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武成
体检时,尿常规项目必不可少,而在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检查结果出来之后,尿蛋白反应可呈阳性,这让不少人忧心忡忡,担心自己患上了肾炎。那么,尿蛋白到底是什么?
正常生理状态下,我们的尿液里是不会出现蛋白或者仅有极微量的白蛋白,一般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超过150mg,这得益于我们双侧肾脏内的数百万个肾小球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重吸收功能障碍,就会出现蛋白尿。这样看来,尿蛋白增加不就是患了肾炎吗?不全对。
虽然尿蛋白增加最常见于肾脏疾病,但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医学上把尿蛋白分为两种:生理性尿蛋白和病理性尿蛋白。生理性尿蛋白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女性月经期间,生殖道分泌物混合在尿液里会验出尿蛋白;感冒发烧时、剧烈运动后,也可能检出尿蛋白呈阳性。遇到这类情况要进行复检,若复检后依然存在蛋白尿,可能提示肾脏出了问题,需及时就诊,查明原因。
慢性腎炎是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病情进展缓慢,具有隐匿性,前期表现出的症状较轻,很多患者难以察觉,往往导致就诊时肾功能损害严重,病情已到中后期,预后较差,故需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若发现有蛋白尿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定期复查。如果仅是出现一次蛋白尿,多次复查阴性,这一般是一过性蛋白尿或生理性蛋白尿。若是多次复查尿常规都为阳性,则要视情况而定,如发热、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精神紧张、感染等因素都可诱发,通过恢复正常体温、休息、控制感染等去除诱因后,蛋白尿可转阴。若排除了上述原因,则需考虑是否有肾脏疾病,应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如复查尿常规、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泌尿系彩超等,必要时还需肾穿刺活检来明确肾脏的病理改变,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1.改善生活方式。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蛋白尿,饮食上都要低盐和优质蛋白,避免劳累,尿蛋白越多,越要注意休息。大量蛋白尿,可以导致低蛋白血症,一些患者误认为血液蛋白低了,那就饮食中大量补充蛋白,其实这个做法是错误的。
首先,低蛋白的原因是“漏”的多,而不是吃的少,如果不“堵漏”,补充蛋白也无济于事;其次,大量补充蛋白,更会加重蛋白的漏出,反而加重肾小管损害。所以,蛋白尿患者适量补充蛋白即可。如果同时伴有肾功能受损者,不但要低盐,还需低脂以及优质低蛋白饮食,少吃蛋白、吃好蛋白,其中牛奶、鸡蛋、精肉、部分鱼肉等都是优质蛋白。此外,大豆蛋白也是优质蛋白。
2.对因治疗。尿蛋白只是表示肾脏出现了损伤,可是,单从蛋白尿很难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肾损伤,而不同的病因,降尿蛋白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明确原因最重要。
需特别提醒的是,尿蛋白减少,病情也可能恶化。已经患肾病的人,都会很在意尿蛋白有几个“+”,其实医生也很在意这点。那么,尿蛋白“+”号越多,病情就越重吗?其实,这也是不一定的。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为常见的标志,但是尿蛋白含量的多少,并不一定反映肾脏发生病变的严重度。例如:当尿蛋白变少的时候,有可能肾脏的病变趋于好转,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肾小球纤维化,无法滤过体内的蛋白质,这是肾功能日趋下降、病情恶化的表现。因此,肾脏受损的轻重程度,不能依靠蛋白尿来判断,还要结合身体其他的并发症状、肾功能检查,尤其是肾活检等检查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