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那么,学校应该肩负起什么责任?父母和家庭如何做好“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可以提供什么资源,以提升社会教育力?这三者怎样做才能协同起来,发挥最大的效力……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本期的三篇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1. 如何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引导未成年人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
2. 提高家校共育能力,相关部门在行动。2020年,福建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编写出版了《家庭教育指导手册》;2021年,组织编写了小初高《家庭教育指导手册》,遴选建设了25个家庭教育特色校、100个家庭教育典型案例;连续6年推出《家长课堂》近300期,每年线上线下培训学生家长100多万人。
3. 父母可以通过不断自我成长以及多渠道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成为合格的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做好这样四件事:一是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力量;二是陪伴孩子;三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到未来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四是做孩子的支持者。
4. 培養人的任务,不是始于学校,终于学校,而是始于家庭,终于社会。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为孩子的教育助力?可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家长心理辅导、青少年阅读、安全教育等助教活动。
(以上材料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