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博物馆内容体验设计研究

2022-05-30 10:48李楷文孟磊刘渊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李楷文 孟磊 刘渊

摘要: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推动数字博物馆成为知识保存、传播的重要平台,作为社会性媒介的博物馆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与期望,博物馆网站内容的价值日益凸显。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社会性媒介的博物馆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平台,提出与当代文化和智能语境相适应的、与现代社会和疫情防控背景相协调的数字博物馆设计策略是当下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对国内外20家典型数字博物馆进行案例研究与内容特征挖掘,发现国内数字博物馆相较国外在网站内容完备度、语境挖掘深度及个性化建设维度方面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探讨针对国内数字博物馆网站内容体验设计的优化策略,为数字博物馆内容建设与体验升级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新博物馆理论;用户体验设计;网站内容体验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03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价值认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博物馆作为全球化的前沿阵地,其在文化保存、传播的过程中肩负了更多的期望与使命。本文从用户体验设计视角出发,重点关注数字博物馆内容体验建设的多个维度,并依托对国内外20家数字博物馆的案例研究,提出网站内容体验设计优化策略。

1 数字博物馆概述

随着21世纪现代通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迎来升级发展契机,这一变革丰富了数字内容的保存、展示、传播路径。国内学者强调数字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具备资源整合、研究与传播功能,以满足社会大众的不同需求。可见,数字技术强化了博物馆的社会文化责任,开启了“数字化发展”的新潮流,并催生了数字博物馆新的设计语言与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十四五”规划对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蔓延,大量聚集性活动被迫停止,由此促使展览业向数字展示领域加速转型,通过展示主体、客体、工具、环境、效果评估等的数字化,推动展览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平台近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博在2019年、2020年接待入馆观众分别為739万人次与160万人次。而数字博物馆作为疫情防控背景下推动博物馆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平台,能最大限度满足特殊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并凸显博物馆在公共领域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

2 数字博物馆中的用户体验

2.1 新博物馆理论

博物馆的概念经历了从“个人和家庭”到“社会或公共”的认识演变,国际博物馆协会在2007年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1]。而数字博物馆更是依托对传统藏品的数字化重建,在数字化媒介中探索全新的内容呈现与叙事逻辑,实现多维跨界的信息融合与传播,营造更多元的文化氛围。胡凯云指出,现代主义认识论下的博物馆倾向于用权威的声音讲述不容辩驳的“真理”,通过建立统一的秩序对观众实行“教化”,而后现代主义试图挣脱这一束缚,营造兼容的文化氛围,允许差异和冲突的存在[2]。2000年,Hooper将受到这一思潮影响的博物馆定义为“后博物馆”,这一理念让人们意识到博物馆仅仅表现了部分“真相”,其倡导“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博物馆服务中摒弃权威叙事转向,以呈现一系列看法、体验和价值观的多元叙事来实现启发、引导和助力观众建构个人意义的目标。

在认同“后博物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从用户视角探究博物馆数字平台设计策略,并将对数字博物馆、观众体验、展示内容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置入时代背景与技术发展趋势之下的具体情境中。

2.2 用户体验理论

用户体验是体验设计研究的核心概念,ISO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3]。唐纳德·诺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用户体验设计”这一概念,并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用户体验设计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是以“用户中心导向设计”贯穿整个系统或服务的设计与创新过程,以满足用户的体验期望与要求[4]。可见,用户体验设计理念契合“后博物馆”发展潮流,已成为关联博物馆与用户的重要纽带。

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体验构成维度丰富多元,网站的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网站内容、客户端/服务端质量、品牌等因素都会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5]。优秀的数字博物馆体验设计有助于改善用户体验、行为等,进而增强用户参与兴趣、提升内容理解深度、提高知识传播效率,引导观众构建个人意义。然而,当前对数字博物馆网站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视觉、交互、服务等领域,对于网站内容的研究稍显不足。借助用户体验理论充分挖掘数字展品的内容价值,为不同受众群体提供多元的、生动的、个性化的内容信息,是数字博物馆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体验链路的重要环节。

3 数字博物馆的内容体验设计

归纳总结数字博物馆建设现状和用户体验理论,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博物馆在内容体验的建设上仍存在改善空间。为此,研究团队在内容视角下研究了国内外典型数字博物馆的体验设计,挖掘其网站建设差异与内容体验特征,并提出数字博物馆内容体验设计建议。

3.1 数字博物馆案例研究

研究团队选取了20家国内外典型数字博物馆并统计了网站藏品展示页面的内容信息数量。在网页环境中,内容信息常以网页组件的形式出现,统计网页组件数量能较好地反映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建设情况。

调研国内外20家数字博物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内外数字博物馆在网站内容丰富度上存在建设差异。国内10家数字博物馆呈现内容组件数量普遍在5~15个,平均9.9个,且多集中于常见类目。而国外数字博物馆呈现内容组件数量分布区间为12~21个,平均16.2个,其网站内容组件囊括常见类目及知识网络、藏品高级推荐、图文音视频资讯、藏品故事、三维模型等创新内容。通过构建丰富多元的信息呈现模组,实现对展品内容的信息聚合与知识统筹,通过广阔的数字平台解决线下展示空间受限等问题,进而构建内容翔实、交互丰富的知识分发平台。

第二,国内外数字博物馆在内容语境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内10家数字博物馆网站中超链接组件数量分布为1~5个,平均2.8个,而国外为4~11个,平均7.3个,两者差异较为显著。“后博物馆”视角下的数字博物馆强调“以人为中心”,构筑多元叙事逻辑。网页与其他媒体的核心差异之一在于其拥有超链接,这为其在有限的页面中拓展丰富的知识网络提供了条件,弥补了线下展示的不足。通过超链接组件,用户可以基于需求与兴趣检索、阅读、扩展、分享特定内容,使访问者沉浸于丰富的知识语境与多元兼容的文化氛围,进而提升用户的数字博物馆内容访问体验。

3.2 数字博物馆内容体验建设特征挖掘

由上文可知,当前国内外博物馆网站在内容数量和类型上存在较大差异。与此同时,互联网的特性使部分内容以超链接的形式呈现在网页中,这极大地拓展了网站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并深刻影响用户的访问体验。为了更好地研究国内外数字博物馆内容建设差异,研究团队从内容数量与超链接占比视角分类研究内容组件。

由此可将数字博物馆网站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高频元数据,如名称、图像、简介等,该类组件提供了展品的基础信息,是数字博物馆运行的必要组件;二是低频元数据,如展览历史、引用信息、数据提供者信息、引用源等,该类组件补全了展品的边界信息,是提高网站内容完备度、可信度的重要部分;三是高频语境数据,如类别、作者、年代、展品推荐模块,该类组件提供了展品的基本信息,且允许用户跳转至详情界面,较好地利用了网页的原生特性;四是低频语境数据,如技法检索、主题色检索、相关文章、故事、知识网络等,此类组件依托图谱型数据库深度扩展内容,构建关联型知识网络,使用户能在信息节点间无缝跳转,快速获取所需内容的语境信息,是数字博物馆先进建设水平的代表。

当前,国内数字博物馆网站的内容组件主要集中在高频元数据、语境数据模块,较少触及更为高阶的内容模块,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内数字博物馆在展品内容丰富性扩展、语境化挖掘上仍存在不足。国内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实体藏品库,而丰富的线下资源并未完全转化为可供用户获取的数字资源。

第二,国内数字博物馆个性化内容建设存在不足。互联网扩展了数字博物馆用户群体,国内多数博物馆仅提供了有限且基础的内容模块,且在视觉、交互、内容叙事等维度的体验较为单一,这些传统的内容模块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信息流。同时,互联网扩展了网站的访问群体,普通用户、专业用户等不同特征的群体对知识学习、休闲娱乐等提出了差异化的体验需求,当前传统的内容呈现模式难以支撑博物馆体验与意义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

4 数字博物馆内容体验优化设计策略

4.1 优化媒介交互模式,增强数字内容的丰富性

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系统,最大限度地向公众传递信息是其最终目标。当前国外数字博物馆所提供的内容信息与互动元素日益丰富,而国内部分博物馆仍处于网站建设的发展阶段,未能构建完备的知识传播平台。博物馆应充分利用文物数字化、知识图谱、数据库等技术,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符合用户需求的关联性知识网络,拓展网站内容维度。同时,知识社会中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应当充分运用超链接、语义网络等媒介优势技术,创造“人—机—社会”的持续接触状态,使观众成为知识的欣赏者、参与者与创造者。

4.2 深挖用戶个性需求,增强内容呈现差异性

数字博物馆的公共与开放属性造就了其丰富多样的受众群体,传统数字博物馆单一的网站设计与内容呈现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多元的需求。不同访问群体对数字博物馆的内容信息、交互需求、体验期待均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数字博物馆平台把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充分考虑专业用户与非专业用户因期望、知识、艺术专长、背景、动机等差异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另外,还要根据用户的信息接收、审美习惯,提供差异化的展览服务,以适应用户访问身份与动机的动态转变。

4.3 构建多维语境信息,增强线上展示叙事性

数字博物馆正经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范式转变,而互联网这一媒介为博物馆“物”的重新语境化提供了诸多可能。博物馆馆藏及实体信息经数字化处理后成为丰富的原生数据,避免了线下常设展览的有限内容选择与呈现[6]。同时,通过在展品数字语境的构建中重新赋予其意义,并以语境化的“展示叙事”为核心串联日益丰富的内容信息,为观众带来沉浸的、真实的、情感交融的叙事体验。

5 结语

在体验经济时代,数字博物馆面临复杂的任务与多重挑战。互联网中大量的用户对数字博物馆差异化体验的需求愈加多元,而内容体验贯穿信息传达的各个环节,是数字博物馆用户体验升级与价值挖掘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国内外20家数字博物馆的内容体验建设现状,通过对内容组件的统计分析,提出针对国内数字博物馆内容体验设计的优化策略。只有借助前沿数字技术充分挖掘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从体验视角构筑符合数字博物馆用户需求的内容叙事逻辑,才能提升博物馆数字资源展示与社会服务效能,推动数字博物馆意义创新。

参考文献:

[1] 廖仁武.博物馆社会价值(功能)的呈现方式及其主流趋势研判[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8(1):16-21.

[2] 胡凯云.浅析“后博物馆”的展示诠释[J].东南文化,2017(4):102-108.

[3] 王琪.体验设计在数字博物馆的运用与探索: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展厅的案例研究[J].装饰,2020(2):134-135.

[4]许可,沈仡博.基于可拓思维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创新初探[J].艺术科技,2016,29(1):253-254.

[5] 孟磊,刘渊,李楷文,等.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博物馆观众体验与展示叙事评价模型研究[J].电子学,2022,11(9):1445.

[6] 祁尧.数字博物馆“云教育”设计研究:以故宫青少网站为例[J].艺术科技,2022,35(4):27-30.

作者简介:李楷文(1997—),男,浙江宁波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博物馆交互体验设计。

孟磊(1984—),男,山东青州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博物馆知识服务设计。

刘渊(1967—),男,江苏无锡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知识图谱、数字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