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与应对措施

2022-05-30 20:38:09杨肖
商场现代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致力于打造全新的金融业发展体系,基于宏观调控的引领,商业银行顺利完成了新时代的转型,但流动性风险也悄然而至。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瓶颈进行研究,从风险管理形式、管控体系以及监管效率三个角度分析风险成因,目前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结构、存贷期限以及其他各类流动性风险中,因此需要从多个维度完善资本市场,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资产结构;分散负债;风险监测

引言:当前,我国金融业呈现同业务多渠道共同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在扩大规模创造收益的同时,也会面临多重因素的干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流动性风险给经营稳定带来威胁。直接投资市场的逐渐成熟,部分投资人选择将资金转出银行选择收益更高的产品,导致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实体融资率低迷影响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模式的探索是当前很有价值的研究。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理论研究

流动性风险往往来自于负债和资产,商业银行虽然具备一定的偿还能力,但面对市场形势的变化,并不具备充足的资金和稳定的成本来及时应对债务风险,资产增长是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不可操作性,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动性外,还包括信用、操作、市场等风险,因此,流动性风险又有综合性风险这一称号。杨汇渊(2018)针对市场环境深度分析商业银行管理中的“流动性”,并将其视为银行收益的核心部分,在运营过程中强调适度流动;关于风险管控,晏家慧(2018)探索流动性与收益之间的根本矛盾,深度分析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缺口部分,加强对资产、债务的调控;焦萍(2021)总结以前的相关理论,结合新时期经济发展特征和市场变化总趋势分析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并立足于现状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就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经济体制的改变已经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埋下流动性风险的种子,在新时代其他风险的综合作用下逐渐暴露出更多问题,急需相关部门加强防范提升监管。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流动性风险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综合性风险,其本质有别于市场和操作风险,成因更是形态各异,导致管理和预测工作落实情况不佳。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動性风险现状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其一是资金的流动性,其二是用途的不确定性。

1.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失衡

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多数采用股份制独立运作业务,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持资金和客户的存款,运用存贷款利差来获取部分利润,当市场需求增加,银行自持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则会导致风险的进一步扩大,这种资产与负债结构失衡的现状是制约银行盈利的主要原因。由于客户的选择和存款额度都带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过度依赖这种盈利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供需不平衡等现象,严重影响银行运作和口碑。银行资产结构也可以被视为投资结构,在选择投资对象和资金量时会对目标选项进行评估,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倾向规模较大的中长期贷款,这种结构会出现资金不足、收益周期漫长的问题,影响资产流动性形成较高风险。

2.存贷款期限存在差异

我国金融领域倡导投资全民化,行业门槛也逐渐降低,中小型金融机构近年来迅速崛起,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项目服务,但由于资金有限,且融资借贷效果不佳,使得大部分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均以短期为主,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则更加倾向长期稳定的贷款模式,但市场流动性风险随之提升。当银行持有的中短期存贷款比例与长期存贷款相持平甚至高于长期存贷款份额时,严重的差异问题无疑加重了流动性风险,存贷款期限差异也将导致储蓄体系发生变化,新模式一旦形成,想再改变是十分困难的,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管控。

3.杠杆政策受到限制

银行流动性风险可以作为综合性风险概念,包含着银行风险的多种表现形式,因此在归纳风险类型时会将各种风险均视作流动性风险,现阶段影响银行运用的主要风险是经营风险,由于业务比例和收益情况不佳时会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是可传递的,一家银行出现经营崩溃或风险提升,则会导致同业务银行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在杠杆政策推行过程中,流动率和风险覆盖率得到良好控制,但这种显著的成效在不同银行之间并未有效发挥传递效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不一。

4.短期拆借管理不足

贷款是目前银行占比较大的业务,由于银行运作模式的改变,各种新业务和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成为现阶段盈利的主要补充渠道,市场和操作带有不确定性,银行运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流动性差的现象。为了能够及时填补漏洞,往往会选择拆借的方式来强化资金的内部流动性,若银行的同类业务尚未成熟,短期拆借能力不足,则会进一步加重流动性风险,整个资金链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影响其经济发展和基本运作。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成因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升,金融市场运营范畴和业务也不断扩大,合理的资金分配效率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收益,但流动性风险始终存在每个环节中,基于此需要不断加强监管完善相关体系。结合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银行整体管理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妥善监管,尽管已经明确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但存贷款期限和拆借仍旧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整体效率不佳。

1.风险管理形式单一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西方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的灵活性,选择在原有基础上衍生出更多工具,有效规避流动性风险,例如资产形式证券化、信贷违约期权等。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针对流动性风险的管控形式相对单一,对于同业业务的风险识别工作并不完善,周期相对较短,停留在较为短期的业务,若在此过程中出现难以控制的风险问题通常会向央行借款,或根据实际风险状况选择启动备用金,由于这种管理方式的单一性,拆借管理与存贷期管理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商业银行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突破。

2.管理体系不全面

根据流程标准管理准则,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必须結合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战略目标,明确管理的侧重点,并严格按照目标执行一系列发展计划,落实流动性风险管理。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在指标设定方面缺乏前瞻性和综合性,只是在规划方案中注明业务运营。在制度未落实的前提下,行为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综合性思考,对同业业务了解不全面,拆借能力有限,导致相关工作规范化程度低,流动性风险被扩大。

3.监管效率不高

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在于效率问题,首先,在内部设定方面并未形成直接领导的管理部门,尽管内部管理结构详实具体,但实际运作过程中仍无法完全脱离粗放性,缺少独立领导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交流,而流动性风险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传递性特征,管理部门管辖范围没有完全覆盖到多个部门,分散现象严重。其次,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设定与实际需求存在出入,商业银行的风控工作无法通过自发优化而形成体系,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缺失使得业务门槛降低,监管效率不高。最后是监管的时效性,由于缺乏高效的流动性风控管理意识和体系,在管理过程中无法落实上行下效原则,业绩部门为了绩效而将投资重点放在短期项目上,大大提升了流动性风险,无法实现深度优化。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1.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优化

(1) 及时调整资产结构

中长期贷款是确保商业银行能够正常运营的重要收入来源,一般情况下,会更加倾向于这种大型存贷款业务,但中长期贷款业务的最大特点在于资金额度大、期限长,这种形式对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来说极易造成资产流动性风险。因此,银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产结构调整,明确市场需求以及相关利率,有效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可以根据调研设立内部风险指标界限,例如:LCR指标,能够计算流动性资产与现金流的比值,并通过系统运算来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资金情况进行预算,帮助商业银行了解资金缺口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银行需要定期进行资产评估,了解市场变化,精准预测收入情况。

有投资的地方就存在风险,投资是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为了有效降低资产流动性风险,可以采用分散资产的方式,避免将资金投入在唯一企业中,可以在内部建立信用评级机制,并录入多种额度的匹配模型,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模型的可操作性,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的信用等级不断更改内容,一旦出现贷款需求,只需录入贷款人信息即可知晓信用等级。目前来看较难实现的是模型的灵活性,并未融入发展前景的思考,将信用等级限制在固定范围内,基于此,还需要加紧市场数据信息的融入,不断优化模型。

(2) 提升短期投资质量和数量

银行作为广大创业者的主要借贷基地,需要加强内部产业调整为客户提供专项服务,满足其取款、贷款需求。面对流动性风险难免会出现短期性的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影响银行形象和业务办理情况,为了有效规避这种现象,需要从监管的角度入手,针对中长期的资产投资需要秉持平衡性原则,在投资长期型业务后要保持一定比例和数量的短期投资,实现周转资金,例如:国债和短期债券等,能够有效缓解资金缺口。

(3) 定期评估贷款客户偿还能力和资产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形势变化较快,金融领域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相关政策的变动使得资产评估趋于动态化,因此,商业银行在办理长期性贷款业务时,应当对各类型资产进行综合性评估,融合价格波动率和折扣率等方面的思考,定期与客户进行交流确认资产变动情况。企业在面对政策、制度以及市场竞争环境时,经营情况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对其经营能力进行考察,从而规避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影响。

2.推广大额定期存单

大额定期存单是银行接收存款的有效凭证,其作用在于锁定现金流,相比之下费用更低且能够实现期限自由,没有繁琐的手续,只需双方达成协议即可。大额定期存单的最大优势是相对稳定,商业银行会根据客户想要存储的实际额度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期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此外,推广大额定期存单的本质是控制成本支出,有助于减少管理成本,根据我国现阶段银行业务情况来看,这种定期存单并未实现全覆盖,需要进行宣传推广。

3.基于负债的流动性管理

(1) 发行金融债券

当前金融市场倡导全民投资,普通存款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会更加青睐短期存款,而数量过多的短期存款容易加剧负债的流动性风险,导致商业银行运作不佳。金融债券的特点在于期限长,且能够随时进行抵扣和转让,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在运作过程中发放一定数量的债券用于提升存款期限,从而缓解短期存款过多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2) 分散负债

负债是作用于客户资产要求的一项权利,是流动性风险管理与控制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的负债具有区域化和集中化特点,为了有效降低风险,银行可以采取深度调查的方式整理不同区域间的负债情况,并从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客户预期需求等方面入手,加强与可持续性企业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交流,提升银行负债水平。

4.提高拆借能力拓宽资金来源

当银行借款利率低于资产收益率时,债务管理标准将其视为银行获利,基于此,可以利用同业拆借为短期借贷方提供投资。一般来说,同业拆借利率变化与市场环境息息相关,交易效率高,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为了有效规避流动性风险,可以借助央行所提供的货币印发量和市场需求信息作为支撑,并通过央行公开市场和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调节内部资产流动性的作用。此外,银行还应当看清市场形势和政策的变化,融入对客户资质的思考,将负债资产分门别类列出清单,例如某一客户的存款即将到期,需要专人提前了解他的情况,预估继续存款的可能性,科学预防流动性风险,提前做好准备。

五、流动性风险防控的具体对策落实

1.拓展风险分解渠道

首先,在针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加强对资产和负债结构的监管,确保资产与负债期限的统一,合理规划投资类型的比例,控制长期效益和短期成本之间的平衡,有效降低流动性风险。其次要深度落实资金来源与运用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可用资金的规划和利用,并秉持存款立行原则,结合资金框架不断加强相关业务的负债占比,确保做到量入为出,严防超负荷经营,根据商业银行内部不同的业务类型加强调剂工作的实用性,定期进行资金预测,如此一来,发生流动性风险时也能及时应对。最后,结合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各个机构资金状况来看,可以实施综合性资金调整计划,在区域内的多家银行可以展开合作交流,在同业业务中构建稳定关系,明确职责所在,提升主动负债的能力,在控制资金流动的前提下采用卖出债券票据、抵押债券等方式实现科学流转。

2.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流动性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得以运作的根本,需要加强内部流动性风险控制机制建设,落实监管效能。银行合理期限错配是管理方面的一大缺口,立足于银行自身发展来讲,目前无法规避融资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风险意识弱,对其定义、内涵以及会造成的影响没有精准定位,基于此需要树立管理职责,针对不同问题设定合理对策。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进行同业业务中需要对业务类型和风险类型进行精准分析,商业银行可以设定独立于金融市场的内部风控体系,并赋予相关部门一定的权力,要求经办人员必须对当前行业市场以及资产来源进行评估,同时与地方政府密切沟通,时刻关注政策动态变化,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风控体系,以科学审批与评估的方式强化商业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从而有效加强内部管理,减少决策失误。在评估的同时应当关注一些不常见的风险类型,做到实时预防,在固有的体系下不断融合新理念,优化体系内容完善结构。

3.完善风险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流动性风险,针对现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没有标准的风险指标,因此,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深刻分析当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优化。在指标建设方面务必落到实处,需要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对业务的核查,根据市场调研完成数据采集,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核查的真实性,切忌形式化。为了提升同业业务的监管,商业银行需要以国家规定为基础,积极探索现代化管理模式,设定静态平台指标体系,把握适当比例的资金运转实现短期监管,并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整期限。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建立动态评估指标体系,站在业务管理缺口处,分析流动性缺口,实现对资金期限、利率以及净值的思考,实现保值增值,进一步提升监测体系的科学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银行同业业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愈发严重,若不予以有效控制极易造成经济亏损、影响客户利益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市场环境的变动情况和资产债务结构的关系,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的有效控制,优化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对负债的流动性进行科学监管,为我国金融事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红星,李紅刚,莫阳紫嫣,等.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研究[J].青海金融,2019(6):6.

[2]黄鸿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形势与差异[J].银行家,2019(7):3.

[3]程鹏.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21(2017-6):159-160.

[4]王曦.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应对思考[J].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2020(1):1.

[5]曾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J].农村金融研究,2014(07):4-10.

[6]王晓婷,沈沛龙.基于资本的商业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21(2017-10):71-80.

[7]乔志强.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7).

[8]庞婷婷,史家亮.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4).

[9]韩东泽.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财经界,2016(27).

[10]洪丹.民生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9.

[11]孙蕾.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地方法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以山东省为例[J].金融监管研究,2017(7).

作者简介:杨肖(1983- ),女,汉族,重庆人,研究生学历,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银行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
流动性风险
现阶段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及关联性
商情(2016年46期)2017-03-06 23:50:20
现阶段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及关联性
商情(2016年51期)2017-03-05 03:38:36
收益率差异视角下我国股票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比较研究
“互联网+金融”破解企业流动性风险的策略分析
炒房当心“流动性风险”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8:12
第三方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会计之友(2016年15期)2016-08-11 15:41:38
对企业管理中流动性问题的探讨
人民论坛(2016年2期)2016-02-24 12:35:19
媒体监督、流动性风险与失责行为的成本效应?
软科学(2015年9期)2015-10-27 02: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