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鉴堂主人
壬寅年,笔者偶见一幅诗文墨宝,不但为明清之际名家所书,更书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
全文释文如下:雪中听筝:玉柱泠泠对寒雪,清商怨徴声切切。谁怜楚客向隅时,一片愁心与弦绝。
雪龙塞行:
雨雪纷纷黑水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压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能兵夺酒泉。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五老峰下书院:解向花间载碧松,门前不负老人峰,已将心事随身隐,认得溪云第几重。
僧院听琴: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
春晓闻莺:语恨飞迟天欲明,殷勤以诉有余情。仁风已及芳菲节,犹向花溪鸣几声。
唐昌观玉蕊花:晴空素艳照霞新,香洒天风不到尘。持赠昔闻将白雪,蕊珠宫上玉花春。
山中主人:十里青山有一家,翠屏深处更添霞。若为说得溪中事,锦石和烟四面花。
杨柳:水边杨柳绿烟柔,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太原赠李侍御:路入桑干寒雁飞,枣郞年少有光辉。春风走马三千里,不废看花君绣衣。
壬午初冬微寒,自磨隃麋书此,十指如其僵也。臞史宗识,朱文印:刘正宗印,朱文:可宗父。
左下角收藏印:白文敬圃收藏金石书画之印
卷首诗前印章:朱文斐阁;右下角龙湛审定
书卷外题签:明刘正宗行书诗卷臞史万历十年壬午。
千明楼旧物白文印:龙湛
该作品笔精墨妙,直抒胸臆,更见证了历史的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值得细细考究。
这幅作品书者为刘正宗(1594年至1661年),明末清初大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鉴藏家。
明末清初刘正宗《行书七绝九首》 绢本28厘米×253厘米
刘正宗字可宗,号宪石,山东安丘人,赐号中轩,世称“刘阁老”。
刘正宗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及第,历官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侍讲、礼部会试副主考等职。他在鼎盛时期可谓青云直上,位极人臣;又最工诗律,诗歌在明清之际极有影响,“每篇出手,争相传诵”,在当时与王铎和薛所蕴并称“京师三大家”,均有著作传世。
王铎(1592年至1652年)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王”。其字觉斯,号十樵、痴庵等,山西洪洞县人,明末清明末清初刘正宗《行书七绝九首》绢本28厘米×253厘米初大臣,天启二年进士。而薛所蕴(1600年至1667年)也是明末清初大臣,字子展,号行屋,河南孟津人,工诗文,善书法,崇祯三年进士。
本卷书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书法以行书为主,间有草体,字迹清晰,书写流畅,从首至尾,一气呵成。所书内容为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九首诗。
这是一个什么年代?写杨巨源的这几首诗意义何在?
杨巨源,字景山,今山西永济人,唐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后由秘书郞擢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郞、出为风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年七十致仕归,食其禄终身。他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所作多为七言、五言、格律工致,风调流美,流传至今,广有传播,《唐才子传》《唐诗纪事》等有载。杨巨源的这九首诗,关乎许多典故和古代地名。书写古人诗词典故,不仅是显示书者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借古人诗词之意,浇自己胸中块垒。
刘正宗书写此卷时正值壬午初冬(1642年),年48岁,正是明亡之前的最后两三年。崇祯末年政局动荡、狼烟四起、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明王朝大厦将倾,作为小官吏的刘正宗忧国忧民忧自己,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通过古人诗词排解自己心中愤懑。
“谁怜楚客向隅时,一片愁心与弦绝。”
“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能兵夺酒泉。”
“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
“已将心事随身隐,认得溪云第几重。”
杨巨源的这些诗句恰好能反映刘正宗此时心境。落款中自书“臞史”,应是刘正宗的另一字号。“臞”乃清瘦之意,亦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状况。
但他书写此卷时一定没想到,今日他忧伤愤懑,而短短数年后,明亡清兴,他竟会在清廷位极人臣,名垂青史。
书写此卷的这个冬季,很快便在动荡不安的朝局中过去了。时间来到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
时任礼部会试副主考官的刘正宗,奉命到青州册封衡王,顺便回乡探亲。恰恰在此期间,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紧接着,清兵势如破竹,过江攻破金陵。战乱之中,刘正宗被迫隐居故乡潍坊。
清兵进关后,赶走闯王李自成,定都北京,大明王朝走到了历史的末路。当时的满清皇族由于不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礼仪,对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于是他们试图启用明朝旧官吏料理朝政,并以应诏仕清者为归顺,不应诏者为叛逆。
曾经的崇祯朝大臣刘正宗也在其中之列。他虽人在故乡,但仍屡次接到清廷诏书。迫于当时形势,他终于在顺治三年(1646年)应诏,重返紫禁城。
起初,他补为内翰林国史院编修,重任礼部会试副主考官,此后连续进爵。同年十月,吏部尚書缺员,顺治皇帝示谕:“正宗清正耿介,堪胜此任,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书。”从此,刘正宗特进一级,到吏部代行吏部尚书职务。此后,他累迁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光禄大夫等职,官阶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境。
顺治皇帝知道刘正宗精于书法,又善鉴赏,于是凡得书画,均要先经他鉴定才归御府收藏。可以说,刘正宗就是顺治皇帝的御用鉴定家。御府图书题书也多出自“刘阁老”之手。
可以说,不论是政治地位还是学识书法,刘正宗都是登峰造极。
此卷墨宝之上,还有一位题签者——朱龙湛(1914年至1996年),系近现代著名收藏家、书画家、金石学家。其一字敬圃,江苏无锡人,其父朱梦华,学名闻于时。
朱龙湛家学渊源,书画诗词无不如意。他早年就读武汉大学,后成为荣毅仁父亲荣德生的私人秘书;1949年以后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笃好书法,工诗善画。他不但以诗书画闻名,更酷好收藏,家藏明版本400余种,宋元明画也近百件,因向往能得明刊千种,故居所名“千明楼”。1996年朱龙湛去世,后其藏品多有释出。
特别有趣的是,此卷上朱龙湛先生的题签经过考据,竟然出現了一处疏误。可见大学者、大收藏家亦有疏忽之处,值得我辈诫勉。
刘正宗书作末尾的题款是“壬午初冬”,而书卷外朱龙湛先生的题签是“明刘正宗行书诗卷臞史万历十年壬午”。都是壬午年,然而却谬以千里。
刘正宗是崇祯元年(1628年)中的进士,他的主要活动时间在明崇祯和清顺治年间。根据其生卒年和干支纪年可知,在朱龙湛先生题签的“万历十年”时,刘正宗还未出生。因此,此卷所书“壬午”不应是万历十年,而应是明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有段名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这段话,正是针对明亡清兴的一种看法。对此论的理解,专家学者虽多有不同,但历史上的朝代更迭,都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却是事实。
顾炎武与刘正宗是同时期的人。他的祖上为明望族,他本人曾亲自参加各种抗清复明活动。清初之时,他拒不出仕,一心做学问,最后成为一代思想家、史学家、经学家。
可以说,刘正宗与顾炎武都是一代大儒,都是传统文化的集成者。他们曾同为晚明官吏,入清后,却南辕北辙,一人在朝、一人在野。他们的不同经历、不同主张,不同思想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给人启迪,让人感叹,也更令人深思!
对于造字的诞生,古书《淮南子·本经训》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形容。汉字的出现经过甲骨、钟鼎、篆、隶、草、行、楷等多次演变,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也是中国历史的载体,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中国历史上多少次朝代更替,不管是元朝代宋,还是清朝代明,所谓的“异族”政权,经过吸收、同化、创新、发展,最终都融合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几千年史实告诉我们:文化发展历程中虽然会有波折,但只要融会贯通不断线,中华文明就会得以延续。这几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也正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