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红 刘燕 王萍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其是一系列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包括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部的恶性肿瘤,如胃癌和胃淋巴瘤。
原本,人胃中的环境是强酸性的,大多数细菌无法存活,并且胃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形成一层保护性的黏液层,保护胃黏膜不受破坏。但幽门螺杆菌是个“另类”,它的特殊运动结构使得它可以通过损伤的胃黏膜表面穿过黏液层到达胃黏膜,并分泌一系列的酶减少胃酸分泌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经过对周围环境的改造,幽门螺杆菌最终像可恶的“幽灵”一样在胃中安逸地生存下来。我国是世界上感染幽门螺杆菌人数最多的国家,感染率高达59%,将近7亿人感染,身边几乎每2人就有1个人感染Hp。
生活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口-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等;或者粪-口,即随患者粪便传播等。因此,人们聚餐时,如果不分开使用餐具或不用公筷,有可能会通过口-口传播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仅如此,经口喂食、亲吻、打喷嚏等都可能感染和传播幽门螺杆菌。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呢?目前,临床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过胃镜检查之后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黏膜组织学检测、Hp细菌培养等,这类方法依赖于内镜检查,好处在于不仅能判断有无Hp感染,还能判断胃黏膜的整体状态,检查有无溃疡、萎缩、息肉、肿瘤等疾病。
2.碳13或碳14的尿素呼气试验,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简洁快速方法之一,无痛苦且准确度较高。在进行呼气试验检查前应注意:一般需空腹4小时以上;2周内未服用过PPI类药物;1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铋剂和有抗菌作用的中药等。
3.粪便抗原检测和血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需注意的是,血Hp抗体阳性不能提示现症感染,只能提示感染过。
虽然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引发胃炎,并且有癌变风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治疗。比如:14岁以下儿童及70岁以上老人,若感染Hp但没症状,通常不推荐治疗,以免影响胃肠道微生物或增大胃食管反流风险。但若检查发现已有溃疡或较严重胃部炎症,建议治疗,并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另外,发现Hp呈阳性,且有消化性溃疡或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人,强烈推荐治疗。而有慢性胃炎、胃癌家族史及胃癌术后的人,一旦发现推荐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推荐的是四联方案,治疗10~14天,H p有效根除率可达到80%~90%。即便初次治疗失败,也可通过换药进行补救,获得根除机会。治疗后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概率不高。数据显示,治疗后每年约5%的患者再感染,随着相隔时间的增长,再感染概率也会有所提高。若复发感染,及时规范治疗即可。
生活中,想要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做到以下几点:(1)分餐、用公勺、不相互夹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2)幽门螺杆菌能附着在用过的碗筷上,特别是使用较久、已有沟壑划痕的竹木筷子。所以餐具使用后必须尽快彻底清洗,过一段时间,可用开水煮一煮筷子,能达到很好的杀菌效果。清洗后,将筷子头向上,放在筷子笼中,自然风干,不要用抹布擦拭。竹木筷使用半年或1年后最好更换。(3)尽量减少在外就餐,饭前便后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食物。(4)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烫的东西,特別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