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靖
摘要: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采取开胸手术、微创心脏手术诊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6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运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组运用微创心脏手术,对两组诊疗效果展开评价,包括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切口长度、并发症等。结果 ①治疗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及住院时间、胸液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与之对照组比低,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P>0.05);②术后1周,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Spitzer(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③治疗组心律失常、迟发性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率相较于对照组低(P<0.05);④术后即刻肺动态顺应性(Cdyn)及静态呼吸顺应性(Cs):与对照组比,治疗组Cdyn、Cs表现出更高水平(P<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采取微创心脏手术诊疗效果更为确切,可降低手术对胸肺顺应性的应激影响,患者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开胸手术;微创手术;生存质量;效果
在临床上,心脏外科手术具操作程序复杂、精细化程度高、风险高度等特征。伴随医学事业发展,心脏手术技术逐渐完善及人工材料、心肺分流设备的创新及优化,手术成功率大幅度升高[1]。实践指出,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较高,典型特征为房间隔与室间隔缺损,正中开胸手术为既往传统诊疗术式。当下,外科手术正在趋向于微创化、精细化,全胸腔镜微创手术于心脏外科手术中运用率逐渐升高,其具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2]。本文对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开胸手术与微创心脏手术诊疗效果及价值,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6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临界值19~34(25.50±4.11)岁; 14例房间隔缺损、11例室间隔缺损、3例其他。治疗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临界值20~36(26.78±4.16)岁;15例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1例其他。样本个体间资料具同质性(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纳入标准:①经全面诊断满足WHO中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判定标准;②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无认知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①并发主动脉疾病、冠脉疾病;②肝肾肺器质性病变;③全身性感染;④既往有胸腔手术史;⑤手术不耐受;⑥过敏体质。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开胸手术。保持平卧位麻醉,消毒铺巾后于胸骨正中位做切口,切皮与皮下组织;将胸骨充分显露后,剥开胸骨上窝肌肉,游离胸骨后壁,纵行劈开胸骨后常规止血;启动体外循环支持,实施对症干预。
治疗组采取微创心脏手术。针对主动脉瘤破裂、室间隔与房间隔缺损者,以仰卧位实施全面,胸壁右側略微抬高,右臂下垂且呈外展状态,与腋中线保持平行,显露出右胸壁;气管插管,构建体外循环除颤;实施肝素化后由麻醉师选择14 F/16 F插管,基于食管超声指导下,于右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放置在上腔静脉右心房衔接处(不进入右心房),行纵向腹股沟切口,进行静脉与股动脉的游离;而后置于股动脉6 F/7 F动脉管,置入股静脉19/21 F静脉管,完成体外循环支持建立工作。下腔静脉管于超声指引下放置在右心房衔接处(不进入右心房)。男性病例做2.5~7 cm切口,女性病例应避开其乳腺组织。将胸腔打开,保持右肺通气,放置胸壁牵开器、软组织牵开器,轻柔、缓慢操作,以免损伤肋骨。切开膈神经右上2 cm位置心包,将右心房、主动脉根部暴露,做切口,同时置入左线引流管、心包牵引线,然后再做切口,放置胸主动脉阻断钳,放置导管,备用。采用荷包线进行主动脉前壁的缝合,且放置心脏停搏液灌注针管。开始循环,对上下腔静脉予以阻滞,切开右心房,实施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亦或是阻滞升主动脉,且在其根部注入心脏停搏液,在心脏停止搏动后实施手术。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指标。主要包含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及住院时间、胸液引流量及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
②生存质量。以Spitzer量表就两组生活质量实施测评,涵盖精神、健康、支持与活动等条目,各条目2分,分数与生存质量呈正比。
③并发症。对两组并发症展开记录分析,包括心律失常、迟发性胸腔积液及心肾功能损伤等。
④Cdyn、Cs。对两组术后即刻肺动态顺应性(Cdyn)及静态呼吸顺应性(Cs)展开评测,仔细记录,以作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资料采用SPSS24.0的统计学软件展开分析,计量资料(生存质量)用t验证、±s说明;计数资料(并发症)选用检验,%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指标结果对比
与对照组比,治疗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及住院时间、胸液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更低,切口长度更短(P<0.05),见表1。
2.2 Spitzer结果对比
术后1周,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Spitzer各因子评分明显升高,P<0.05。见表2。
2.3 并发症结果对比
治疗组心律失常、心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率3.57%(1/28),低于对照组25.00%(7/28),P<0.05。见表3。
2.4 Cdyn、Cs结果对比
治疗组Cdyn、Cs与对照组比高P<0.05,见表4。
3讨论
传统开胸手术能够经胸骨正中切口到达胸腔,于直视下实施手术,须具较好的手术视野,才可避免有关手术操作对肺部形成的挤压及损害。此术式创面较大,对正常组织损伤严重,且术后渗血严重,增加并发症风险,降低患者生存质量。伴随微创理念的提出及逐渐完善,微创手术已被外科治疗领域大面积运用,其具创伤小、视野清晰、精细化等特征,可规避开胸手术的诸多不足,受到医患的一致认可[3~4]。本研究结果示,治疗组术后1周生存质量各因子评分较对照组高,治疗组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微创心脏手术可优化患者康复效果,改善其生存質量,与上述结论相符。当下,微创手术采取的入路方式包含腋下小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等,有关资料表示[5],>14周岁亦或是具肥胖指征患者不建议行右腋下小切口入路,而是考虑较右前外侧小切口,但该入路方式在实施主动脉插管时难度显著提升,风险较大。对于女性患者,建议行右前外胸小切口,这样能够满足女性对美观度的需求[6]。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进行手术操作过程的实时监测,比如心脏复跳时,该技术可用于判断瓣膜反流现象存在与否,进而减少因肺动脉进气所致并发症的发生[7]。本研究结果示,治疗组并发症相比之对照组低(P<0.05),证实微创心脏手术安全性更高,与既往报道吻合。结果显示,治疗组Cdyn、Cs与对照组比高,提示微创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顺应性影响低于开胸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过程中,心肺分流是因缺血-再关注受损与血液于人工材料表面所暴露引发的炎症效应,同时先天性心脏病所致肺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子均会使肺部受损[8]。肺顺应性能够对呼吸做功进行显示、反映。微创手术筋胸壁打孔完成操作,有效降低了开胸、关胸的时间。而开胸手术本身就会损伤胸膜腔完整性,并且术中对肺部形成的牵拉、压迫等损害均可降低肺顺应性。因此,微创手术后对肺顺应性的影响更小,患者预后更佳,与魏柯欣等文献结果吻合[9]。
综上所述,先天性心脏病采取微创心脏手术诊疗效果更为确切,可降低手术对胸肺顺应性的应激影响,术后患者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魏柯欣.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09):1305-1307.
[2] 孙柏平,罗若谷,罗越魁,等.开胸手术和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03): 364-365.
[3] 李旭,兰萍,舒义竹,等.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8): 18-19.
[4] 于鹏,李悟,木拉提·米吉提,等.开胸手术和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02):48-50,55.
[5] 杨茗竣.用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8):57-58.
[6] 赵戈锋.微创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对比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11):1316-1317.
[7] 李俊红,木拉提,阿布都乃比,等.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8,18(06):505-508.
[8] 赵佯雪,赵萍萍,刘瑞.开胸及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比较[J].云南医药,2022,43(03):29-30.
[9] 魏柯欣.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09):130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