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萍: 始于初心,臻于匠心,成于决心

2022-05-30 10:48郭博文
华人时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苏绣刺绣

郭博文

姚建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协会刺绣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姑苏女儿  情系苏绣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在小桥流水边,老苏州古旧的窄道民巷里,许多小姑娘的童年该是在懒洋洋的午后,在几株翠绿的桑树下,一群小小的人儿围着兜售蚕宝宝的人,扯着长辈的衣袖,眼里透出“想要”的模样。

采桑叶、养蚕宝宝是江南孩童儿时的一大乐趣,“蚕宝宝”是苏州人对蚕的称呼,吴侬软语里,“蚕宝宝”的音调中藏着苏州人最深的爱怜。

史料记载,苏州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便开始有刺绣,在中国,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一枚针,一缕线,牵动的是苏州和苏绣几千年的芳华,多少代人的梦想,镇湖作为苏绣的发源地、重要基地和主要产地,历来就是“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

生于斯、长于斯的姚建萍也不例外,多少次,小小的她踩上矮凳,趴在木质的窗台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吐丝,耐心地等着它“破茧成蝶”。长大后,她更是将江南女儿这一抹如姑苏河水般灵动素雅的柔情寄托在了针线上,在棚架边一绣就是30多年。

1967年,姚建萍出生于一个苏绣世家,幼年时期,母亲在做苏绣时,经常将她抱在怀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她帮母亲穿针引线,银针和丝线翩翩起舞的画面,是她无法抹去的美好记忆,苏绣的种子就这样深埋在姚建萍心里,耳濡目染下,她对苏绣逐渐萌发了兴趣。殊不知正是母亲当年的无心之举,铸就了一代苏绣大师。

不同于有的女孩是迫于父母之命,姚建萍喜欢刺绣,从刺绣里她得到的是独属于自己的乐趣。8岁时,她的天赋就开始展现出来,她可以将一根绣线分成几十股或上百股肉眼难以看清的细线,她也可以十分耐心地在绣布面前端坐整日,反复练习手法。

17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大胆却改变她一生的决定———放弃高考,学习苏绣。

“从那时起,我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就是一定要把苏绣学好。认准了一件事,就要尽全力,集中精力去做。”

此后的10年,是姚建萍打牢基础、不断学习的时光。放弃高考后,她在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刺绣班学习过,得到过苏绣大师李娥英、苏绣前辈孙茂娟老师的指点。而影响她一生、与她情同母女的是徐志慧老师。

当时,苏绣的最高艺术机构是苏州刺绣研究所,徐志慧老师是苏所里的辅导员,徐老师德高望重、技艺高超,曾去故宫里复制清代的绣品,为西哈努克亲王绣过肖像,并在国际上作过苏绣表演。但当时研究所的刺绣绝技相当保密,并不轻易对外传授。

“当时,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老师不能带体制外的学生。所以在整整3年时间里,我求学无门,四处碰壁。”在姚建萍大女儿8个月大的时候,徐志慧老师因病退休,那时已年近70,离开体制后,徐老师答应收姚建萍为徒,她在徐老师家里系统学习苏绣技艺,苦苦磨炼,学了4年人物肖像技法。

亲近苏绣并将其当作一项事业,并非难事,但若要将其上升为一门艺术,则并不容易。那时候,姚建萍每天练习技艺超过12个小时,每月只回一次家,她苦练各种技法,从基础针法到肖像绣,她如痴如醉地吸收着徐志慧老师一生累积的绣艺精华,吃了很多苦,回忆起这段学习经历,姚建萍流下了泪水。

1994年,姚建萍学成归来。而后,她继续钻研苏绣技艺,开始了漫长又精彩的创作之路。“我想做一名优秀的手工艺传承者,再放大一点,想做一个优秀的苏绣艺术家。”找准这个定位以后,姚建萍和她的团队开始不斷地探索、学习、研究、思考。

针融百家  艺开新境

记得《红楼梦》里,黛玉曾把一个亲手绣的荷包送给宝玉,以为他赏给别人,还哭闹了一回,最后得知那个荷包被宝玉珍藏在怀中,便暗自欣喜,颇为感动。

用了心的绣品,—针—线都饱含情意,—件绣品,从穿针引线,从针脚线尾,从开始到结束,打磨的不是时间,不是功夫,而是心性。这份精致婉约,最深也最含蓄,最能看出匠人的心意,才让冰冷的布料、干瘪的丝线有了温度,可以融化人心。

《沉思》是姚建萍学艺归来后的第一件肖像刺绣,也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每每说起,她总是感慨万千。

1995年春天,姚建萍从朋友处觅得一幅意大利摄影家焦尔乔·洛迪为周恩来总理拍摄的照片,这幅照片摄于20世纪70年代初,画面上的周总理身着灰色中山装,面容清癯,侧坐在紫红色沙发上。

凭着对周总理的敬仰与缅怀,姚建萍决定采用双面绣的方式完成这幅人物肖像绣作品,并把这幅作品定名为《沉思》。

《沉思》绣制了整整8个月,200多天里,姚建萍废寝忘食,有时在深夜已经躺下,想起好的构思她又跃然起床。那段时间,她的牙疼病经常发作,有时腮帮红肿说话都困难,但她总是吃点止痛片就继续工作,作品完成后,她的体重也从原来的56公斤降到了49公斤。“必须一整天保持不说话,不被打断的状态,一旦站起来,就没有感觉了。”后来,姚建萍一直觉得,也正是这段经历成就了她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心性。

由于配色精妙、针法独到、线条细腻,绣像上周总理两鬓斑白,却神采奕奕,面色和蔼,音容笑貌犹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多年以后,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在作品《沉思》前驻足,沉思良久:“站在那幅绣品前,不经意地就让我想起曾经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日日夜夜。”

1996年,《沉思》在镇湖举办的苏绣精品展上荣获一等奖,1998年更是获得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惊艳全国,引起业界轰动。

“十年磨一剑,也是这一次的得奖,让我坚定了走精品苏绣之路,因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过去十年的苦苦钻研。”姚建萍说。

在姚建萍拿到第一个全国金奖以后,苏州当地政府兴建了镇湖刺绣一条街,镇湖成为全国刺绣的开放市场。彼时,已颇有建树的姚建萍并没有选择在这条集万千宠爱的绣品街上去开设自己的店铺,而是成立了镇湖刺绣研究所,开始培养精英队伍,研究刺绣技艺,她和团队一起“坐稳冷板凳,不改初心”,以创作苏绣顶级作品,打造出一张更漂亮的文化名片为使命,关起门来静心研究苏绣的未来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缕丝线,几段馨香,纤纤素手,飞线走丝,栩栩如生的动物,巍峨的万里长城,秀美的江南春景,都能展现在姚建萍的绣布上,她的作品,每一个针孔,都有水乡的细腻,以针脚细密、色彩淡雅、绣品精细而著名,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在潜心创作、刻苦钻研下,姚建萍不但继承了苏绣两千多年来积淀的传统技艺与手法,更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融针绣”风格。“融”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将油画、摄影、雕塑、国画、书法的线条、结构、色彩、光影变化融于苏绣的创作中,与苏绣传统的平针绣、乱针绣等技法有机结合,更注重作品的唯美主义,强调光影的自然过渡,追求色彩的斑斓丰富,在题材的选择上,把握时代特征,紧扣时代脉搏。

同时,姚建萍还提出了“以针线表达时代”的创作理念,她认为,“只有不拘于传统,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时代需要、艺术潮流,不断创新,才能让苏绣绽放更璀璨的艺术魅力。”姚建萍创作了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作品,将苏绣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丝丝传情  绣美天下

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來到中国,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驰,不禁惊叹于中国技艺的精美与高雅,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

如今,当跨越千年历史的苏绣,与21世纪的今天相遇,我们仍旧能看到她巧夺天工,而使她锦上添花的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创新。被赋予了新生命的苏绣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更加光芒四射。

2015年10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白金汉宫为来英国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女士举行欢迎宴会。宴会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习主席在白金汉宫白色会客厅互换礼物,习主席赠送给女王一幅精美的苏绣———女王夫妇肖像《岁月如歌》。这幅长达1.18米的刺绣作品由姚建萍带领两名最得力的助手,在100天的时间里全力以赴,吃住全在绣房,不舍昼夜,最终创作完成。

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姚建萍综合了多种传统针法和现代针法,力图形象地表现出女王夫妇伉俪情深、高贵非凡的神韵和气质。姚建萍介绍,“以绣制女王的眼睛为例,最精微的细节部位需要将一根丝线劈分成六十四分之一绣制,局部的色彩和光影效果也是通过十几套色系的丝线层层叠加才能融合而出。”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出一幅作品非常不容易,但我觉得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相信自己,愿意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收获意外惊喜。”姚建萍说。

其实,早在2012年6月,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庆典之际,姚建萍的苏绣作品《英国女王》就被白金汉宫正式收藏。后来,姚建萍一家受邀到白金汉宫做客,安德鲁王子会见姚建萍时,对她说:“我彻底被你的艺术征服。原来女王眼角的皱纹是这样长的,你比我这个做儿子的观察得还要仔细!”

“前后两幅作品不同的角度能让世界知道中国苏绣的表现力可以是多维度的,不同的神态、不同的意境通过针法的融合都能将其表现出来。苏绣不仅是考验每位绣娘手艺的精湛程度,更加需要的是在传统手艺中增加更多的思考。”姚建萍说。

2014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夫人克劳迪娅、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罗格夫人安娜、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夫人德尼斯、黑山总统武亚诺维奇夫人斯威特拉娜、瓦努阿图总理纳图曼夫人克雷西抵达时,受到彭丽媛热情欢迎。彭丽媛同来宾们一起坐在一幅正在制作中的苏绣作品“丝绸之路”旁,在姚建萍老师的陪同和指导下一同穿针引线,体验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共同祝愿南京青奥会圆满成功。

从1996年起,姚建萍带领团队多次为祖国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苏绣作品,她的作品四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十余次获国际大奖,两次搭载卫星飞天归来,并多次被作为国礼赠与外国政要及知名人士,姚建萍获得了“国绣手”的美誉,她的团队被外界评为“国礼团队”,她被誉为当代“苏绣皇后”“刺绣女王”。

这些光环看着亮眼,然而姚建萍十分谦虚,“不过是把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多出了一份力,多尽了一份心,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用决心与恒心去做好一件事,不仅仅是苏绣,我们刺绣人都该有这一份‘匠心。”

这些年,姚建萍始终将苏绣推广视为己任,先后带着作品走进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巴黎艺术沙龙等,在国际时装周的T台上、在各大博物馆的橱窗里、在各类艺术展的展位上……姚建萍致力于让苏绣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通过苏绣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坚守、创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自信力与生命力。

一根丝线原来可以劈成1/64!当国际友人了解到苏绣制作技艺后,每每十分惊叹,甚至流泪。姚建萍回忆,一次,她在受邀出席法国巴黎艺术沙龙活动时,发生了让她十分震惊的一幕:“西班牙的一位著名雕塑家,他两次来找我,没找到我,他第三次看到我的时候就‘扑通跪了下来,说他对中国的苏绣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国际社会早已将苏绣视为高雅艺术中的“顶流”,姚建萍自豪不已。

工以匠心  不负使命

山光水色,太湖之滨,姚建萍坐在棚架前,眼神专注,身子一动不动,只有她的手,不停地忙碌着。她的网名叫“不偷懒的姚建萍”,如今,50多岁的她每天还在坚持练习和创作。

我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上朝代更迭,也有不少的民间技艺失传,能够保留至今的,应该要被更加珍惜,姚建萍的技艺不怕有人取代,只怕无人传承。我们祖国的伟大复兴,不仅是要让综合国力赶超世界强国,也要让历史文化跟紧发展的脚步,这或许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意义。

好在,姚建萍的两位女儿真正做到了女承母业。

大女儿姚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硕士、清华美院“刺绣工艺”课程客座教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优秀青年。她多次参与国礼苏绣设计创作,作品屡获大奖。2010年,姚兰创立了“姚绣”品牌,推出了一系列生活美学产品,使苏绣走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二女儿姚卓,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入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江苏省“我们身边的好青年”,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清华大学《艺术产业新型实践人才培养》学员。她与苏州博物馆开设合作课题项目《苏州刺绣历史及发展研究》,成立“姚绣课堂”,致力于苏绣教育推广、苏绣历史及技艺研究,其個人作品《深雪宦像》入选中国美术馆“锦绣中华———江苏刺绣艺术精品展”。

有着高学历和良好的外形条件,姚兰和姚卓本可以找到一份更好更轻松的工作,但她们都选择了和妈妈一起,传承好苏绣技艺,助推苏绣品牌化发展。“把苏绣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家族的使命,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使命,她们眼界开阔,思路新颖,既能沉下心,也能迈开脚步,大胆创新。”谈起两个女儿,姚建萍难掩骄傲与欣慰。

然而如何让苏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它们不仅依然散发出传统的魅力,也鲜亮地活在当下、绽放活力,是姚建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她看来,真正的传承并非“复制过去”,而是“用创新的思想,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科学、以及艺术本身各种形式的融合中,寻求和谐与统一。”

目前,她的女儿、女婿都在家族品牌里工作,对于苏绣事业,姚建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牢记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能够吸引、引领一批年轻有为的设计师和刺绣专家,将“姚绣”打造成中国的爱马仕。“未来是年轻人的,只有年轻人加入到传承苏绣的队伍中来,用年轻人的创意和审美创作出一批时尚的、有温度的苏绣产品,才能让苏绣真正走入年轻人的生活,苏绣这块传统文化瑰宝才能代代相传。”

作为新阶层人士,姚建萍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新时代赋予新阶层人士新的使命与新的力量,怎么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姚建萍一直在努力。“精美的作品自己会说话,将自己创作的精美作品展现给世界,构建交流的桥梁,服务大国外交,这些都是践行了作为新阶层人士的精气神,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此外,她立足自己的专业,坚持为整个行业做好示范与引领,她觉得让更多的绣娘看到希望,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苏绣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赶上了一个特别好的时代,从‘匠到‘师,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成长为一个行业的专家,通过自身的专业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可。我的经历也是告诉我们广大女性首先自己要有作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才能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针针功夫深,静静绣娘情,悠悠岁月里,拳拳匠人心。

在姚建萍的身上,既有吴侬软语的优雅与慢条斯理,骨子里又有苏州人的坚韧与勇敢,为了“传承好老祖宗的技艺”,姚建萍一“钻”就是半生、一守就是一辈子、一干就是几代人。作为苏绣文化传承路上的接力者,姚建萍有决心,更有信心引领苏绣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新的芳华。

(责编  凌  云)

猜你喜欢
苏绣刺绣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苏绣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
清新唯美的刺绣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刺绣西瓜钥匙包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直苴彝族的刺绣与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