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读罢陆春祥的《天地放翁——陆游传》,书中的“天光云影”如同山阴道上的美景,扑面而来。那感觉正如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中描写的一样:“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前读陆游,总觉得是碎片化的、单一的、线性的、肤浅的。当我认真地读了该书之后,那些零碎的东西已经糅合为一个圆满的整体了。
慢炖红烧,细嚼慢咽,让我品尝到了书中人和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让我再三再四地受到“天地放翁”爱国精神的洗礼,体悟到陆游的作诗之道,咀嚼出散文家陆春祥的写作之道。感悟多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一瓢是向《天地放翁——陆游传》学做文章。
全书皇皇三十万言,围绕爱国的主题,从风雨交加之夜的淮河上出生,到86岁除夕在山阴离开人世,陆游的一生都围绕着这一主题。 无论是高处庙堂还是远在江湖,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只有抗金报国。他的诗文即使是写花写树,也离不了这一主题。比如梅花,不论是蜀地,还是临安、山阴,皆“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即使“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写梅抒怀,突显陆游决不与苟且的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一篇《天彭牡丹谱》,模仿欧阳修《洛阳牡丹谱》。见眼前牡丹,想沦陷于金人铁蹄之下的洛阳牡丹,陆游真是用心良苦。即使是示儿、记梦的闲适诗,也都流动着报国的血液,更不用说那些壮怀激烈的《书愤》《诉衷情》等诗词了。
形散神聚,史料多,看起来散,其实都围绕主题。作品写到陆游从江西回到山阴,面对茫茫鉴湖时,宕开一笔,去写马臻修鉴湖被豪强诬陷入狱,用意是写陆游因主张抗金而遭贬。陆游修《南唐书》,为了鉴往事,资治道,告诫南宋朝廷要吸取南唐三十九年就亡国的教训。“鹅湖之辩”,写朱熹、写陆九渊,接着引出了陆游的《鹅湖夜坐书怀》。这些似乎与全书的主题没有内在联系,但细细体会,就能明白作者的高明之处:既形散神聚,又使传记骨肉丰满。
那么庞杂的材料,除了爱国这一主题,顺序的安排也极为重要。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从生到死,漫漫长路,时空跨度大,然头绪分明,脉络清晰。“接下来的十年,青年陆游经历了非常多的事情。”“接下来的十六天时间,我觉得有两件事情值得一说。” “接下来,陆游要在山阴老家度过寂寞悲愤的最后七个年头了。”这样提纲挈领的衔接语比比皆是。在以时间为序的同时,有时辅以空间为序。到了一地陆游要拜访上级,走访下属,寻访古迹,一路走去,地点清清楚楚。因而材料虽庞杂却绝不繁芜。
具体到某一章节,其写法是先引古诗文,再是转述,然后评议。这一做法,我把它概括为“引、述、议”三步。以陆游第一次任京官时的住处“烟艇”为例。先引《渭南文集·烟艇记》,再对引用的文字加以转述,转述之后是评论。以此为蓝本,可以灵活变通。有时“引”之后是“述”,有时“引”之后就是“议”。有时是叙经历,再评论。试举一例。写了陆游在南郑的短暂经历后,就有一段精妙的评论:“澎湃激荡的南郑八个月,彻底改变了陆游的人生和诗风,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郑时间逐渐深化成了一种力量、一种思念、一种精神,并一直深深浸入至陆游的晚年,直至他人生的终点。”像这样的议论是很多的,最见作者的睿智和思想深度。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学习。
陸游的写作经验是“功夫在诗外”,书中也给了详细的解读。概言之,作文的基础是阅读,要建立一个个性鲜明的阅读坐标;作文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生活,要到火热而真实的现实中去;作文应联系自己的经历,要打通生命经验的积累。这样的解读是把握了陆游创作的精髓。
《天地放翁——陆游传》可供学习的内容很多,小文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读者还是自己去品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