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写作能力是学生表达内心情感、认识等的重要能力,相较于小学语文的其他能力,写作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保证语句通顺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表达,最终完成一篇水平较高的作文。本文分析写作教学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解决方法,意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回归“原生态”的小学作文教学内涵
写作一直是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头疼的内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与作文主题不相符,导致两者之间产生了难以跨越的鸿沟。而为了追求教学效率,教师经常用自己的教学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套路式写作,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向往之情。随着大量千人一面的作文出现,很多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写作能力之所以不能提升,主要是因为只会一味地模仿,没有自己的思考。教师总是墨守成规地运用刻板的教学方法,没有达到创新作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回归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应运而生,而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需要率先转变教学观念。
原生态的作文教学是相较于刻板的教学模式而言的,让学生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从而改变由教师提供模板,只能依照教学模板写作的现状,放弃套路化的写作方式并且发挥主观能動性,从而拓宽写作思路,写出吸引人阅读的文章。
二、回归“原生态”的作文教学目标
教师要认识到原生态写作教学能带来哪些变化,并且联系教学问题,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实现新课改制度下的平衡。首先,原生态教学强调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生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将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得更加真切,更加深刻,这也是原生态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教室不是写作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回归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授他们正确的写作技巧,长期坚持,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原生态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念——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并积累丰富的素材,避免写作时无话可说。还可以提供优秀的学生读物,如《意林》《读者》等,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内涵深刻的句子,积累成写作素材,以供写作使用。在原生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创新教学方法,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和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与分析遇到的问题,为掌握写作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我与地坛》,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解了大致情节后,介绍作者写作本篇文章时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史铁生在写作时面临的实际问题,深入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目的。教学结束,教师要指导学生说说学习心得以及感受,并且将这些心得与感受写到自己的作文中,以充实作文内容。
三、回归“原生态”的作文教学方法
1.课堂内外相结合
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以丰富的知识储备面对未来的学习。还要分析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在课堂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涉猎有助于语文学习的相关书籍,例如,龙应台的《回家》讲述的是三个子女与母亲乘坐火车回到家乡的过程,文章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母亲的年龄,由于母亲年老多病,所以文章开头三个兄弟虽然都已经50多岁了,但是依旧选择放下了手边的工作,在清明节陪伴母亲回到家乡;第二个层次是母亲的行为,由于母亲行动不便,中心段落都是围绕母亲行动描写的;第三个层次是母亲面对故乡时迷茫无措的心理,不认识子女,像个老小孩。作者通过三个层次的描写,将亲情这一主题呈现出来。虽然我们可能永远回不到记忆中的美好,但是深入骨髓的亲情是永恒不变的。要学习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因为好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保障写作立意新颖的同时,也要对谋篇布局下一番功夫。教师可以发掘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小讲堂,在掌握小技巧的同时提升语文综合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不能清晰地表达所思、所感、所想,教师也经常会收到学生不知道如何写的教学反馈。探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共同探究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指导学生将其作为素材写到作文中,从而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深入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解决写作困难的问题。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很多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运用的教学方法入手。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主动权,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解课文前,要指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心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从一年级的选字造句,到二年级的照图说话,都是阶梯式的提升;进入三年级,写作的要求逐渐提升,比如字数等,学生渐渐产生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开始排斥写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另一方面,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写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以“我的祖国”为话题写作,要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应该热爱并且了解自己的国家。教师要提供相关的资料,如视频、音频、记录片等,让学生在了解建国历史的同时,明白为何要爱国。
3.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学生受年纪以及思维的限制,会出现不能自我约束的问题。如果教师单方面地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会丧失写作兴趣,也会与教师形成隔阂。教师要运用原生态教学法,多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在了解学生的习惯和诉求后,要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优化批改方式,因为批改作文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不同学生的文章有不同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解决,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多学生认为千篇一律的批语没有意思,不愿意看,也不愿意花时间思考,久而久之,那些基础较差且没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学生逐渐对写作丧失了兴趣。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最终写出吸引人阅读的文章。
例如,以“秋天的世界”为话题写作,教师可利用视频、音频及纪录片等创设写作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郊外采风,收集写作所需的素材。如本次教学的主题是“秋天的风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乡村观察,看看农民伯伯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情景,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收割是什么感觉,感受秋天农忙时农民的辛苦,每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从而养成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并将这些收获写进作文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原生态”的价值,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并发挥想象力,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而为写作打好基础。写作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不仅关乎学习成绩,还关乎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为了提升写作能力,教师要科学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写作,这样提升写作能力就不再是难事了。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教师和家长极其头疼,教师不爱教写作,学生不爱写作,家长不想辅导写作,导致写作成了学生的老大难问题。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总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套路式写作,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的教师提供大量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不能提升,只会一味地模仿,没有自己的思考,也写不出吸引人阅读的文章。回归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应运而生,小学作为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需要率先转变观念。作文原生态,即让学生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可以改变由教师提供模板,学生只能依照教学模板写作的现状,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入到写作学习中。教师要认识到原生态写作教学的优势,原生态教学法主张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认真观察与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见闻,并将这些所见所闻表达得更加真切,更加深刻,有利于提升作文水平。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地指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拓宽教学思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广阔的天地中积累写作素材,增长见识,获得写作灵感,这样写作就容易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解写作知识的同时,还要教授学生写作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以读促写。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只有这样,学生才在阅读中受益,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避免了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尴尬。在原生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从而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还要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與分析,为掌握写作知识和写好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很多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他们对写作不感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没有主动权,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写作。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并没有想象那么复杂。同时,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很重要,学生可以身心愉悦地写作。还要优化批改方式,因为批改作文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作文的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