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在近年高考中,杜甫诗是高频考点。对杜甫其人其诗,高中生不可谓不熟,但仍有人在一道关于杜甫诗风的题上栽了跟头:在对“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经”(《不离西阁》)的鉴赏中,过半数学生认为“一改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呈现风趣幽默的一面”的说法错误。甚至有学生认为杜甫既然是忧国忧民的典范诗人,就不该“诙谐幽默”。基于此,我感觉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要通过更广博的涉猎,对杜甫有一个更立体、多维的认知。
首先,依据“文本互涉理论”确定所教文本——寻找诗歌的互涉点(题材、作者、意象、表现手法等)。部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有《蜀相》《客至》两个关联度很高的文本,除了作者(杜甫)、题材(七律)、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方面的互涉点外,两首诗还呈现杜甫看似迥异实则和谐统一的两种性格,可以纠正以往学生对杜甫的扁平认知。还可关联《南征》《空囊》等课外文本,反复印证,真正致力于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认知深度。
其次,叶圣陶教育思想也应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精心整合文本,敲定主线文本导学方案,巧妙提问引导。诗歌群文阅读课程体量小,要聚焦的是提问的质量。
如何彰显群文阅读优势,真正弥补单篇教学单一认知维度的不足?下面是我在《蜀相》《客至》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供大家讨论:
本课是带着任务、进入情境来学习。以评价冬奥会开幕式导入,顺势给学生发布任务:尝试制作杜甫草堂时期的纪录片。全班同学分为演员、导演、观众三组。导演组负责培训指导,评定表演;演员组负责诵读思考,呈现人物;观众组负责反馈,整体评价。
准备活动:导演组呈现取景地,用图片直观呈现草堂风韵。“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忘了他的死地和生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冯至《杜甫传》
活动一:演员初选,导演培训。
先抛出问题: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为什么我们从来不称其为老李?“一个( )的杜甫”是贯穿本课的中心问题,需要反复回答,逐步完善认知。而后导演呈现培训资料:写作背景(760年前后,杜甫的境遇)。
①“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十年间困守长安,陪权贵宴饮,献诗点缀,卖药换钱。
②“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759年,各处流亡,如难民般在雪中捡橡栗充饥,在蝮蛇出没的林中挖山芋。(安史之乱:755-763年)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760年春,幸得友人接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起草堂,日子终于稍显安稳。
《蜀相》作于760年,是杜甫到草堂的第一个春天。他迫不及待去凭吊了心目中最伟大的人——诸葛亮,这是浣花溪畔的“去”;《客至》作于761年,代表的是杜甫回归草堂朴素生活的状态,是为浣花溪畔的“来”。我们要拍摄的纪錄片就叫做《浣花溪畔的去与来》。
活动二:围读剧本一(《蜀相》)及试镜。
首要任务为找和读——找全诗的诗眼,读出深沉悲慨。而后辨析三处改动:“《蜀相》”改为“《诸葛祠》”?“柏”改为“树”?“自、空”改为“尽、皆”?演员组回答,导演组评价。这三个问题指向的是诗歌的写作目的、意象选择和精妙用字。
在此基础上,讨论颈联刻画了怎样的诸葛亮?写刘备的目的是什么?——诸葛亮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安史之乱让大唐褪去了盛世的最后一抹余晖,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的文人。杜甫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借素志得展的政治家诸葛亮自况;同时更渴盼有如刘备一样的明君来赏识。
最后是猜想环节:将王维的《辛夷坞》、李白的《送韩侍御之广德》与杜甫的《南征》以匿名的形式呈现,“演员”选出哪首为杜甫所作。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中的这几句与《蜀相》深沉悲慨诗风相仿,同样也结构森严、章法严整,再次印证了南大莫砺锋教授的比喻:“杜甫就像是浩荡大江上的一座水闸,上游所有的水汇聚到他那里,下游所有的水来自他那里。”
活动三:围读剧本二《客至》及试镜。
停下来思考:只能如此了吗?不断加重对苦难的背负,杜甫如何有能量负荷这一切?而后辨析几处精妙文字:①杜甫还写过一首《宾至》,本首名《客至》,“宾”“客”二字可互换吗?——送别诗很多,喜出望外的迎客诗却很少。②“鸥”这一意象的内涵?——泯除机心。③“花径”到底扫没扫?——互文手法。
接着假设:如果你是崔县令,在桃李争妍的春日来到老友家,最喜欢哪一句?——“肯与邻翁相对饮”,这么精彩的日常细节,没想到老杜竟也能写进诗里!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老杜为人就是这样率真,个性挥洒,毫无矫饰!宋理学家程颐曾说,杜甫忠君爱民是很好的,不该花闲工夫去写花鸟,写闲事。你怎么看?此时停下来再思考:一个( )的杜甫?此时学生的回答就会丰富立体很多。
活动四:导演培训,演员入戏。
还原杜甫:面向统一性,培养辩证思维。
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文武兼备,是他的事业偶像,沉淀出他性格中沉郁顿挫的一面;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是他的才学偶像,熏染出他性格中幽默诙谐的一面。此处可以引用关于杜审言的两个经典画面:一是认为自己写的公文太精彩,足以让上级苏味道羞愧而死;二是临终反而祝贺朋友们,因为他认为优秀的自己只要活着,朋友们就永无出头之日。杜甫也传承了祖父的诙谐性情,不论是“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还是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夸,还是初建草堂一无所有时,写诗借桃树、竹子、松树、瓷碗,都可见其坦诚又幽默的性情。尤其是《空囊》一诗:“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杜甫贫穷入骨,果腹尚难,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中。他用看似诙谐的话,传递悲苦的情绪。此刻,沉郁与诙谐天然交织在一个人的真性情中。这让我想起叶嘉莹先生曾说:“杜甫之所以集大……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表现为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骆玉明教授也曾说:“现在我最喜欢杜甫……因为他的诗歌里,有对于人类生活艰辛的感受,以及在这艰辛中仍保持着对社会苦难的理解和对人的同情。”
生活在一个动荡时代,要追求仕途,还要雕琢诗歌,杜甫的生命压力极大。但他没有被“杀戮到鸡狗”的社会动乱击倒,没有被“艰难苦恨”的磨难吞噬,这正是基于他博大、均衡与正常的个性。
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文本时,是在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水平;而学生在阅读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中,核心素养、思维能力也正在向更辩证、纵深处飞跃。师、生、课程共同成长,这也许就是双减背景下高中语文“强课提质”的要义所在。
本文为泰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强课提质行动研究”研究性成果(课题编号:TJK2021GHZ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