。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游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游戏设计既要考虑课程教学需求,又要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游戏的操作性;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要将游戏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游戏探究中掌握相关内容,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游戏中要给予幼儿最大的自由。由于幼儿年龄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因此教师要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认真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引导和帮助,保证游戏能够顺利进行。
数学课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必须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幼儿年龄,科学合理设计游戏,以增强游戏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数学课程中,认数是最基本的。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幼儿反复读写,枯燥的过程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数学课程游戏化,能够使认数变得有趣,提高幼儿认数学习的热情,认知效率更高,同时能身心愉悦。教师先出示幼儿喜欢的小动物卡片,让幼儿认数和报数。在幼儿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知以后,采用“击鼓传花”游戏,随机出示数字卡片,当鼓声停止时,花传到哪位幼儿处,那位幼儿就要快速报出数字。认数准确的幼儿可以继续游戏,认数错误的幼儿需要表演才艺。游戏使课程教学氛围热烈,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幼儿求知欲被有效激发。
语言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中语言教学极为关键,关系到幼儿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课程教学游戏化,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设计游戏,游戏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比如在认识水果过程中,为了训练语言能力,教师可带领幼儿去区角的“水果市场”,认识各种水果。随后,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各种实物水果,并进行口味、大小、颜色的描述。最后,幼儿需要把教师准备的水果卡片粘贴到对应的水果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水果进行描述,或者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其他课程游戏化。科学教育对幼儿十分重要,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准备合适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究,掌握相关科学知识。以“平衡”为例,教师可准备积木,引导幼儿自己去搭建。幼儿在搭建积木游戏中知道如何去掌握平衡。体育课程中要增强游戏性,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各种游戏,比如“老鹰抓小鸡”“跳房子”“三人两足游戏”“风火轮”等。
总之,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不仅能让幼儿身心愉悦,构建轻松的学习、活动氛围,还能使幼儿在课程教育中动起来,在参与中动脑、动手、动嘴,并产生情感的升华。幼儿在亲身实践中能更好地认知,确保自身智力、创新能力、探究力、思维等方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