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语文教材,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2022-05-30 10:04:15莫丽惠
新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盘活课文阅读教学

莫丽惠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入手,把握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盘活”教材,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学生高质量的学习。

一、盘活教材,成为读书要领的范本

叶圣陶说过: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什么样的例子可以是“以一当十”的学习的例子?什么是“以一牵十”的阅读的例子?什么是“以一还十”的写作的例子?笔者认为,教材就是很好的范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要实现对教材的突破,使它成为学生阅读、写作范本。

如《示儿》这首诗中没有难以理解的字词,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试着让他们自己朗读与学习,教师辅之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去体会古诗的整体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先让学生朗读整首诗及讨论各句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整首诗的情感。大多数学生回答说,陆游临终前给子女留下的遗嘱是让他们在国家收复中原后要“告诉”他一声,可见诗人对生平未见到国家收复河山留有遗憾与悲伤,选“悲”字最合适。可见,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围绕诗眼、词眼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诗眼、抓诗眼,明晰作者诉之笔端的内在情感,巧妙破释诗文意象中透露的情绪。这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也有利于促进他们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盘活教材,成为激发想象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巧设补白或进行改写,在想象中还原人物的细腻情感,还原故事的具体过程。通过想象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想象中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借助书中注释等方法,边读边创编故事:“让我们随着辛弃疾的脚步一起走进这幅村居图。走到小溪旁,你看到了怎样的溪水呢?听到了什么声音?走在溪边的青草地上,来到茅屋前,你又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展开想象,一会一个学生说道:有一座小村子,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着小村庄潺潺地流着。第二个学生说道:有一天,辛弃疾走在一条小路上。旁边有一条清凌凌的小溪,一阵风拂过,青草伴着泥土的气息迎面扑来,小溪里有几条小鱼上下扑腾着。来到茅屋前,辛弃疾看到了一对老夫妻一边品酒,一边聊着家常,好不惬意!还有一个学生说道:大儿子在烈日下辛勤劳作。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一双小手上下翻飞,一个鸡笼就做好了。顽皮的小儿子正横卧在小溪边,摇着小脚哼着曲儿。一会儿拿着水草逗逗小溪里的小鱼,一会儿侧卧剥食着莲蓬,多么悠闲自在呀!通过这样合理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他们立体呈现了词中的情景,进入了词中的世界,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重新解读、建构课文,赋予教材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从而充盈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盘活教材,成为文学欣赏的镜子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是对文本内涵的丰富,也是延续和膨胀文本的生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指引和点拨为主,不能以自己对课文的释义来代替学生的鉴赏,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去捕捉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揣摩文本重要的暗示,去品味、探究作品的内涵。

比如同是送别诗,不同的作者在情境描写与心语表达时会有微妙的不同。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后,教师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读一下这两首送别诗,看看有什么异同。学生很快发现两首诗都有一个“送”字,都有送别的地点、人物。教师继续引导:“大家小组内细读感悟一下,然后展开讨论,看看同样写‘送,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品读与讨论,一组学生回答:“意象对比不同。前者‘寒‘孤哀景写别情,抒发自己凄凉的思绪和孤独的情感;后者‘碧‘红乐景写别情,诗人表达的是挽留与不舍之情。”另一组学生回答:“心境互比不同。前者淡写朋友送别,重点抒发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風亮节;后者是借‘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表达对林子方的挽留与祝愿。”

四、盘活教材,成为写作范例的宝库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着众多的经典名篇,有些名篇背后又有着经典名著,这些名篇、名著即是优秀的写作范例。在教学时,教师可先传授学生读懂文章的方法,明白文章的写作方式,然后让学生模仿名篇名作进行写作。这样逐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把教材作为写作的范例,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又能从课文中习得习作的技巧。

1. 经典的语言美。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与表达艺术,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利用课文中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学习经典语言的表达方法,将经典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如《猴王出世》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细读第一自然段,然后重点再读一下该段的最后一句,提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学生边阅读边做批注,发现这句话由三个分句组成,精炼简短的语言,运用了对仗、重复写法,写出了石猴的日常生活。通过品味该句的语言美,学生说仿佛看到了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石猴出现在眼前,感悟到了经典名著的文学魅力。在课堂小练笔中,教师让学生试着以同样的方法展开对自己身边事物或人物的描写。有学生写道:老师眉毛细长,唇红齿白,圆脸蛋,黑头发,说话清脆甜美,走路轻盈优美。还有的学生写道:经过大扫除,教室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大家虽满头大汗,但欢声笑语不断……可以发现,经过阅读学习,学生对经典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的体会,也懂得了运用。

2. 经典的细节美。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细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大意,体悟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学习作者在表达手法上的精妙运用,从而为习作中刻画人物形象及细腻的情感活动打下方法基础。

教材中不少妙景的描写如诗如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艺术刻画细节,欣赏语言文字的审美创造,从而提升自身习作水平及审美意识。如《枫桥夜泊》描述了一幅水上夜景图,教师先解读词语“月落”“乌啼”“霜”,让学生体会秋天夜晚的寒意;再通过对“寒”“夜半钟声”的解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卧听钟声时难以言说的心境。通过这样的解读,教师再让学生自己诵读全诗,联想一下自己不高兴会怎样表达。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不高兴时可用身边小狗的叫声是在“嘲讽”自己,路边的花朵显得“垂头丧气”,周围的同学像躲“弼马温”似的离自己远远的等语句来描述。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他们通过对诗中重点词语的把握,进一步体会了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懂得用拟人、借物寓情等方法来进行写作。通过由文及己的联想,学生回想并积累了词汇,在写作时就容易实现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赛岐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王振辉)

猜你喜欢
盘活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五侨联动”盘活 社区侨务出新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4:26
还得靠国庆档盘活 2019年10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10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