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山
1920年,谢家麟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学时期,谢家麟对无线电充满兴趣,常常独自钻研,甚至還自制了短波收音机。1938年,谢家麟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彼时,国难当头,谢家麟虽身在校园,却时刻关注时局,决心要靠科技救国。1947年,谢家麟远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仅仅用了9个月就获得了硕士学位。为了追寻自己的学术理想,1948年,他继续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关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基础研究。
谢家麟在斯坦福大学展现出优秀的学术才能,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还特意学习了许多动手操作的技能。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有朝一日,回到祖国。他深知中国当时没有完善的实验设备和设施,一切都只能靠双手操作,掌握的手动操作技能在回国后定能派上用场。
1951年,谢家麟完成博士学业,同十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踏上归国之路。可没想到,回国的船行驶到中途时,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官员出现在谢家麟等人面前,禁止他们离境。后来,在中方的几番协调下,谢家麟终于克服重重阻碍,于1955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2年,谢家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微波与高能物理实验室负责医用加速器的研制。在无前例可循的情况下,他自辟蹊径、大胆创新,用两年时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高能电子束治疗癌症的加速器,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谢家麟回国后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刚一回国,谢家麟就决心进军加速器领域,为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开山辟路。
高能物理是一门研究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可以从最基础的层面解释物理原理,从而促进更多学科的发展,对中国国防以及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然而,在谢家麟回国之初,中国的加速器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谢家麟认为,电子直线加速器更能帮助中国发展高能物理研究,虽然起步困难,但有长远效益,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电子直线加速器需要许多专门的零部件,谢家麟费尽心力找到合适的工厂,与工人合作且亲自动手,一点点制作仪器和零部件。八年磨一剑,在谢家麟和团队的努力下,1964年,中国第一台可向更高能量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成功建成。
这段“自己动手”的经历,让谢家麟对中国的整个科学事业有了深刻认识。他认为,中国必须形成自己的科学仪器制造体系,发展尖端的仪器制造业,这样才能真切地提升中国科研的整体实力。为此,他多次建言献策,展现了一个科学家在本学科之外的真知灼见。
虽然电子直线加速器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谢家麟并未满足于这份成绩,他的目光看向了更远的未来:制造高能加速器。
高能加速器是一种能用来研究微观粒子的大型实验装置。微观粒子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探索微观粒子的性质和作用,不仅可以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还能应用在高能物理、国防科技、材料学、核能利用等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价值。
1981年,在谢家麟等人的建议和筹划下,高能加速器项目正式启动,这就是后来世界知名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建成之后,中国的科研人员有机会利用对撞机进行各种实验,且不断在高能物理领域取得成果。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称赞谢家麟是“中国加速器物理之第一人”。
此外,谢家麟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十分用心和慷慨。2011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却将丰厚的奖金全部捐给了研究所,并强调这笔钱要用于资助青年学者。谢家麟的一生都奉行着“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准则。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纪念谢家麟的贡献,将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谢家麟星”。
谢家麟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不断创新、不畏困难的攻关劲头,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也如星闪耀,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