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民以食为天”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信条。现代考古学证明,人类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万年前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在那里,人类开始尝试种植小麦、制作面包,甚至酿造啤酒。农业让人类摆脱了自然的束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物种。而在东亚地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却将农业融入民族的文化基因中。
本期刊出的两篇作品都与广义上的农业主题有关。《田园》的作者何夕,与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并称为当代中国科幻的“四大天王”。
何夕的科幻作品素以奇妙的科幻构思与细腻的情感描写著称,而《田园》不仅保留了何夕典型的创作风格,还加入了科幻现实主义以及中国古典神话元素,犹如一幅用水墨丹青描绘的现代社会画卷,将传统、现实与未来融为一体。
小说故事的源头是正文开始十几年前的大学校园,两位有着卓越才能的高材生在校园中相遇,但最终因为不同的科学价值观而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选择了出国留学,最终成为新兴科技领域的世界级权威,顶着“年轻有为”的光环和荣耀回到国内;另一个则选择了离群索居,在俗世的目光无法企及的地方,默默追寻着让人类摆脱饥饿梦魇的良方,并以一己之力培育出了中国古籍《山海经》中记载的“神木”——木禾。人类或许能够依靠这种“神木”同时解决饥荒和环境破坏两大难题。
然而,科技或許可以创造奇迹,但要疗愈世道人心,却不是单靠科技就能实现的,作者最终将选择权交给了每一位读者。
孙英涵同学的《宇宙新“食”代》则以“食”为纽带,采用了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人类与H星人之间对于未来食物的交流,趣味性和思想性兼而有之。文中,经过基因改造后的人类能够以光为食,在与H星人进行技术交流之后,还研制出以植入芯片获取食物养分的进食方式。孙英涵同学施展了自己的无限想象,思考人类在应对粮食危机时的解决方案,始终相信科技能拯救人类。
在科幻发展史上,以农业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或许是因为这类题材太过日常,显得有些平淡乏味。但仍有很多科幻名家在这一题材领域创作出了诸多杰作。英国科幻小说的奠基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出版过一部名为《神食》的小说,讲的是两位科学家配制出了一种能够激发生物生长潜力的“神食”。
有了这种“神食”之后,巨型生物不断出现,老鼠大如虎、小鸡比猫大、黄蜂壮如鹰……彻底颠覆了世界原本的面貌。这些巨型生物还给人类造成了诸多麻烦,科学家们最终只能通力合作,消灭这些巨型生物。
相比之下,中国科幻作家对未来食物的描写更加直截了当。1976年春,叶永烈先生发表了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在小说中,人类能从石油中提取出蛋白质,并用其制成各式各样的美食供人享用。《石油蛋白》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极,尤其是“二氧化碳生成淀粉”技术的研究成功,正在打开一扇名为“工厂农业”的新世纪大门。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这个技术能够发展到工程应用阶段,依靠可控核聚变等新能源手段,人类将能够在完全工厂化的环境中,生产自身所需的食物营养。而且,因为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二氧化碳也将从有害气体转变为工业原料。
在这个伟大的变革中,相信有着农业天赋的中国人,必将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在科幻作品的创作中,农业题材也将受到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