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先
2022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4套高考语文试卷,分别是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全国乙卷使用范围较广,包括陕西、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等省区。纵观4套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使用地区较多的全国乙卷2022年变化较大。分析该套试卷,对2023年备考实在很有必要。
一、2022年全国乙卷试题总体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与2021年全国乙卷没有变化,均为三道选择题,但是设问方式存在一定变化。
所选文章摘编自杨义的《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在与西方叙事的对比之中来探讨中国传统叙事中流动视角的使用,以帮助考生了解古代叙事文学的当代价值,这充分体现文化自信,重在中国本土人文层面的考查。
三道选择题中,第1题考查的是筛选整合信息,第3题考查的是理解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两道题均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我们尤其要注意第2题。这是一道论证分析题,论证内容的概括及事例论证的作用。2021年该题要求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而2022年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少了一个“不”字,难度加大了,对考生也是一种考验。
总结提炼:
(1)对原文论证试题的考查,近几年来首次出现选择“正确的一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难度。从这个变化角度看,论述类文本阅读对于整体阅读的要求更高,考查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命题人员希望高中生能够静下心来,多阅读一些专业论文,提高专业论文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提升把握论证内容及方法的能力。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题,选项没有简单从原文中选取,而是加强了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难度也较往年大一些。
(3)强化课内外知识迁移的能力。比如第3题D项,不仅要阅读把握选文,还要与课本中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联系起来,这样一来难度也加大了。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
与2021年全国乙卷没有变化,均为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但是命题思路由社会热点到片片“雪花”。
2021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是一道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和一道选择“正确的一项”,2022年两道均选择“正确的一项”,从难度设置角度考量,也是略有增加。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共三则,分别摘编自杨振宁的《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的《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的《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學》。
我们知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世瞩目,材料所选内容与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雪花”形象有关。选文对“六瓣雪花”的形成原因和雪花形成的知识进行解读,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六瓣原因的探索。第4题为选择题,命制角度较有新意,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由图表展示出来,考查很有新意,需要考生结合文字来读图判断。这是一种跨学科能力的考查。第5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查“概括和分析”,第6题为主观题,答题时须注意“意义”和“启示”的区别。
总结提炼:
(1)做题思路要灵活。第4题的考查较为特别,以往全国乙卷中不大这样来考,我们可以从图文转换角度来做题。题目看似复杂,但我们只要掌握科学原理,注意横、纵坐标,也不难做出正确答案。
(2)要坚持局部联系全文、具有整体性意识的观点。开阔思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3.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与2021年全国乙卷没有变化,均为一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但是选文类型出现重大变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择的是左翼作家萧红写于抗战时期的书信体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书》。全国乙卷近几年没有考散文,这给考生打了个措手不及。文章达1844字,字数超过往年。在信中,萧红并未沉溺于伤感的往事,而是对“弟弟”这位爱国青年满怀希望。她在“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的字里行间里,充满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应当说,那个时期少有“娘炮”,有的是为国奋斗有着敢于牺牲的热血青年。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材内容选择符合立德树人的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7题与往年一致,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难度不大。第8题考查较为灵活,要求分析萧红“恍惚感的由来”,主要是考查鉴别考生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难度适中。第9题要求分析萧红“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这种设问,直接将考生引向对文本主题的探讨。这道题的设问,激励当代青年要有抗战青年的斗争精神和担当意识。
总结提炼:
(1)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散文在全国乙卷中多年未考,2022年的再次出现,的确有些出人意料。因此,对于文学类文本的学习,我们必须要全面、深入,不能陷入路径依赖。
(2)虽说是散文,但这是一篇回忆性书信体散文,在平时复习备考中就更不大常见,导致考生在考场上有手忙脚乱之感。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要认真学习,而且对稍显“小众”的小说或散文,我们还要予以格外关注。
(3)从具体答题来看,缺乏对具体语境的细致分析而导致丢分。这充分说明,命题人从选材到题目设置,都存在着“反套路”的思考。如果还像以往那样准备一些“套路”,可能不大管用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 文言文阅读(19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考查方式与2021年全国乙卷相比有一定变化,个别题目设题角度有很大变化。
阅读材料选自《说苑·贵德》。《说苑》为西汉刘向所编,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奇闻趣事,其中有很多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篇章,主要表现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念及伦理观念。作品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来的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说苑·贵德》,重在引导人们领悟儒家思想中“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国之宝在德不在险”,这也契合孔子所言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第10题为传统的断句题,难度不大。第11题是“内容解说”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改变了从2015年以来持续考查的文化常识。具体考查的是文中词语和教材中词语意思的异同,难度明显加大。《曹刿论战》是初中重要篇目,《短歌行》《孔雀东南飞》是高中重要篇目,《屈原列传》对于全国乙卷使用地区的考生来说,则是人教版必修课本以外的篇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体现了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的综合性与运用性的要求。第12题考查依然延用“概述”题型;第13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难度适中。
总结提炼:
(1)全国乙卷近几年来文言文文本的选择一直是人物传记,再到今年的文史杂集,这体现了高考文言文选文的多样性特点,是命题人员的“反套路”。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要扩大阅读视野,各种文言文体裁都要兼顾到。
(2)要回归教材,重视对课本的研读。对初高中教材尤其是文言文方面的篇目,要加大复习备考力度,要回归课本这个“本”。以课本为基,加强知识迁移力度。
2. 古代诗歌阅读(9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与2021年全国乙卷没有变化,题目设置与往年相比紧扣课本。
阅读材料选择的是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这是一首豪迈中有跌宕,昂扬里见摇曳的送别诗。全诗按意思不同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诗人与唐少府的相识相知;后两联为一层,写饯别唐少府。诗歌无凄恻哀婉之情,颇有豪迈昂扬之气。
第14题是和往年考查一致的“理解和赏析”题,根据诗歌原文,理解难度适中。第15题有点新意,要求和初中所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从中分析“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的不同点,其难点在于对颈联和尾联的理解。考生如果关注到“方法”和“排遣离愁”的关联性,就可分析出这是考查诗歌抒情方式和情感内涵,否则答题方向就可能出现偏差。
总结提炼:
(1)从近几年来看,依然以唐宋名家为主要选择对象,尤其注重对诗歌内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2)教材中的重要作品,我们必须要兼顾,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所学的篇目。在平日复习备考中,我们要注意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
3. 名篇名句默写(6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与2021年全国乙卷没有变化,难度与前两年相比略有降低。
第16题考查了初中篇目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高中篇目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锦瑟》。三篇都是古诗,没有考查初高中的古文,题型均为常规的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但须注意书写的精准度,比如“拢、捻、霓”这三个字就不大好写。
总结提炼:
可能考虑到其他题目变化较大,难度较大,名篇名句较往年相比难度有所降低。不过我们在平日的复习备考中,还是要注意书写的准确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 语言文字运用Ⅰ(7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与2021年全国乙卷相比有明显变化。
我们经常说,语言文字运用题是“高考试验田”,是一套试卷中最能出彩的地方。2022年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目变化较大,第17、18两道题由原来的客观题全部变为主观题。文本选取了“一家照相馆”,那时的照相馆,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印迹。
第17题是根据语境填入合适的成语,每空1分,共3分。这比以往近义成语的辨析,难度大多了。第18题考查更为灵活,分值为4分,考查“我”“你”人称及出现次数的效果差别问题。此题难度确实较大,充分考查考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总结提炼:
(1)由根据语境选择,到根据语境填空、理解,难度明显增大,充分考查考生的综合实力。这也要求我们在平时复习备考时,要扎扎实实地积累相关知识,不能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
(2)高考命题充分考查语文知识的应用性原则,注重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
2. 语言文字运用Ⅱ(13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与2021年全国乙卷相比有明显变化。
阅读材料是关于疾病“眼中风”的内容,这和考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也契合教育部限制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要求。一个情境语境,设置三道主观题,既考查了考生的语境理解能力,又引导考生注意用眼健康,体现了命题的人文关怀温度。
第19题是主观题,往年是选择题,要求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三个恰当的句子,每处12个字,每空2分,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生动的能力。第20题要求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分值4分,考查内容概括学以致用的能力。第21題为修改病句的主观题,分值3分,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较以往的客观题增加了考查的难度与灵活度。
总结提炼:
(1)增加了主观题的答题量,考查方式与考查内容也更为灵活。
(2)重视真正课堂学习,切实加强复习备考,以靠机械刷题就得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四)写作(60分)
作文材料分成两部分,一是图表,二是文字。选自双奥之城——北京,主题为“跨越,再跨越”,以图表的形式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五个方面将两届奥运会、残奥会作了对比,展现大国力量、民族自信、心系家国的时代精神。命题直接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爱国”,体现高考命题对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孜孜追求,旨在引导新时期高中生勇担社会责任,厚植家国情怀,立意深远,意境开阔,令人叫绝。
是的,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时间过去了14年,举国关注盛会,青年学子更是热切期盼。应当说,作文所给素材契合高中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心理特征。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新时期的高中生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其中。考生在写作时,须重点关注国家发展我该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从而体现出青年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作文材料比较长,又是图表,又是文字,尤其要注意“再”字,要综合起来考量,否则只能是管中窥豹,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
总结提炼:
作文材料有图表和文字,除了材料形式有所变化,阅读量有所增加外,家国情怀依然是主导。
二、2023年全国乙卷备考策略
如果说2021年高考,全国I卷和全国Ⅱ卷合为全国乙卷是一次“跨越”的话,2022年的全国乙卷语文试题是一次“再跨越”。和往年相比,选择题从39分减到30分,达到历年分值最低,第二卷语言文字与表达部分,全部都是主观题。这样语文150分,主观题分值达到120分。试题紧密联系考生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情境的时代性,深化基础性,加强开放性问题设计,在现实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水平。这样命题,既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又能有效引导高中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这种“跨越”是迈向新高考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再跨越”,的确值得我们仔细研究,深入思考。
(一)审时度势,洞察课标变化走势
曾几何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在《考试大纲》已经落幕的时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高考命题与备考的重要依据。新课标所倡导的立德树人、语文核心素养等理念,是2023年高考乃至接下来几年高考命题的“风向标”。我们要熟知并研读新课标,以新课标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复习。
在没有《考试大纲》的时代,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我们要注重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更加注重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落地,注重基础性、创新性与运用性。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高考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须开阔视野,关注日常生活,研读课标变化走势,唯有扎实学习才是好的出路。
(二)避免刷题,认真备考反对套路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无效的压力和负担。”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如是说。是的,全国乙卷整套语文试题,选用材料、组合形式、设问角度更加多样,试题考点更加灵活,题型设置更加开放。
很多高中生惯常使用的备考套路,机械刷题的手法,在2020年全国乙卷试题面前乱了章法,败下阵来。很多题目设问角度一变,由辨析到写出答案,考生顿时感觉手足无措,这些都是机械刷题带来的恶果。高考命题将“反套路”贯穿其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等方面不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引导考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无效的压力和负担。是的,语文学习需积日久之功,切不可想着一蹴而就。
(三)教考衔接,回归教材重视教材
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中有多道试题需要我们予以格外关注:第3题D项“《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第11题考到了初高中教材中的《短歌行》《曹刿列传》《孔雀东南飞》等篇目;还有第16题名篇名句的默写。这些题目来源于教材或者是教材的“变体”,着重考查课内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参考答案注意与教材中的知识相连接,选择教材中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引导高三学子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以提高成绩。
显性关联,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潜在关联,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高中教材课文也选有萧红作品,学生对其语言风格应该非常熟悉。
加强教考衔接,切实引导教学,激励学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素养。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尤其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了教材。以教材为本,以课堂为主阵地,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方为上策。
(四)家国情怀,深刻把握时代发展
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以“双奥之城”北京为素材,列举了2008奥运和2022奥运的成绩与亮点,2008奥运已经是一次综合国力的整体跨越,2022奥运是综合国力的整体再跨越,未来的中国定会有新的跨越!从表格中进行图文转换,能否从量变谈到质变,再分析质变产生的原因是发展理念的转变,跨越再跨越不仅仅是量变,更多的是观念理念转变才会带来更好的发展,实现个人、集体、组织、国家、社会、民族等各方面的良性的跨越式发展等。
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将热点时事与个体感受有机融合,仍将是2023年乃至接下来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感知變化,心有家国;涵咏时代生活,厚植家国情怀。高考命题关注时代热点,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青年人不读书不行,读死书不行,不思考不行,不闻家国事不行。作为当代青年,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在这伟大的时代中,不辱使命努力前行。
新的时代必定会滋养出新青年。青年学子要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职中成长,在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中绘就青春的彩色画卷。青年学子要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迸发青春的力量,做一个有责任意识、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学子。
(五)关注科技,着力育创新能力
关注科学创新前沿,引导高中生创造未来,2022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的片片“雪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家对雪花六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引导高中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着力培育创新能力。
我们要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科学现象背后的本质。高考命题鼓励高中生拓宽学术视野,重视学术前沿,关注国家科技进步,增强道路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