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勤俭家风传四代

2022-05-30 10:48王小槑龙方媛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8期
关键词:蔡家浪费

王小槑 龙方媛

“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奋斗、刻苦学习才能得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父亲曾经字字句句讲过的道理,经年累月早已成为蔡学岭家不可撼动的“幸福秘笈”。

“三年困难时期”令很多50后的儿时记忆都与“饥饿”脱不开关系。生于1956年的蔡学岭也不例外,榆树花、野菜煮饭他都吃过。他说,日子真正好起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80年,农村实行分田到户,蔡学岭家收获了小麦、稻谷各3000多斤,玉米、大豆各1000多斤。一年收的粮食两年也吃不完。就在那年春节,他的父亲蔡义恭提笔写下一副对联:上联“铁饭碗靠的是真本事”,下联“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横批“自食其力”。

从此,这副对联成了蔡家的家训,扎根进蔡家子女的心里,时刻提醒着他们要勤俭:粮满仓、油满缸、金银财宝装满箱,也经不住挥霍浪费。

勤俭,是父亲教给他的道理

一件穿了38年、缝缝补补十几处的运动背心,一本使用了50年、封皮封底破损后以布替换的汉语大词典,一块上世纪80年代购入、陪伴女儿、外孙两代人成长的小黑板,两张挂了30多年、搬了三次家都没舍得扔的地图……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古董”,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委党校退休干部蔡学岭的家中,却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

要说经济条件,蔡家并不差,为何要将日子过得这般朴实?邻里亲友中不是没有过质疑的声音,但蔡学岭不为所动。对于勤俭节约,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坚持。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是父辈以言传身教刻入他骨血的行为习惯。

家大口阔,蔡学岭自童年时期便知道勤俭持家的重要性。“父亲当兵,母亲种地,我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三个叔叔,家庭负担很重。”父亲、母亲每一个勤俭的举动,他都看在眼里。

为省钱供叔叔上学,父亲攒了5年钱才买了于工作是刚需的手表;逢年过节,才舍得拿出来用一用宝石花牌香皂,一块香皂两年才用完……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每次家里吃芝麻油的情况,“母亲用筷子蘸两下放在菜盘里拌菜,既不敢往外倒,也不敢用勺子舀,担心倒多舀多了,以后的日子没油吃”。右手夹菜,左手在筷子下兜着,菜若不慎掉落,还可以用手送到嘴里……父亲吃饭时的标志性动作,蔡学岭和弟弟妹妹也都继承了下来,“也许有人觉得不好看,但这样绝不会浪费饭菜”。

在蔡家,粮食是万万不能浪费的,剩饭剩菜更是绝无倒掉的可能。剩得少的时候,蔡学岭和老伴儿会主动“打扫”;剩得多的时候,就先放进冰箱,下顿吃完。至于“光盘”标准,蔡学岭也是执行到极致。一盘菜吃到最后,他会用饭团或馒头将盘底的菜汁蹭一蹭,“既不浪费,盘子也好洗一些,一举两得”。

菜如此,饭亦然。爱吃米饭的家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电饭锅煮米饭,盛到最后,总有一层米粒粘在锅底,铲不净。眼见这些米粒白白浪费,蔡学岭实在不甘心。他左思右想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在锅底倒点开水或是菜汤泡一泡,然后就能用鏟子铲净,再热一热吃掉”。这样做一年下来能节约不少粮食。

在家厉行节约,出门在外也始终如一。不同于有的人在外会“充面子”、假大方,蔡学岭并不介意大家知道自己节俭,甚至希望大家都这样做。一次,他参加老同学孙子的12岁生日宴,酒桌上的菜肴堆了两层,极为丰盛。一顿饭吃到最后,剩下的量可想而知。蔡学岭主动站起来,指着半桌子剩饭剩菜说:“我们都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都吃过苦受过饿,现在富有了,但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浪费,这么多的好东西将被扔掉,实在可惜。今天我带头,将剩饭剩菜打包回家,请诸位每人一盒,谁不打包谁就把剩饭剩菜吃完。”蔡学岭说完,老同学们先是左顾右盼,随后纷纷表示赞同,最后剩饭剩菜全都打了包。如今,只要有蔡学岭在的饭局,大家总会下意识地少点两个菜,把菜吃干净。

自己节约,能省则省,但该肩负的责任、该履行的义务,蔡学岭绝不含糊。但凡亲戚朋友遇到困难,只要张嘴,蔡学岭都会伸出援手。每次为灾区捐款捐物,他也是第一时间积极参与,慷慨解囊。

勤俭,是他传给女儿的财富

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50后、60后将补偿心理投射到子女身上,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下一代创造最优条件。蔡学岭,显然不是这类人。

蔡学岭的女儿蔡晓希出生于1986年,一个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幸福时代。但从蔡晓希记事起,她就知道自己的父母跟别人的父母不太一样。其他同学的衣服、书包要是破了洞或坏了,父母会为他们买新的,但自己的父母总是缝好后让她接着用。

若问80后“一个文具盒可以用多久”,只要家中条件不是太差,他们给出的答案大概率不会如蔡晓希一般。直到现在,她都忘不了那个用了“三年”又“三年”的塑料文具盒。“时间久了,翻盖的连接处断了,我妈就给它粘上胶布。”花花的外壳贴上黄色胶布,这样的文具盒与“好看”几乎不沾边,蔡晓希也曾不解,“真的有必要这样吗?换别人,可能早就扔掉了”。

老实的蔡晓希一个人承受着同学异样的眼光,却从未想过去挑战父亲的“权威”。“我爸特别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讲过去的故事。生活很苦啊,要勤俭节约。”蔡学岭的勤俭教育不限于言传,更融入身教。若是蔡晓希剩了饭,他总是二话不说拿过来吃完。潜移默化中,蔡晓希发自内心地明白父亲所做的、坚持的,是一种好的传统。

理解归理解,实践起来蔡晓希却做不到父亲那样的坦然。要好的同学想到家里做客,她会犹豫再三,因为担心同学看到家里打着补丁的床单和被罩。不仅如此,家里的抹布全都是旧衣服做的;拖鞋也缝缝补补穿了十多年,已经开裂了仍舍不得扔。

“在卧室玩儿的时候,她们总会用手去抠我的床单。还有人说,蔡晓希什么都好,就是怎么老穿打了补丁的裙子和袜子?”这些不加掩饰的话语,一度让蔡晓希十分难堪甚至有点儿难过,她不会去为自己争论、辩解,而是固执地相信,人是相互影响的,优良传统也许一时让人不解,但时间长了,大家总会感到其中的意义,也愿意一同去做。

在蔡晓希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给她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时代的她也许还未完全懂得其中的深意,却是一直照着它行事的。对爱攀比的同学,她总是敬而远之;相反,那些来自乡镇、生活简朴的同学却让她觉得格外亲切,希望跟他们多一些交流,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虽然一家人都认可勤俭的意义,但每个人对“度”都有自己的判断。在她的印象中,母亲和父亲也曾在勤俭一事上有过争论,但父亲总有办法说服母亲。蔡晓希的母亲爱整洁,看见东西旧了、烂了,难免想断舍离。尤其是蔡学岭那件破了又破、补了又补的背心,她几次都要扔掉。可架不住蔡学岭总是耐心地和她“讲道理”:“这件背心我穿着舒服;出门不穿,在家里还是可以穿的;这件背心是我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县委机关篮球队的队服,有一定纪念意义……”

在父亲日复一日的影响下,原本“讲究”的母亲放弃了追求“时尚”,把舒适、耐用放在了首位,衣服越添越少不说,还成了旧物改造的高手。“我家厕所的纸篓就是我妈用油桶做的,我手里拿的扇子也是她用塑料、纸壳做的,一用就用了好多年。”蔡晓希向记者介绍道。

多年前,蔡晓希花500多块买了双鞋子,穿了没多久便束之高阁。蔡学岭问她怎么不穿了,得到的答案竟是不好看。因为这件事,蔡学岭狠狠批评了蔡晓希,后来更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提醒、敲打一下她。在他看来,蔡晓希虽然明白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直到成家有了孩子后,才真正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襄阳民间有给小孩过周岁的习惯,一般大家都会选择在餐厅请客摆酒席。为小儿子过周岁时,蔡晓希主动提出在家里过,“自家人做一桌饭菜来庆祝,既减轻了亲朋好友的负担,又避免了浪费”。如今的她更是时常叮嘱孩子们,随手关灯,饭吃干净。

勤俭,是他们一家人的追求

2020年9月2日,《人民日报》以《节约粮食几十载,勤俭家风传四代》为题报道了蔡学岭家的故事。从此,蔡学岭走上宣讲勤俭风尚的道路。这两年,蔡学岭和蔡晓希深入到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做报告,提倡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同样是弘扬节俭风尚,但在蔡晓希看来,她和父亲却有着诸多不同:“我爸是需求极少,这点我做不到。但是,我会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其用,蔡学岭对老物件的感情之深其实也是基于这四个字。如今,它又成了蔡晓希在理解、践行勤俭家风后不懈努力的目标。

许多我们看来已经可以扔掉的东西,在蔡晓希这里都焕发了新的生机。继承了母亲爱整理的基因,蔡晓希在收纳这件事上十分在行。她用废旧纸壳将家中的抽屉分区域归类,每个纸壳外面再用废纸做成标签贴好。什么东西在哪里,一目了然。网上那些新奇的收纳装备,蔡晓希不以为然。她认为,利用家里现有的材料,在网上搜搜教程、动手改造,就能拥有功能相似的替代品,“为什么要买呢?买了之后,你还要去收纳整理它”。

不追求最优最好,能用最重要。小朋友都拥有的电话手表,蔡晓希虽然给儿子买了最知名的品牌,选择的却是最原始的款式,“品牌还是要买好一点的,它能用得住。功能的话,没必要追求那么多”。对于很多年轻父母,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停买买买的行为,蔡晓希也有自己的解读:“有些人觉得,花了钱可以省下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有些问题并不是花了钱就能解决的。你买的东西未必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不仅占了空间,还有可能起不到正向作用。与其浪费这些钱,不如多些陪伴和耐心,静下心来和孩子沟通,看看他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对待老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孝不孝顺不能看给他们买了什么,而要看是不是给了他们真正需要的。”

前段时间,蔡晓希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给大儿子习吉樊买了本古汉语词典。“买完之后我就后悔了,因为发现我爸攒下来的旧书中就有一本。等我问问同事和亲戚,他们如果需要,就送给他们。”内容相仿的书,只要读透一本就好,没必要买那么多。而且不用问,她就知道儿子一定会赞同自己的观点。

从小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沐浴勤俭家风,习吉樊对物质的要求也不像同龄孩子那么高,背着打着补丁的书包,他依然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的心思都放在怎么跟同学玩得开心,互相比学习成绩上。”蔡晓希给儿子点了个赞。

在全家人的带动下,习吉樊每次吃饭颗粒不剩;写作业用的草稿纸能正反两面使用;喝酸奶的时候要用剪刀把盒子剪开,挂在盒壁上的也要吸干净;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同学将剩飯剩菜倒掉,他也会义正词严地制止。

有人评价蔡学岭把日子过得仿佛“苦行僧”,对此,蔡晓希并不认同。“他是自得其乐的,精神上很富足。”最近,蔡晓希正在读《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段话让她对父亲的“极简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物质过于丰富,其实会让你有点儿失去目标,让生活变得混乱。这是我通过很多生活中的小事慢慢领悟到的。”

从我做起,从一衣一饭做起,每一辈人都对下一辈人言传身教,让勤俭节约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一天每一刻,这是蔡家四代人携手同行的方向。

(感谢湖北省襄阳市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蔡家浪费
不浪费
时间很贵,不要浪费
舌尖,拒绝浪费
招牌
仁心义胆
重庆北碚区蔡家组团自贸区总部基地建设项目
节俭又“浪费”的亚马逊
浪费等于扔钱
“蔡家南瓜”搭上直通车宜宾县:
一体化交通,剪裁出重庆最好的“西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