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2022-05-30 10:48:04谭佳萍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2年7期
关键词:鸟窝领养鹦鹉

谭佳萍

虞永平教授说过:“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引导幼儿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接受新鲜事物。“你好,小鸟!”的课程故事来源于幼儿对小鸟产生的兴趣,我们以小鸟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为科学有效的探究创造机会和条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自然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和孩子一起,在班级创设了一个可供幼儿自由探寻花草、饲养小动物的“幸福花园”。幼儿在“幸福花园”里尝试去关注和思考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意义等,为孩子们感受爱、表达爱、懂得感恩提供有效支持。

一、品读童心:发现与生成

周一早晨,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幸福花园”里“飞”来了一对小客人。“快看,是小鸟耶!”大家围着鸟炸开了锅。楠楠说:“这两只鸟是双胞胎吗?”瑶瑶说:“它的羽毛好漂亮。”“你们到底是什么鸟呢?”彤彤问道。幼儿探究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其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使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对事物产生一种求知欲。针对幼儿的疑惑,基于幼儿的兴趣,班本微课程“你好,小鸟!”就此诞生。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我们首先进行了班组审议,对标指南,深挖资源,制订计划。我们结合五大领域目标,围绕“关于小鸟”“关于喂小鸟”“保护小鸟”“鸟类的朋友”等方面预设了四周的课程内容,并生成了课程预设图及自然资源网络图,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探究与学习。

二、追随兴趣:观察与支持

1.深度探索交流

我给小鸟搬个家。每天观察小鸟是孩子们的常态,可是问题又来了。“这个鸟笼子放地上太矮了,蹲着观察好累啊!”可可说道。“我们想办法把它挂起来吧!”程程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幼儿找来了道具间的晾衣架,把鸟笼挂了起来。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小朋友都围在鸟笼旁边观赏小鸟。因为走廊太窄,观赏小鸟的人多了就弄洒了鸟食。孩子们商量以后,决定给鸟笼换一个宽敞的地方,楼梯走上来的一块空地成了孩子们为鸟笼挑选的最佳位置。《指南》中指出:幼儿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与同伴友好相处。孩子们每天都要去看望这对鹦鹉,还决定给鸟笼换一个更宽敞的地方。经过商量,他们制订了“观察公约”。

爱心领养接力赛。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善待自然”的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恰逢十一国庆长假,班级的鹦鹉怎么办?振煊说:“同一小区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照顾。”小石榴急忙补充:“可以轮流带回家饲养。”孩子们想到了“爱心领养”的方式,轮流照顾鹦鹉。幼儿有一种情感的需求,他们想把鹦鹉带回家饲养。于是班组老师进行价值研判,关注到幼儿社会情感内驱力的发展。有心理研究表明:3—5岁的孩子会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心理理论,他们能够逐渐从感受意图、意愿到动机,发展到理解思想、情感、信念等,同样可以反过来指导行为。在对话和行动中识别到幼儿对鹦鹉饲养的行动需求,我们应顺应这种需求,让幼儿自身内驱力发生作用。幼儿商量制订了“领养计划”,排好日期,进行了“爱心领养”接力赛。长假结束后,幼儿依旧沿用了这样的方式,每天轮流带鹦鹉回家。这对小鹦鹉在大家的关爱下,收获了它们“爱的旅行”,长大了不少。

悬挂鸟窝大行动。安放鸟窝前,孩子们商量着制作计划,分组勘察实地,讨论应该把鸟窝安放在哪个位置,运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想要的工具材料。他们带着前期计划中准备的工具开始了尝试,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在探索如何挂鸟窝的过程中,孩子们每一次材料的选择以及同伴间的合作尝试,都展现出了他们积极主动、不畏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不仅如此,幼儿对挂鸟窝有很多想法,还会讨论一些挂鸟窝时的安全问题、悬挂方法等。

2.家园互动配合

基于幼儿对鹦鹉的前期经验,教师向家长发放《我知道的小鸟》调查问卷表,请家长协助幼儿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查询介绍有关鹦鹉的知识,引导幼儿了解有关鹦鹉的小常识,同时请家长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带幼儿去参观花鸟园、动物园、鸟类陈列馆等,拓宽幼儿知识面,了解鹦鹉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食物来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在家长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逐步积累各种经验,对于鹦鹉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原来小鸟的名字叫“虎皮鹦鹉”。幼儿为小白取了个名字叫“白白”,小绿叫“三三”。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为幼儿后期与鹦鹉产生互动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3.区域材料支持

为了帮助幼儿积累经验,结合班本化课程内容,我們在音乐区提供《小鸟小鸟》《百鸟朝凤》等音乐和自制表演头饰,鼓励幼儿跟着音乐舞蹈表演;在阅读区提供绘本《鸟窝上的树》《自然博物馆》等书籍,进一步丰富幼儿对鸟类的认识;在美工区投放了稻草、树叶、树枝、羽毛、麻绳、棉花等材料,为幼儿设计制作“鸟窝”提供条件;在木工坊提供质地软薄的木板、小锤子、小钉子等工具,为鸟儿搭建小木屋等;在科学区提供了“羽毛涉水实验”,引导幼儿通过对比观察,鼓励孩子大胆联想,在探究过程中设法验证,发现羽毛的秘密;将测量工具投放进数学区域,引导幼儿测量并记录鸟窝的高度等。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室内外环境以及游戏区域,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4.经验总结提升

在自然中学习,扩大了我们很多班本课程学习的可能性,比如幼儿在挂鸟窝的经验上就可能从模糊走向清晰,当家长也参与到领养小鸟的过程中,情感会产生共鸣等。这些都给了幼儿生发课程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去研判。为了让课程梳理更为清晰,我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幼儿一步步探索鹦鹉的过程记录下来,带着幼儿一起经历,一起记录,让幼儿珍惜生命、感受爱。

三、课程思考与小结

“你好,小鸟!”班本主题是基于幼儿的一次偶发事件,幼儿的种种好奇,引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从兴趣点出发,开展的班本主题研究。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关爱,是建立在与环境进行亲密互动的基础上的。孩子从“幸福花园”发现的“小鸟”开始,亲力亲为饲养小鸟,不仅丰富了对小鸟的了解,更在与小鸟短短一个多月的相处中建立了感情,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转化为对自然的关怀和保护的行动,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关于小鸟的故事还在继续,作为教师的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去观察,了解孩子的需求,更是学着去解读孩子的语言,与他们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助力他们的成长。孩子的每一天都忙碌而又充实,每当回想这些瞬间,我心里都是温暖的。

来源于孩子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是有爱的课程。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我们要让“自然角”成为大自然的缩影,要让孩子随时可以接触到大自然。”我想饲养在“幸福花园”——班级自然角的鹦鹉,已然成为孩子们亲密的伙伴。他们相互关爱,分享喜悦,这不仅是爱心、责任心的养成,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幸福的传递。

猜你喜欢
鸟窝领养鹦鹉
挂在墙壁上的鸟窝
幼儿画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1:40
我一直想领养一个自己
聪明的鹦鹉活得长
小鹦鹉
熟辣烘鹦鹉
鸟窝
笼中的鹦鹉
《鸟窝》
领养
鸟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