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清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经过长时间推敲和打磨,印发了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16个学科课程标准,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过去的陈规,在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科研与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补充与拓展,在原有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双减”政策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给义务教育课程增色加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着文化育人的关键任务,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特征,将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细化,致力于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增加学科思想性,展现语文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创新
语文教育新课标相较于十年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突出了语文在众多学科中担当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以教授语言文字为直接目的,其本质却是在学生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对学生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是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是以语言为基石,以中华文化精华为根基,对学生综合性发展给予关注与推进。新课标着重关注文化育人导向,将“语文核心素养”精确化,课程内容具象化、质量评估系统化以及教学研究深度化。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增与改变体现了语文课程价值育人,突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及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和实现。
(一)核心素养细分化
2014年4月,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为学生发展研究制定了核心素养体系,规划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要培育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1]语文核心素养是根据语文课程的独特性提出的,为的是明晰语文学科在教学上要达到的目标,在学生生存和发展中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与人格品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其中主要包含“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四个方面[2],其中文化自信是增强学生思想素质最重要的部分,也排在第一的位置。“学生素养的培育需要在深厚的文化滋养中得到生根发芽。文化教育包含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审美感悟的培育以及语言建构,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核心素养达成的主阵地,围绕四大核心素养,教师如何设定教学计划,营造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等是本次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性问题。“双减”政策下,各个主体都在谋划如何给学生减负,这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需要精炼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取让学生发展的关键点,减去不适用的、多余的内容,这就强化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二)课程内容具象化
课程内容是学科的具体事实、观点和原则,是学习的客体,是产生于社会和文化中的一种内容,并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演变。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了时代性和典范性,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语言和文学研究都会呈现阶段性的成果,在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专家还对近20年来文学、语言、教育、心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充分吸取现代语言文学的最新成果,反映了现代语言生活的最新发展。其次,课程内容要兼具典范性,重视价值取向,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彰显出中国文化特色。新课标着重标注了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涵盖内容以及传承的依托形式做了详细表述,提升语文学科教学的思想性与实践性。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进行了重点创新,将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内容整合程度划分了三层任务群,整合程度最低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整合程度高一点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型,整合程度更高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型。有了“学习任务群”这样的创新型说法,课程内容设定将围绕三大层次进行划分与情境设定。语文学习任务,是指所有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的、指向具体课程目标的任务。根据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详细安排,语文教学能更有方向性,教学目标更加明晰。
(三)质量评估系统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添加了学业质量相关标准与要求,是此次新版课标的创新性举措。语文学业质量评估标准主要以核心素养及其相关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明确了学生在哪个年级段应该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要求。首先,针对教育部文件的描述,学业质量必须反映核心素养,因而是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描述而非局部的、片面的考察;其次,学业质量的考察设计必须要创设情境,情境设定包括以下三种类型:日常生活、文学体验和跨学科学习;再者,学业质量的考察内容也有了详细的交代:识字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对于上述语言实践活动要进行全面整合,将各个板块融合在一起考察,展现了学业质量评估的联合性与整体性,指向对于真正的“人”的评估。当下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抓手,看重的是无论紙笔测验还是实践研究都要展现学生的实际素养提升,教师的设计要明确任务背后的素养指向。基于已有的学业质量标准,我们必须进一步对可能的素质表现、可能的表现环境、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表现的深刻理解,使其在教学和考试环境中的任务更符合学科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之更能适应学生的未来生活。学业质量的关键性表述,明晰了质量评估是对学生多方面学习情况及成长情况的综合性考量,改变以往单纯看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单一评价观,引导教师教学更加关注育人,聚焦核心素养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将四个学段学生要达到的要求进行了划分,帮助教师更好掌握教学进度,把握教学要求,为评价设计提供了方向。
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的要求
学生的素养落地与文化教育具有很大的关联,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当统一起来,关注到教学的育人意义。学校教育中文化包含着课堂文化、教材文化、教师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等,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需要的不是硬生生的、刻板的知识,而是带有情感的、有气度的品格教育,语文学科是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形成良好个人品质的基础课程,语文对于文化内容的囊括是全面的,对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品质的新时代接班人具有独特的作用,新课标对文化的要求包含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以文化育人为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进程发展的大方向,是教学设计千变万化却始终不能丢失的主要趋向。我国坚持以社会主义为主要办学方向,社会主义大观念下包含的是我们国家始终践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结合本国发展进步不断完善的文化理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它蕴藏着强大的历史记忆和时代活力。“文以载道”是语文课程坚持的目标,新课标严格落实教育部重要文件的要求,在育人方向上锁定“以文化人”,坚定提升课程思想性,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语文课程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包含了历史、社会价值观念、文化等,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文化育人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育人模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语文课程坚定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它的发展与完善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学功能、教学方法认识的加深,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课程体系中对语文课程的正确定位和独特的贡献。
(二)课程内容以文化主题为重点
语文课程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语文课程内容主题以文化作为主要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完成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与梳理探究等板块任务。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会被作为是历史学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语文学科作为教育教学当中的基础学科,具有它的独特性,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课文当中的生字生词,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体会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情感,以及挖掘文本的文化背景。从小学生说起,语文教师在课堂当中讲述生词,“怎么写”和“怎么读”也许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但是生词的历史演变过程讲解会成为学生记住字体结构的重要方法,这也就是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不单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更是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共情”的良好手段。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好语文这一个单一任务,它还肩负着情感认知和思想引领的功能。因此,语文学科蕴含的文化独特性使得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
(三)教材编写重视继承与弘扬文化
教科书的编制在教育全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部教科书的编撰都要有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基本的思想观念。教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面对社会思潮多样化、市场趋利化、互联网技术等诸多挑战,如何利用教材创新,培育出具有中国文化底色,传承与发扬红色基因的好青年是教材内容选编的核心问题。培育法治精神、引领创新发展、践行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革命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等文件的印发,对增强我国民族、价值、文化认同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教材编写提出建议,要高度重视继承与弘扬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革命传统不仅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的精神财富,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源。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小学和中学统一教材的实施,使教师与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坚持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这对于树立四个自信有重大意义,对于学生的思想信念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三、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作出了相应的改变,为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及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决心,教学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按照文件政策的指示,作出对应的改变。明确新语文课标的大方向,结合新时代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师生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课堂。
(一)从“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
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旨在强化语文增强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而非“语文学科强化与其它课程和生活的关系”。这次的提法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而非“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综合性学习”与“跨学科学习”最大的不同。为何要倡导“跨学科学习”,有以下两点:首先,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的是整合性知识和技能,实际运用中问题是不会分科的,人所处的真实生活情境也是不分科的。跨学科学习有着真实的情境,将干瘪的知识碎片丰富起来,将学生带入情境,串联起各项细枝末节,让“人”真正活动起来。其次,我们都知道,培养一个人,是要使他在未来的社会中,有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我们以前的教育理念是“先学后用”,教育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彻底分离的。而跨学科的学习就是要有意识地将未来的创新实践活动提前到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教育阶段就可以进行仿真参与。跨专业学习的终极切入点和目标在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还要让学生喜欢、相信、用实际行动来证实。
(二)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深度融合趋势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呈现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平台,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多样化教学补充的同时也带来了鱼龙混杂的信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依旧保持着直接教育的作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促进教学优化是新形势下需要思考与探究的新问题。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要把它们与教学真正结合,构建信息开放共享,师生互动、反思创生的新型课堂,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熟悉语文教学内容,利用新技术创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三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远远超越口头传授及书面表达的课堂,影视动画的冲击对学生思维的冲击是极大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关注度。互联网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个性化学习很重要的幫手,且推动对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既是对语文课堂的丰富,又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途径。信息技术是以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教师的灵活应用为切入点,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强化语文学习全过程评价
新课标内容中包含对学生评价的建议,评价包含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强化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实际上也在影响着学生的结果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方法,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智、能差误,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肯定与协助,从而使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强调在“过程中”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养成学习能力,在“过程中”习得情感态度。[3]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注重过程性评估,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并对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能够正视自身、剖析自身问题、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深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过程评价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语文教材和学科知识的局限,忽略了师生的情感体验的问题。在过程性评价的指导下,教师不能“满堂灌”,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一旦出现问题,教师要主动反思、总结、改进,用过程评价打破考试的牢笼,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语文学习的本质,使语言焕发生机与魅力,这正是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s7861/s8010/s8011/
201404/t20140424_16761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3]周琪.新课标下过程性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10/d.cnki.ghsfu.2020.000948.
[本文系2021年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小学红色文化育人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CX21A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嚴清,赣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2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