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养成绝不单单指传授知识或者训练技能,而是着眼于民族未来的发展,指向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与实践中习得知识,锻炼能力,生成品格。知识是形成素养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没有知识的积淀,那么素养从何而来?所以,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课文当作知识的载体,忽视了文本本身的价值,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只能死记硬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各种教学材料,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运用丰富的探究式阅读方式来积累正确的阅读体验。通过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积累他们的语言材料,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粗读、指读、精读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并监督学生的阅读进度。还可以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写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或者评价文章的重点,之后让学生轮流展示,分享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好词好句。
例如,《桥》一课,教师首先展示村庄中窄窄的木桥的图片,由此导入,在此基础上出示引导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解析生词生字,进而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所感所知分享给教师、同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质量。其次教师还应该结合“奠”字来明确精读核心,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是谁在祭奠谁,由此展开精读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按照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对课文进行分层,并总结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在解析课文层次的过程中能主动思考“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理解课文内涵,明确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想表达的思想情感,最终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引导其完成对课文的剧本化改编,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思想认识融入到剧本中,加深对课文中人物性格的认知,还能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理解能力的发展。课文内容的剧本化能展现更符合学生心理的精彩表演,在加深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将教材内容中较抽象、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具体语言的过程中,表达能力便可以得到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除了基于课本内容的角色扮演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演讲比赛,主题由教师及学生商议决定。在商议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对教师所列题目进行挑选。在演讲比赛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两组,在小组内部进行评选,最后分别选出代表进行比赛。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减弱其恐惧、害羞等情绪,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开口说话,强化其语言表达能力,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内积极组织课文剧本化表演活动,可以选择让学生自由分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课文的对话进行生动化的呈现,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充分将情感代入人物之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学生通过表演可以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展示出来,并且适当对课文内容进行丰富化、口语化扩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教师应积极优化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自我展示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能通过语言交流、归纳总结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多元化探索问题的方式完成课堂的构建,相较于“填鸭式”教学,师生间的多元化问答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生会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能产生强烈的思想碰撞,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探寻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并且通过聆听他人观点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思考探索,在获得学习努力提升的同时也得到思维品质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授《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时,教师应不断地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通讀全篇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方面的例子来表现万物生长的季节?为什么选择它们?在精读中与同学共同讨论:为什么用“丰满”一词来描写山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最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思考:世间万物都会生长,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生长速度?人在夏天中的成长又有什么特点呢?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保证学生课堂内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形成基本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很多是对名家名篇的节选提炼,内容方面充实详尽,结构上严谨缜密,手法上巧妙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进行反复琢磨,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优美神韵。而对于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以搭建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共同揣摩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事件的发展规律、景观景色的写实刻画等等,增强学生的语文语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匆匆》一课时,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鉴赏,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素材累积量,另一方面也能学习作者的文章构架、遣词造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核心素养实现了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高度概括,实际上日常的教学内容也是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立足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推动其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能力。
王怡然(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