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理论机理和价值内涵

2022-05-30 10:48张广彬林洁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历史观

张广彬 林洁

摘要: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精髓。深刻认识和学习习近平历史观,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历史观;治国理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多次关于历史的系列讲话,对于如何看待历史、评判历史,如何运用历史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重要表述和基本观点。他多次强调,“历史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历史的论述,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坚定“四个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机理

(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历史财富

中华文化的传承性,造就了中华民族强烈而又深刻的“历史责任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记录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强调统治者要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善于从现实出发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继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史学家们对在历史的编纂过程中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而优秀的政治家又是总能发现史学中蕴含的历史规律,为治国理政所服务。习近平深知在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积淀的泱泱大国中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广阔的历史思维。习近平历史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坚实的根基,显示其独特的价值底蕴。

(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聚历史经验

任何认识的形成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习近平从少年时期到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漫长的人生经历促使其历史观的不断形成、发展和成熟。首先,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出生于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其次,丰富的工作经历,为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积累了实践认知。1969年,习近平到陕西省延川县开始了上山下乡的七年艰苦历程,他阅读不了中国经典古籍和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国外史书名著,为他以后的治国理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历史观的萌芽已经诞生。从1979年在中央相关部门任职再到2012年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前,是其历史观形成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1983年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就重视挖掘历史文化,实施旅游兴县。修建“荣国府”,开创了旅游业的“正定模式”;在福建工作期间,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历史观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升华,在讲话中运用古代名言警句和典故高达500余条,涉及范围之广、论述次数之多、表达内涵之丰富在历届中央领导人中显得极具突出。

纵观其人生经历,习近平的历史观是在艰难曲折的困境中磨练出来的,是在丰富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历练起来的,是在对亿万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中确立起来的。

(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开拓创新

马克思认为大历史观就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1 ]。主张应从生产力和物质生产方式上学习历史,探究历史。运用这一理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要论断,并建立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各项基本制度及大政方针。对于什么是历史,马克思指出“历史是现实的人”[ 1 ]习近平清醒的把握这一历史认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处理社会基本矛盾,将联系、发展、统一的观点运用到社会历史的分析中,在全局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在实践中把握历史思维的拓展性和功用性,形成了紧密联系、贯通古今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在不忘初心的指引下牢记共产党人历史使命

习近平历史观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观作为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对历史的审视与思考。早在1938年毛泽东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2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期,邓小平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在思想层面的拨乱反正,这是以科学态度和方法研究党的历史的重要典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历史思维贯穿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整个过程,习近平在这个过程实现了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化下的新型马克思主义。

二、习近平历史观的价值内涵

(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辩证法相统一

历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又不断向前发展着的过程,对待历史、研究历史、认识历史就必须在理论上、思想上坚持辩证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地去看待历史问题与历史人物。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的看待和分析”[ 3 ]。一方面指出了毛主席晚年错误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階段去看待,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又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即维护了历史的客观性,又强调了辩证对待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涉及到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时,他认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去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历史的艰巨性,还要展望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动摇。“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标准。辩证看待历史就是要全面地、客观地、联系地去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看到历史的动态发展而不是孤立静止。

(二)坚持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相统一

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只有在现实中总结以往历史经验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正视现实看待历史,就是紧紧把握当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现实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面向未来看待历史就是要用未来的眼光,发展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要看到历史前进的方向,走的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习近平认为,“中国梦,既是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现实的,是因为它具有具体丰富的现实内涵,包含了强军梦、美丽中国梦、航天梦、文化强国梦等,这些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同时也是现实中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夙愿,是对追求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达。“中国梦”是未来的,是因为这是对国家富強、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期盼,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光辉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为之奋斗。

(三)坚持国内视角与国际视野相统一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习近平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从世界发展的高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揭示历史蕴含的内在启示。习近平注重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注重构建全球体系下的命运共同体。认为人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各国相互交流、和平往来,才能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整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世界史观的最高形态。

(四)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史观相统一

群众史观是习近平历史观的核心要义,贯穿习近平历史观的全过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及“人民”一词多达203次,在一系列的活动和讲话中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且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来表达自己的使命担当。一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本质和核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二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三是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检验。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习近平历史观,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历史观,领会其深邃含义,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藩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历史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习近平的历史观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