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呢?
一、立足教材,挖掘创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所凸显的传统文化元素较以往版本的教材更为丰富,更加有利于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时,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传统文学作品中,挖掘传统文化精神
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能反映时代与历史特征,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如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陆游创作此诗时的时代背景,以此来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从传统艺术中,展现中华艺术魅力
可以利用教材中与戏曲、绘画、音乐等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呈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赵州桥》《京剧趣谈》《藏戏》等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尊重多元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智慧。
(三)从传统民俗中,挖掘民族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财富以及智慧的展现。在教学《北京的春节》《端午粽》《腊八粥》《元日》等课文时,可以增加一些民俗文化的介绍,增强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了解,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从传统故事中,挖掘传统美德
很多民间故事、神话、寓言故事中都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比如,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就讲了猎人海力布热心帮助别人,为了救乡亲们,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又如,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就展现了不惧艰难,坚持不懈,顽强奋斗的勇士形象。教师要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故事中所蕴涵的智慧和美德,启发和教育学生。
二、立足课堂,丰富形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将古诗文、民乐、书画等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跨学科学习,实现教学模式上的重构创新,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识字、写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块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汉字演化的小短片,加强学生对汉字内涵的深层理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图片,进行汉字演变的展示。另外,汉字有其独特的结构和书写顺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书写汉字,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体会汉字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传统节日》一课时,教师可以遵循识字规律,将识字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识字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如:通过字理讲解“祭”字的演变,“舟”字的由来;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街巷名字,认识生字“街”“巷”等,从而把生活中的传统元素融入识字教学中。
(二)古诗词教学,熏陶传统文化
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练,意境深邃、优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
1. 诵读吟咏,感悟音韵之美。古诗诵读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在一遍遍的诵读吟咏中,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一下子走进这一首古诗的学习中。在学生读通读顺读出该诗的节奏后,教师先不刻意地去解释该诗的意思,而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诗意,品诗境。在教学前两句诗时,巧妙地融入古代其他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让学生体会诗意,领略西湖的美丽。在教学后两句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西湖的美景。这样,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古诗吟诵中,不知不觉地就会喜欢上古诗这一传统文化形式。
2. 图文结合,品味文字意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语言浅近明白,教师在教学此诗时,可以抓住“接天”“别样”两词,引导学生感受荷叶一碧万顷的壮观以及荷花红得娇艳的样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给诗配图,在配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如果你是画家,你会如何画荷花?”引导学生联系“映日”去感受阳光照耀下荷花呈现出的“别样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毕竟”“不与”“四时”的理解,体会诗人对六月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传统节日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借助传统节日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课堂教学,感受经典。《传统节日》一课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是学生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每个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感受节日的气氛。在学生大致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你最熟悉或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个?你家又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在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将之前收集的学生过节时的图片资料与古诗内容相结合,制作成视频进行播放,讓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 教育活动,彰显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结合“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例如,元宵节开展猜灯谜活动,“拗九节”组织学生慰问孤寡老人,清明节开展以“文明祭扫承遗志,弘扬传统树新风”为主题的班队会及网上祭扫活动。这样做,就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彰显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依托文本,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还要经常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区泮野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编后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言简义丰,艺术表现力强,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本专辑的这几篇文章分别从古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传统节日活动等方面,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