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一、问题的提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人类拥有比机器人工神经网络复杂很多的自然神经网络,对问题处理的深度和广度是目前计算机模拟运算无法比拟的。因此,人类更具备进行深度学习的物质条件。二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的发展。维基百科上指出,具有智能特征的机器都可以算作“人工智能”。本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定义为:具有一定的智能处理能力,其使用能提高知识转化效率,有助于课堂协同教学的技术。所以,在教育领域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是为了进行这样的反思:我们作为创造人工智能的高等智慧生物体,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利用这一技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会学习。
近年来,以线上学习为代表的智慧课堂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与生活,语音识别、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学习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在有针对性的利用与开发后,这些技术手段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助力。承继我校以往的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协同的协同教育实验成果,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信息技术助力课堂师生协同、生生协同、师师协同,将一项可能影响教学系统自组织性的干扰因子转化为支配因子,也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实验的一项新任务。教师把人工智能有效地运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中,使其成为读写结合教学的强大助力,有效解决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不平衡发展的困境,促进学生形成语言运用与建构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中的运用
从人机协同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分为两个维度:(1)人工智能替代教师维度,重在让人工智能系统扮演教师角色,关注学习者学习体验的重塑,如生字、作文批改,智能测评报告等;(2)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维度,重在丰富体验情境、个性化培养、教学流程的重新设计与学习模式创新,一方面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帮助教师精准了解学情。
(一)利用智能算法,分析学习数据
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借助软件或平台的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使用班级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学情。借助预测模型和语言特征编码框架还可以对学生的文章进行智能化评价,在支架式结构中分析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如果有互联网数据库支持,还能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抄袭检测,帮助教师判断学生是否有进行独立思考。利用智能算法分析学习数据,既保证判断高精确度,又减少教师大量重复性工作。
(二)模拟学习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复杂真实的社会场景、开展师生同伴间积极的交流等,都是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因素。VR/AR等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声情并茂的语文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参与到语文知识习得活动中的兴趣,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在传统课堂评价中,教师开展个性化评价会受到人数和时间的限制,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弥补传统课堂评价的缺陷。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沉浸式体验学习,学生读写自定向
AR、VR、MR等技术将各种学习资源带给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虚拟技术体验十分丰富多样,视频、音频、游戏等引人入胜的学习方式和多感官的调动让学生沉浸其中,与内容进行互动。许多学生认为语文从读到写的过程存在一定困难,读书朗朗上口,写文让人发愁。老师们则面临着学生参与度不足,文字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实际上给予了学生更多学习上的自主操作空间,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
《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先作出提任务、提要求、提方法、提问题的导定向,让学生自定向,明确自己“学什么”,随后按下场景切换按钮,切换到学生互动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切换到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化作万物的画面,感受到宇宙万物的神奇之处。教师打开视频教材,一幅幅盘古开天辟地、身化万物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吸引着学生走进课本,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领略人物的高尚品德。学生感到新奇、好奇,关注自己“怎么学”,注意力马上集中并投入其中。在“读中感悟,体会神奇”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佩戴MR眼镜,感受盘古身化万物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象,把看到的画面说具体。MR眼镜的运用,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共存,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推动学生去想象、去创造,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共享学习任务单,学生自运作
人工技能技术的引入能大大地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学局限,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平板课堂将课前预习和面对面学习的优势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课前任务环节和自主学习材料,在班级内部闭环的学习平台上,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加强新旧知识联系与迁移。另一方面,在面对面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整体优化。
《全景课堂环境下读写结合课堂:抓住景物变化,体悟动态之美》课例选取了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要素切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1是学生在课前找出本单元在描写景物变化上让人深刻印象的句段,并写批注上传分享圈,互相點评点赞。课堂上,教师再展示最多点评的作业,通过平台的分享圈中的点评点赞功能,生生互评,阅读赏析课文中的优美句段,为写作打下基础。如此的学生课前自运作在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变得高效且互动性强,类似于班级朋友圈的功能,让老师提前了解学情,有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互联网+”平板课堂,学生读写自调节
自调节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检验学习结果、分析学习过程、作出学习评价,进一步认知技能和学习方法。《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在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这一环节,利用希沃展示学生的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能直观地了解其他同学的作品,认识、掌握评价标准后将其与自己比较,取长补短,提高写作能力。《抓住景物变化,体悟动态之美》任务2中的小组互动,每组选择大家关注的图画,集思广益,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动态描写,合作完成思维导图,上传到分享圈,点赞。学生们在平板上合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再次认知,即元认知,分析“怎么写”和“怎么学”,扩宽了思维,为下一步的独立写作奠定了基石。
(四)线上即时互看互评,生生之间自激励
在课堂上,巧妙利用平板功能,充分展示人工智能技术给读写教学所带来的便捷之处,能有效落实读写结合。平板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备课模式,也推动了师生问答模式的改变,更加强调通过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智慧。课前教师团队根据课程需要可以是年级内、学科间进行集中备课,为学生们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资源;课中教师鼓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学习,达到“1+1>2”的学习效果。《抓住景物变化,体悟动态之美》的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在全景课堂的交互环境下通过三个小任务,从了解动态描写的含义出发,再归纳动态描写的好处,并学习动态描写的方法,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构思《日落白鹅潭》的改写思路并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明晰思维路线,实现写法的实践迁移。课堂上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即时的互看互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互动交流中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取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
四、结语
通过不断的课例实践,人工智能的高效性已逐渐显示出来。但是人工智能现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受到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传统思维教学方法以及地域地区教学资源的限制,“人工智能+”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创设与实践仍然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普遍运用。具体到课堂实践中,学生纪律性方面还需要注意加强常规监督,避免自律性差的小学生分散注意力。所以,人工智能教学环境的搭建必须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子设备使用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先培养好习惯,再展开教学,切忌本末倒置。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下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掌握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需要兼顾教学环节流畅性和课堂内容生成性方面,需要老师非常熟练地应对。双师协同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效率课堂带来的学习内容高容量与学生活动高频率下,教师注意力分配广度与深度不足导致的无法精准捕捉学生生成的教学压力。教师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也一定要参照语文新课程理念,要凸显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不被乱花迷眼,不唯技术论,才能够体会到柳暗花明的妙处。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