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鲜卑简史》探究鲜卑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2022-05-30 16:19宋佳琪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摘要:关于鲜卑民族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文化发展、政权变迁等单一层面的探讨,而对鲜卑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归纳和总结。《鲜卑简史》是由吉林师范大学李振峰教授撰写的一本梳理鲜卑民族发展脉络的佳作。该书通过对鲜卑民族的部落缘起、社会组织、制度变迁、民族迁徙、政权结构、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助力学界对鲜卑民族历史、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优势。文章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梳理《鲜卑简史》,介绍各章节内容,对此书的内容有总体的了解;第二部分对《鲜卑简史》的特点进行价值分析,以期为研究鲜卑族的学者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鲜卑民族;鲜卑文化;《鲜卑简史》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03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较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之一,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北朝政权的民族,同时鲜卑历史文化的发展对盛唐文化的形成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021年,李振峰教授出版《鲜卑简史》一书,该书分为五部分:第一章阐述了鲜卑族早期历史展开的空间、鲜卑语源及其族群来源;第二章探讨了鲜卑早期檀石槐部落联盟、轲比能部落联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和第四章针对鲜卑三部(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宇文鲜卑)以及鲜卑别种(乞伏鲜卑、秃发鲜卑),详细地阐述了鲜卑族各个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全过程;第五章阐述了鲜卑文化的最终走向——在盛唐时期与中原文化紧密融合。“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鲜卑化或胡化。”[1]全书以鲜卑民族的历史发展为视角,对其部落缘起、政权结构、历史文化等进行论述,角度新颖、脉络清晰,为学界研究鲜卑史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 《鲜卑简史》概述

1.1 聚焦鲜卑族历史起源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了如今中华民族的整体格局,鲜卑族便是我国古代民族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寻历史起源是研究一个民族发展史的首要内容,《鲜卑简史》的作者李振峰在史料记载中探寻鲜卑族的起源地、鲜卑族的族群来源,寻找鲜卑族自诞生开始的历史足迹。“嘎仙洞”“大鲜卑山”作为史书记载的鲜卑族的起源地,其对应的现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学界探讨的话题。就这一问题,李振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嘎仙洞”是否为鲜卑族祖庙,提出了学界目前研究的四个疑点,表明在没有确实的证据之前不能否定“嘎仙洞”的“祖庙”身份,同时也不能否认“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的论断,进一步确定了大兴安岭是拓跋鲜卑祖先早期的大致活动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大鲜卑山”出发,鲜卑族踏上了迁徙的路程,由大兴安岭到呼伦贝尔草原再到蒙古草原是早期鲜卑族迁徙的初步经历。作者在书中充分肯定了地理空间特点对鲜卑族迁徙的推进作用,多角度分析了鲜卑族早期生存环境的地势、地貌等,阐释了鲜卑族迁徙的走向及原因。关于鲜卑族接下来的迁徙之路,作者还提出了气候因素影响人口迁徙的观点,他表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寒潮来临,此时鲜卑族所处的草原和平原地带遭到破坏,农耕文明无法继续发展,鲜卑族人被迫继续南迁,走向中原,与汉族文明产生碰撞,这也是对鲜卑族南迁活动原因的又一重要阐释。由此可见,鲜卑族初期的历史主要由空间要素上的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草原以及时间要素上的气候变迁四部分构成。

在探讨鲜卑族早期的活动范围及历史构成之后,作者就鲜卑族的族群来源进行了阐述。通过查阅古籍史书,得出“东胡”之称,由史书证实匈奴与东胡族纷争致使东胡族分裂,分化出鲜卑、乌桓二族。作者在书中不仅从空间要素上详细地叙述了东胡族的发展历程,还得出了鲜卑族人进入鲜卑山——大兴安岭地区,由东胡族分化而出的结论。作者详细地梳理了这一时期鲜卑的强盛之路,自鲜卑从东胡分化而出,彼时地域相邻的匈奴及乌桓与之摩擦不断,匈奴又与东汉政权持续纷争,北匈奴远遁,乌桓与鲜卑系出同族,鲜卑族逐渐成为漠北草原的强者,由此渐盛,在漠北草原称霸一方、一家独大,這便是鲜卑族历史的开篇。

1.2 探寻鲜卑族历史发展

鲜卑族自大兴安岭而来,行至漠北草原,各个部族蓬勃发展。先后形成檀石怀部落联盟、柯比能部落联盟,以及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宇文鲜卑三大部族等,各个部族皆在鲜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彼时鲜卑族在漠北草原已经称霸一方,在这种背景下,鲜卑族的下一步行动必定是异常活跃的。作者在书中的第二章给出了“鲜卑寇边”的时间线索,梳理出自公元97年东汉初期至公元132年鲜卑族入寇汉族边境的种种活动。

前文指出,气候因素导致鲜卑族人口迁徙,这是鲜卑寇边的主要因素。鲜卑人必须南下以获得生存资源,因此与东汉边境的争端不断。在这种争端下,檀石怀的出现成了鲜卑族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檀石怀的生平以及鲜卑首个部落联盟的形成,在叙述过程中一并列举了此时期部落联盟的组成结构,对鲜卑民族的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在檀石怀的带领下,鲜卑各部族得到了统一。这一历史阶段,鲜卑与东汉王朝发生了全面冲突,直至檀石怀身死,鲜卑这段强横的历史才告一段落。东汉末期,鲜卑部落联盟最终瓦解,鲜卑族进入下一发展阶段,柯比能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他建立的鲜卑庭短暂地实现了各部族之间的统一。这一阶段,鲜卑部族开始与曹魏蜀汉等国产生联系,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直至柯比能遇刺身死,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在书中第二章描述的鲜卑早期部落联盟中,作者记录了鲜卑这一段光辉夺目的历史,深入阐述了两个鲜卑族部落联盟的产生以及最终走向分裂的过程,列举了众多翔实的史料,是对这段精彩的鲜卑史细致的梳理。

在檀石桓部落联盟时期,鲜卑族便与中原地区争端不断,至柯比能部落联盟时期亦如此,鲜卑族南下迁徙仍没有停止,开始与中原政权建立联系,对曹魏政权时从时叛,与中原各方势力纠纷不断,正式加入中原地区的纷争,逐渐踏入中原政权的历史舞台。至此,进入魏晋及五胡十六国的纷乱时期,鲜卑各个部族在这一时期尽显风采,风姿绰约。“西晋之后,北方中国的社会环境纷乱复杂,各支少数民族政权纷纷登场,在激烈的统治权斗争中,拓跋鲜卑凭借强大的决心和持续汉化的进取心脱颖而出。”[2]

公元3世纪早期,慕容鲜卑作为鲜卑较为强大的部族,与西晋王朝来往密切,此时的鲜卑族开始学习中原文化,对中原文明给予充分肯定。作者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慕容鲜卑采纳中原文化的具体内容,接着介绍了慕容鲜卑建立的燕政权,包括前燕如何兴亡以及慕容氏的复国之举——后燕、南燕、北燕、西燕的建立与灭亡过程中的各路纷争。这是继鲜卑部落联盟之后鲜卑政权结构的一大进步,也是鲜卑文明与中原文明交融的结合点。作者在书中很好地阐释了这部分内容,史料翔实得当。

在鲜卑族的历史发展中,除了慕容鲜卑外,拓跋鲜卑、宇文鲜卑也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书中详细地梳理了拓跋氏与代国的缘起、代国政权建立与灭亡的全过程、北魏政权的建立与开疆扩土和北魏王朝的最终分裂、宇文氏以及北周王朝的建立和灭亡的全过程等。

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宇文鲜卑三大部族的建立是鲜卑族历史发展的主要历程,乞伏、秃发、吐谷浑三部作为鲜卑支裔别种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整个魏晋及五胡十六国时期,乞伏、秃发、吐谷浑三部鲜卑各自为政,与其他民族相融相交。乞伏于公元385年建立西秦政权,于公元412年被大夏所灭;秃发于公元397年建立南凉政权,于公元414年被乞伏所灭;吐谷浑部族出自慕容鲜卑,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不断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公元前1043年消失于史书中。就这三个鲜卑支裔别种,作者在书中的第四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其来源和迁徙过程以及其政权的建立和瓦解的时间节点、历史事件,再现了当时各族纷争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1.3 记载鲜卑族文化变迁

《鲜卑简史》中除了历史发展脉络的表述外,不乏对鲜卑族文化生活变迁的讲解。鲜卑族自大兴安岭南下迁徙,以彪悍的民族特点逐步融入华夏文化。慕容鲜卑在前燕时期采纳了中原文化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对中原文化予以大幅采纳,在农业、法制、教育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向中原文化靠拢。

拓跋鲜卑在北魏时期,统治者拓跋焘兴办儒学、办太学、统一文字体例、兴道教、改定律法等。拓跋宏在位期间推行汉化改革,关于具体改革条例,书中进行了一一详解,详尽地展示了各个鲜卑政权下鲜卑文化与华夏文化逐渐交融的全过程。

与此同时,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隋唐结束了魏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纷乱,实现了中原一统的局面,此时隋唐制度与鲜卑各族的制度极其相似。隋唐时期采用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在北朝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革,而北朝的政治制度又是在魏晋的基础上完善而成。“鲜卑族由一体逐渐分化开来,但直至魏晋时期,鲜卑诸部在发展历程、社会习俗、管理方式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共同性。”[3]

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彼此交融,共同孕育出了生机勃勃的盛唐文化。并且李唐的统治者自认为属于鲜卑族的后裔,这是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彼此交融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作者在书中验证了这一论断,梳理李唐皇室成员的族谱人物关系,对李唐皇室与鲜卑部族的种种关系抽丝剥茧,验证了李唐皇室母系一脉的确属于鲜卑部族。并且李唐王朝的统治者在生活中也体现了鲜卑族的特性,皇族的作风必定引起百姓的效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带有鲜卑化的特征。作者在书中对此观点,从服饰、音乐、饮食、婚俗等方面做了有力的论证。在服饰方面,盛唐有胡服、胡帽之说;在饮食方面,盛唐有胡食、胡饼之说;在婚嫁方面,唐代妇女不受封建王朝的约束,较为自由。由此,鲜卑族自大兴安岭而来,带着野蛮精悍的民族特色不断汇入中原,与汉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最终汇入李唐王朝。

2 《鲜卑简史》评论

《鲜卑简史》一书论述充分谨慎,不作妄断,书中所记之事皆有史料为证。例如,在讲述鲜卑发源地的过程中引用了《魏书》中的三段记载,分述鲜卑发源地为何。面对“嘎仙洞”是否为鲜卑族祖庙的问题,总结现今学界对此的疑点,没有在无充分历史证据的前提下妄作论断,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无论“嘎仙洞”是否为鲜卑族祖庙,都不可否认大兴安岭是鲜卑族发源地的事实。作者客观中肯地阐述相关学术观点,值得读者广泛学习。

《鲜卑简史》是一部史书,完整地描述了从鲜卑族的缘起到鲜卑族作为民族实体完全融入其他民族直至消亡的全过程,这不仅为读者厘清了鲜卑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是鲜卑族学术研究上的一大进步,体现出了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为一部史书,《鲜卑简史》在资料的选择和各个章节内容的表达上也有诸多可效仿之处。首先,纵观整本书,不难发现作者对各种史书内容如数家珍,这些史书便于读者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学习、考证。例如,书中提及《魏书·序纪》《汉书》《后汉书》《晋书》《北史》《周书》等史料不下数百次,这不仅使书中所阐述的内容有据可依,也让未来的学者研习史料时更加便捷。其次,作者在文中梳理了该领域研究文献中的诸多观点,使读者可以清晰、完整地看到历来学者对鲜卑族的研究进展。最后,该书在附录中加入了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从公元220年梳理到公元589年,便于读者在整个时空背景下更好地将此时间段的历史事件与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相对应,在渺茫的历史时空中建立起鲜卑族的历史印记,使读者得以从一个立体的角度了解鲜卑民族的发展脉络及文化变迁。该书文字平实、例证翔实、信息丰富,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推动着鲜卑族的研究进程,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全书以鲜卑民族的历史发展为视角,对其部落缘起、政权结构、历史文化等进行论述,纵观整个鲜卑族的发展历史,其在兼具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之外,还不能对鲜卑族的历史之外如其文化发展方面进行更细节化的把控,不过作为一本简史来讲,该书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存在,通读全篇让人感受良多、受益匪淺。对鲜卑民族历史发展的研究,该书的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会带来较为直接的推动作用。这对推进相关问题研究、发扬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鲜卑简史》一书从鲜卑来源到盛唐文化进行了阐述,直观明了地呈现出了鲜卑族这个精悍的游牧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展现的传奇故事。该书具有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和优势,为研究鲜卑族的历史提供了阶段性成果。该书简洁明了、充分详尽的论述以及踏实严谨的写作风格能够为之后研究鲜卑族历史文化提供借鉴。总之,《鲜卑简史》是一本学习鲜卑民族历史的好书,相信李振峰教授的这部作品能够引发更多对鲜卑民族的关注及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振峰.鲜卑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21:203.

[2] 刘涛,席妮,符向萍.胡汉合璧下的拓跋鲜卑文化脉理探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5(6):31-33.

[3] 吕昕娱.鲜卑历史文化资源归纳及特征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0):24-30.

作者简介:宋佳琪(1999—),女,吉林四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文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