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晋瑞 刘灵茹 杨久俊
摘要:非遗动画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媒介,能给动画的题材和风格带来无限创新。同时,非遗与动画可以相互弥补各自在传播途径与文化内涵方面的不足。文章从动画题材、美术风格、衍生品设计等方面阐述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非遗动画的可行性,以期实现非遗文化与动画产业的互惠共生。
关键词:非遗动画;民间传说;动画题材;美术风格;动漫衍生品;虎丘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03
1 非遗与非遗动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由各民族共同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对非遗的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文化记忆、维护文化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全球一体化与农村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空间缩减、传承链断裂、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保护的非活态性和受众群窄化等诸多困境。
动画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为新时代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非遗动画是以传播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动画形式。一方面,非遗动画可以在内容上呈现各种非遗传统文化与技艺。如1983年王树忱、钱运达导演的《天书奇谭》取材自《平妖传》,造型和色彩借鑒了木版年画的风格,场景充分吸收了山水画的技法,以古朴、深沉的色调来衬托色彩明快的角色形象,并通过散点透视营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另一方面,可以在形式上借鉴非遗的艺术表现风格,这类代表作有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皮影动画《东郭先生》、水墨剪纸动画《鹬蚌相争》等。
2 动画题材与民间传说
民间文学指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传承和传播的口头流传的文学形式,包括民间传说、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1]。民间文学是非遗项目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在2006年至2021年颁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包含民间文学167项。
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体裁,是指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解释当地民俗的传奇性散文体。它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幻想性和传奇色彩,有人物,有生动完整的情节,是传承历史记忆、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深厚的民族感情,是简单朴实而又原生态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民间传说传承研究是目前民间传说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杨殷妮(2019年)以董永传说为例,阐述了景观传承和仪式传承等民间传说活态传承方式[2];胡佳妮(2021年)以白蛇传传说为例,讲述了民间传说的交互叙事和景观叙事结合的数字化传承[3];姜晓微(2021年)以哪吒传说为例,阐述了民间传说借助动画形式实现视觉转化[4]。本文主要从民间传说动漫化改编及动漫衍生品设计角度阐述民间传说的活化传承。
叙事薄弱是目前中国动画作品存在的最大症结,同时,一些动漫中还会随意添加娱乐性成分,虚构许多匪夷所思的叙述要素,并将其组合成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民间传说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宝库,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支撑下,立足现实生活,同时合理运用夸张与想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化资源整合与创新,把传统特色、流行元素、民族特色、时尚潮流结合起来,使动画作品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1941年,万氏兄弟制作出了我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之后中国动画在题材上选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形式上借鉴传统艺术,创作出了不少动画精品。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14集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取材自非遗民间传说“阿凡提故事”;1994年,徐克导演的动画电影《梁祝》取材自非遗民间传说“梁祝”;2019年,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改编自非遗民间传说“白蛇传”。这些作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创作基石,对传统民间传说进行合理改编,转化为影视作品,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苏州虎丘山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美誉。2014年,虎丘景区云岩寺塔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古至今,虎丘地区流传着很多民间传说,虎丘系列动画短片均取材于此,如动画短片《白虎卧墓》就取材自虎丘剑池传说。其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白虎星君受玉帝之命,附身于鱼肠剑,帮助吴王阖闾刺杀暴君吴王僚,阖闾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在山上,故改名为虎丘。再如动画短片《二仙亭》,取材自二仙亭的传说,相传吕洞宾和陈抟在二仙亭下棋,樵夫观棋入神,一盘棋看完回到家中,发现已经过了千年。而动画短片《撑腰糕》则讲述了撑腰糕的来历:虎丘塔倾斜得越来越厉害,土地公公叫来睡梦中的苏州城男女老少合力拉正虎丘塔,梦醒后的众人腰酸背痛,从此苏州有了吃撑腰糕的习俗。
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虎丘系列动画短片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大学生设计比赛奖项,如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该系列短片于2022年7月在苏州虎丘风景区展映。
3 非遗动画的美术风格
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图像、符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去实际功效、美学功能衰退的难题。但是,新的历史因素又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传承载体和媒介。动画创作人员运用画面镜头展现绚丽的叙事场景、空间、人物,从而使非遗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特色动漫作品。昆曲、京剧、民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被运用于动画创作,再将剪纸、皮影、陶瓷等技艺与传统的东方色彩搭配,形成了非遗动画独特的风格。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漫领域的一大创新,其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融入动画作品,以虚虚实实的意境、飘逸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动画作品的艺术格调[5]。《山水情》是我国传统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影片中渔家少年练琴的一段情节尤其精彩,即通过镜头变换来展现寒来暑往的季节交替,营造出时间的交替和空间的变换感。传统水墨动画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因而中国动画史上的传统水墨动画作品数量不多。
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三维动画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如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生代水墨动画作品,如2003年许毅的三维水墨动画短片《夏》借助三维动画及特效软件取得了传统的水墨效果,类似的作品还有2006年陈雷创作的三维水墨动画短片Brush(《绝笔》),这两部作品都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片尾的水墨片段,将许仙与白娘子“西湖初见”“还伞”“成亲”“化蛇”等多个画面进行水平衔接,镜头平移交代时空的变换,画面用色也借鉴了《山水情》,在黑白世界中采用局部色彩点缀,增强画面的层次感,辅以云雾特效,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长安动漫产业集团出品的百集京剧水墨动画《水墨京韵》,采用动漫捕捉和手绘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京剧名家名段。2020年,孙立军指导的水墨动画《秋实》将传统水墨技法与8K技术结合,荣获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奖。这些优秀水墨动画作品再次证明,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动画相结合的作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将非遗技艺与动画融合的另一种动画形式是剪纸动画。它将剪纸、皮影、戏曲等非遗技艺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画类型。角色造型为平面雕镂设计,多为正视图和侧视图。角色按解剖图拆解后使用关节钉拼接制成可动的纸偶。同时,采用多个中空的紙模,分层粘贴于玻璃面板,形成背景。在摄影时,将纸偶逐帧调整动作并拍摄,最后连续放映。1963年,万古蟾、钱运达导演的《金色的海螺》运用了不同色调的纸模前后交叉相叠,配上云雾特效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仙境,是典型的剪纸动画。
虎丘系列动画短片《憨憨泉》讲述了小和尚憨憨挖井取水,用井水治愈双眼、为师傅治病的故事,表现了人的淳朴与善良以及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短片采用了水墨动画形式,借鉴了《山水情》盛夏至寒冬的四季变化表现形式,通过镜头变化表现光阴的流逝,展现了憨憨的成长过程和苏州虎丘美丽的山水。而虎丘系列剪纸动画短片《狮子回头望虎丘》,讲述了远古时期海涌山一带,以渔猎为生的先民们与怪兽斗智斗勇的故事,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勇敢与智慧和为追求理想而斗争的精神。短片采用了剪纸动画风格(见图1),角色和场景为平面镂空风格,色调主要采用了不同浓度的红色,同时运用火焰、烟雾特效营造了先民们奋起反抗怪兽的激烈场面。
4 非遗与动漫衍生品设计制作
动漫衍生品是借助动漫形象与实体行业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物品。动画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是整个动画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动漫衍生品的种类丰富,可分为不同材质、不同用途,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展示产品所表达的文化属性。虎丘系列动画短片将动画短片中的角色、场景运用多种材质制作成了不同类型的动漫衍生品,如取材自动画短片《白虎卧墓》中铜制白虎造型的白虎胸章(见图2)和吴王僚酒宴场景的木质拼图,以及取材自《狮子回头望虎丘》场景的塑料手机支架和纸质花切扑克牌(见图3)。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漫衍生品结合是目前很多动漫企业开发动漫衍生品的一个新方向。例如,网络动画《魔道祖师》推出了非遗工艺品剪纸、油纸伞等工艺品。腾讯动漫《从前有座灵剑山》与五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制作非遗动漫周边。其与山西新绛县的传统木版年画手工匠人合作,以动画的主人公为主体创作木版年画,并设计了一款笔记本,此外还采用了甘肃庆阳的香包技艺制作了香包周边,运用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技艺制作了木漆首饰盒以及河北衡水内化鼻烟壶。
虎丘系列动画短片《泥人》讲述了主人公继承爷爷的遗愿,实现儿时志向,传承虎丘泥人的故事。《泥人》的灵感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泥塑。苏州泥塑因大多数集中于虎丘山塘一带,又名虎丘泥人[6]。苏州虎丘泥人与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中国四大泥塑[7]。苏州泥塑是苏州独特的民间艺术,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但虎丘泥人传承和保护才刚刚起步,其知名度、传承方式与传播力度都远不如无锡惠山泥人。
动画短片《泥人》有很多Q版戏曲泥人造型和动物泥塑形象,因此衍生品开发以Q版戏曲泥人和动物泥塑为主,有手办、胸章、抱枕等。制作Q版戏曲泥人的虎丘泥人实物将成为虎丘泥人与动漫结合的新尝试,同时,动漫创作以及衍生品的开发应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可以通过定格动画、三维动画、动漫衍生品等多种形式推进虎丘泥人的传承。
5 结语
非遗、民间传说、动画相结合的非遗动画是实现非遗新时代活态传承的一条新途径,它为讲好中国故事找到了一条新思路,针对动画产业如何创新发展、非遗文化与动画产业如何构建互惠共生的体系给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李荣启.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艺术百家,2018,34(1):215-221.
[2] 杨殷妮.孝感董永传说的活态传承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9.
[3] 胡佳妮.民间文学“白蛇传”传说数字化传承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21.
[4] 姜晓微.民间传说现代视觉转化:以哪吒传说为例[J].创意与设计,2021(3):55-62.
[5] 张蕾.以《山水情》为例浅析中国水墨动画电影中的意境塑造[J].电影评介,2010(1):34-35,41.
[6] 臧小鹿.苏州虎丘泥人艺术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1):264-265.
[7] 李黎,过园园.苏州虎丘泥人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8,31(5):50,96.
作者简介:董晋瑞(2001—),女,山西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动画。
刘灵茹(2000—),女,山西临汾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动画。
杨久俊(1978—),女,安徽芜湖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影视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