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学习”视域下提升古诗作业设计质量的策略研究

2022-05-30 20:47:58袁璐

袁璐

摘    要: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选入的12首古詩,没有按主题、历史时间轴或体裁、题材来汇编,容易让学生患上只见部分不见全局的“要素病”。为了让学生获得古诗学习的“门槛体验”,教师可设计初级版全局游戏,引导学生梳理古诗演变过程、发现古诗字数变化,构建古诗文学史框架,并在辨“音”识“材”的朗诵体验中加深对古诗的热爱。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秀句集锦,古诗新编”“搭建支架,仿创古诗”“打破圈层,活学巧用”等方式,学会迁移,丰富技能库,提高古诗的全局学习能力。

关键词:全局学习;古诗作业;初级版全局游戏

诗词的发展,从最早的先秦文学开始,一直到最晚的近现代诗,有一条完整的演变路径。学生虽不一定要对这条路径了如指掌,但如若知晓,则更有助于构建起一个古诗文学史框架,记忆也会更清晰。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七上”)古诗教学为例,谈谈“全局学习”视域下提升作业质量的策略。

一、全局游戏,获得“门槛体验”

(一)背好“底子诗”,构建古诗文学史框架

戴维·珀金斯说:“通过要素来学习事物,看不到全局或只看到全局一小部分,这种倾向会引起很多问题,我喜欢把它称作‘要素病。”[1]七上选入12首古诗:课内4首放在“四季美景”这一主题单元内;课外8首,一半集中在第三单元后,一半集中在第六单元后。这些诗既没有按主题汇编,又没有按历史时间轴或体裁、题材来汇编。这样的古诗学习,就容易让学生患上只见部分不见全局的“要素病”。

戴维·珀金斯认为如果经常参与初级版全局游戏,就会获得帮助我们克服困惑的“门槛体验”[2]。为了让学生获得古诗学习的“门槛体验”,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

【作业设计一】

[游戏一·梳理古诗演变过程]

重回历史,我们看到了诗从最初的《诗经》再到明清诗歌的演变,现在请把下图1填写完整,梳理诗歌演变的历程。

[游戏二·字数变化]

纵观古诗的演变,诗句的字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试着完成下列表格,知晓诗句字数发展的规律。

[游戏三·不同时期诗歌、诗人代表]

下面15首诗,涵盖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所有诗歌体裁,请你尝试把它们背下来。

远古《弹歌》——《诗经·关雎》——两汉《十五从军征》《庭中有奇树》——魏晋南北朝《观沧海》《饮酒》——唐《竹里馆》《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钱塘湖春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宋·苏轼《定风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明·夏完淳《别云间》——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设计意图:笔者引导学生按照古诗演进的脉络,构建不同体裁、不同朝代诗人代表作品的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把诗人牢牢地嵌在古诗史链条上,形成全局观念。

(二)朗诵有法,辨“音”识“材”

古诗学习的初级版全局游戏中,题材学习也是获得“门槛体验”的必备要素。“三分诗,七分读”,古诗的含义,不仅表现在字面,还体现于声韵。但当前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要求,主要是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等方面入手,鲜少关注人的性格、音色差异对作品演绎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嗓音都有其独特色彩,性格也有冷、暖、明、暗之分,如果内容风格与朗诵者本身的性格和音色等因素相匹配,朗诵便能如虎添翼。比如一个声音粗犷的男生就比一个声音轻柔的女生更易演绎出《观沧海》的磅礴气势。

【作业设计二】

不同的人生道不同的故事,各异的音色展不同的人生。试着选择最适合你音色和性格的一首诗,觅得一处属于你自己的诗歌桃花源。

[游戏四·初识题材]

七上所选的12首古诗,主要涉及五种题材,笔者将其制成诗卡,让学生在诗卡上记下自己对诗的喜欢程度与风格特点,以便为自己的音色找到最适合的作品,详见表1。

[游戏五·匹配声音]

知己——根据图3完成自我性格和音色的评定。

知彼——作品与性别、声音因素的匹配指数,详见表2。

若内容风格和嗓音特点相匹配,朗诵便能如虎添翼,请告诉我,你选择的作品是_________。

设计意图:游戏四,精巧设计含有各类题材的“诗卡”,让学生快速地了解诗歌的主题,知晓诗歌的大致题材;游戏五,通过评定自己的性格、音色,找到自己的声音特点,进而了解何种声音匹配何种作品,让学生在一场辨“音”识“材”的朗诵体验中,加深对古诗的了解与喜爱。

(三)了解诗法,提升品鉴力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说:“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名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可见,无论是作诗还是读诗,都该懂诗法、知诗病,方能悟诗情,提升古诗的品鉴力。七上所选的12首古诗,主要涉及四种体裁:汉乐府、律诗、绝句、散曲。除了汉乐府和散曲外,其他都是近体诗,而近体诗在字数、声韵、平仄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规定。又因所选诗歌的字数涉及四言、五言和七言,笔者尝试从“字数与节奏”“押韵与平仄”两方面入手进行作业设计,以期通过练习,让学生知晓一些“诗法”,拓宽品鉴诗歌的视野。

【作业设计三】

为什么四言诗是“二二”节奏?五言通常是“二三”,七言是“四三”节奏呢?请对诗歌进行“拆、组”,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

[游戏六·二言诗与四言诗]

一个汉字一块积木,两个汉字就拼成了一个“二字句”,这便是中国最早的二言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1)现在,你知道如何拆分《关雎》吗?

关关雎鸠=(  )+(  )。

(2)在四言诗里,也能发现一些五言句子。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

(3)现在,轮到你上场了。试着将《观沧海》改成一首“二三”节奏的五言诗。

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观沧海。

[游戏七·五言诗与七言诗]

现在,再给《观沧海》进行拆解,把每个下半句都拆掉一块积木,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把它写下来。

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观沧海。

设计意图:通过拆、组《观沧海》,对比四言、五言和七言诗的差异,感知“二二”到“二三”再到“四三”节奏的变化,感受诗歌字数对语意完备、情感表达的影响。

[游戏八·古体诗与近体诗]

知押韵:给《观沧海》与《次北固山下》标注韵脚,并写下你的发现。

知平仄(触摸诗的心跳):汉字的声调有四声,通常把“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古诗讲求平仄,诗句的声调有高低起伏,诗人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富有音乐特色和生命力。唐以后的律诗更是如此。请仿照示例(略),将《次北固山下》中的颈联与平仄填写完整,然后在图4中依据颔联心电图示例,画出颈联的心电图。

设计意图:标注韵脚的练习,让学生看到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用韵上的差异;平仄是诗歌的心跳,在给律诗画心电图的练习中,学生感受到了诗歌靠平仄交替形成的音乐美。这些简单而实用的诗法练习,有利于让学生尝试用“诗家之眼”观诗,在知格律的基础上感知诗情诗趣。

二、学会迁移,丰富技能库

(一)秀句集锦,古诗新编

琳达·达林-哈蒙德将学习迁移分为高端迁移和低端迁移,并指出:高端迁移是反思性抽象的结果,只有当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建立起概念上的联系时,才会发生高端迁移;而低端迁移是对情境的表面特征的反射性反应,只要新情境能让人自发地想到之前的情境,就会发生低端迁移[3]。由此可知,学生能在新情境下自发地联想并吟诵出诗句,就是古诗学习的低端迁移,这种能力的获得或许可通过揭秘唐人作诗现场来实现。西川在《唐诗的读法》一书中介绍了唐人在出门送别、参加宴会遇到现场作诗的小难题时,总会拿出携带的“秀句”参考书,即摘抄古今的好句、好意象[4]。这一点在《增补诗学金粉》中也有反映,如书中“诗语”部分关于冬天列出来的两字词有霜峰、天寒、冻月、狂风、雪深、裂肤等,三字词有朋来处、同酌酒、日夜思等。这样,普通人在遇到作诗难题时,也能随时撷取灵感,作出符合要求的五言、七言诗,让古诗学习的低端迁移成为可能。

遵循这一思路,笔者让学生按照主题,将七上所选的12首古诗进行“二字”“三字”“四字”归类,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秀句参考书”。

【作业设计四】

古代诗人在成为诗坛名家之前,他们的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如何被传播的?让我们穿越到大唐的写诗现场,揭开他们写作的“技术性秘密”。

[游戏九·古诗揭秘]

唐人写诗,常会携带一本“秀句”之类的参考书,里面抄写的都是古今的好句、好意象。下面请你按照“思念”“写景”两大主题对七上课内外古诗进行“二字”“三字”“四字”秀句集锦。

[游戏十·古诗新编]

借用古人的智慧,新编以“思念”为主题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各一首。

设计意图:“秀句集锦”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库;“古诗新编”能让学生看到作诗的 “捷径”。这两个游戏能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作诗的乐趣,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

(二)搭建支架,仿创古诗

对如何组织教学以提升迁移效果,珀金斯指出,设计一种包含反思抽象行为的高端迁移的“架桥”会极大改善迁移效果[5]。对于古诗学习而言,反思抽象行为莫过于看清诗人作诗的底层思维逻辑。为此,笔者尝试通过搭建三种写作支架来仿创古诗,完成古诗学习的高端迁移,提升学生作诗的技能。

[游戏十一·做一回诗人]

示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第一步:确定要写的主题______。

第二步:找到9个具体的事物呈现你想表达的主题。(二字)

第三步:发挥想象,完成表3。

表3   人物所处环境、行动(活动)、感受的描述

[人物 主题一:夏思 主题二 主题三 环境 空调房,街道 行为/活动 吹空调,看风景 感受 凉爽,生机,草木茂盛 ]

第四步:请完整地写下你的作品吧。

示例:《天净沙·夏思》。

公园小草红花,繁枝碧水嫩鸭。街道熏风黛瓦。骄阳之下,空调房早开啦。

设计意图:这份作业单搭建了两个支架,一是中心导图支架(略),让学生借助导图转换出大脑中的“信息材料”(具体呈现主题的事物),让表达更清晰。二是图表支架,表格列举了人物所处的环境、行动、感受等要素,学生只需仿照示例,在空格处分别填上与所写主题相关的内容即可。支架的搭建,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仿创古诗的乐趣,也看清了古人作诗的底层思维逻辑,为今后自己创作诗篇奠定了基础。

(三)打破圈层,活学巧用

珀金斯主张全局学习要学会“换个地方玩”,只有如此,学习者在日后才更有可能将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进行广泛而深远的迁移。他认为鼓励学习者将学习内容与自己联系起来的老师,是在帮助学习者克服一种只适用于教材或讲座中的思维模式[6]。的确,古诗是曾经,更是现在,属于记忆,更属于创造。为实现古诗“换个地方玩”的目标,笔者设计了一些“打破圈层,活学巧用”的作业设计,试图打通诗与诗、诗与现实生活的界限。

【作业设计五】

现在,请撒开你的脚丫子跑进古诗宝库里,挑挑拣拣,无论是偶遇还是刻意寻找,让那一首首古诗、一句句经典都化作你笔下的灵感流光,跃进文章缝隙中。

[游戏十二·偶遇的诗]

写下你偶遇的诗,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想今后可用于哪里。

[游戏十三·刻意找诗]

请根据日常需要写作的题目,寻找合适的诗作,示例见表4。

[游戏十四·“口令”寻诗]

(1)通关口令:雨天、楼阁、儿童、心情(或其他的任意四个口令)。

示例:找一找:雨天——李商隐《夜雨寄北》;楼阁——王勃《滕王阁诗》;儿童——贺知章《回乡偶书》;心情——赵师秀《约客》。

随便拼:滕王高阁临江渚,巴山夜雨涨秋池。儿童相见不相识,闲敲棋子落灯花。

翻一翻:(略)。

(2)挑战升级,化用诗句。(选做)

示例:诗里的故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们的故事:(略)。

现在,写下你的诗句故事吧。

设计意圖:这三个古诗游戏,目的都不一样。“偶遇的诗”,让学生写下自己深有感触的诗句,实则是引导学生打通诗与生活的界限;“刻意找诗”要求更高,让学生根据相应的习作题目,作贴合习作素材的思考,为增添文章意蕴提供可能;“‘口令寻诗”环节,则更大胆地让学生打破诗与诗的界限,跨圈层地使用不同诗人的诗歌,提高提炼古诗意境的能力。学生创编一首首新诗,虽看似天马行空,却极大地锻炼了逻辑想象能力。

综上,因为没有按单元编排,七上12首古诗散落在单元内外,所以笔者设计了全局游戏(作业),以帮助学生构建古诗“全局学习观”,获得古诗学习的“门槛体验”,这较好地解决了课内外古诗不成体系的难题。学生在这份作业里,收获了古诗的文学史框架、辨“音”识“材”的体验、提升古诗品鉴力的“诗法”、唐人作诗的“秘密”以及打破圈层的创新。[□][◢]

参考文献:

[1][2][3][5][6]戴维·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2[M].黄珏苹,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4,8,125,137,125.

[4]西川.唐诗的读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